國產AI芯片:阿里雲闢謠,突圍有戲?

DOIT傳媒
09/01

近期,“阿里雲追加寒武紀思元370芯片訂單至15萬片”的消息在業內引發熱議,更被解讀爲“國產芯片填補英偉達H20斷供缺口”的信號。然而9月1日,阿里雲官方明確否認該傳聞,稱消息不實,同時強調正通過“一雲多芯”戰略深化國產供應鏈合作。這場由傳聞引發的討論,不僅折射出市場對國產AI芯片的高度期待,更揭開了國內科技企業在算力供應鏈安全壓力下的突圍嘗試。

視頻速覽

傳聞與闢謠:

國產芯片採購的市場焦慮

此次傳聞的核心聚焦於阿里雲與寒武紀的合作規模。有報道稱,受英偉達H20芯片“安全”問題爭議影響,阿里云爲保障AI算力需求,將寒武紀思元370的採購量提升至15萬片,以承擔60%的推理任務。這一消息直接推動寒武紀股價異動——8月28日其股價大漲15.73%,收於1587.91元/股,總市值突破6643億元,首次超越貴州茅臺成爲A股第一高價股。

但阿里雲的闢謠迅速降溫了市場熱度。其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確實堅持“一雲多芯”戰略,支持國產芯片供應鏈,但“15萬片採購”屬於不實信息,已對謠言傳播展開監測,並保留法律追責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從技術迭代角度看,傳聞中提及的思元370已屬寒武紀的上一代產品。該芯片基於7nm製程和Chiplet技術,集成390億晶體管,INT8算力達256TOPS,雖較前代思元270提升一倍,但寒武紀最新的思元590芯片算力已達512TOPS(INT8),支持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更符合企業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國產芯片的突圍:

從適配到自研的雙重路徑

儘管傳聞不實,阿里雲對國產芯片的重視並非空穴來風。其“一雲多芯”戰略以自研飛天雲操作系統爲核心,已實現對海光、鯤鵬、飛騰等CPU,以及升騰、寒武紀等國產GPU/NPU的深度適配,支持不同芯片在同平臺混合部署調度。目前,飛天企業版已兼容Intel、倚天710等多種芯片,成爲唯一通過五大技術標準測評的雲平臺,爲企業提供供應鏈安全保障。

與此同時,頭部企業的自研芯片動作也在加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阿里巴巴正開發一款全新AI芯片,已進入測試階段,主打廣泛的AI推理任務,且與英偉達架構兼容,旨在填補H20退出後的市場空白。該芯片採用國產14nm及更先進製程,由長江存儲等本土代工廠支持,單卡算力目標300-400TOPS(INT8),與H20基本持平。更關鍵的是,其通過動態指令翻譯層實現與CUDA生態無縫對接,工程師可複用現有代碼,遷移成本降低70%以上。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阿里採用“雙代工廠備份”策略保障量產:中芯國際14nm產線承擔基礎芯片生產,良率超95%,月產能達5萬片;與華虹半導體合作的7nm工藝預計2026年量產,目標算力突破500TOPS。此外,其與長江存儲聯合研發的存儲技術,將芯片本地存儲容量擴大至128GB,大幅減少對外部存儲的依賴,進一步提升算力效率。

行業反思:

理性看待國產替代的“長征路”

此次事件暴露出AI算力供應鏈緊張背景下的市場焦慮。隨着美國對華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加碼,國產芯片廠商成爲填補缺口的焦點,但客觀來看,國產芯片在性能、軟件生態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以寒武紀爲例,儘管其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347.82%,實現淨利潤10.38億元,但產品在複雜場景下的穩定性、工具鏈完善度仍需打磨。

業內專家指出,國產芯片的替代進程需避免“拔苗助長”。一方面,企業應聚焦技術攻關,如阿里規劃的“三步走”戰略:短期突破推理芯片,中期實現訓練芯片量產,長期探索光子計算等顛覆性技術;另一方面,需警惕資本市場借“替代概念”炒作,寒武紀股價短期內超越茅臺的現象,更需迴歸業績與技術實力的基本面考量。

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阿里雲等企業的“一雲多芯”佈局與自研嘗試,爲國產芯片提供了寶貴的應用場景與迭代機會。隨着長江存儲、中芯國際等本土產業鏈夥伴的技術突破,以及RISC-V架構、存算一體等前沿方向的探索,國產AI芯片正從“可用”向“好用”邁進。但這一過程註定漫長,唯有摒棄短期浮躁,深耕技術與生態,才能真正實現算力供應鏈的自主可控。

回溯 2005 年,DOIT 傳媒舉辦首屆 “存儲峯會”,自此便與中國數據存儲領域共成長。20 年間,行業從萌芽走向蓬勃,我們的峯會也迎來第 21 屆新起點。

如今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RAG 與智能體加速落地企業場景,數據的核心價值愈發凸顯。面對爆發式增長的數據量與複雜的應用需求,如何高效存儲、管理數據,釋放其背後的巨大潛能,成爲企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課題。

11 月 18 日,以 “釋放數據潛能,加速智能湧現” 爲主題的 2025 中國數據與存儲峯會將在北京啓幕。屆時,我們將與行業同仁共探 AI 時代數據基礎設施演進、存儲技術創新與智能應用實踐,一同把握智能浪潮下的新機遇,誠邀您的蒞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