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財報超預期,單日飆漲近20%,成功突破5月份的反彈高位,市值增加3400億港元,並帶動兩地AI板塊衝高。
除了阿里,利好消息還有不少,如高盛時隔一週再度上調寒武紀目標價至2104元,料受益中國雲支出擴張,華虹公司重組預案出爐,擬收購華力微97.5%股權,今日復牌,股價大漲接近10%,等等。
回顧本輪慢牛行情,科創概念一直是上漲領頭羊之一,科創100指數ETF(588030)今日上漲2.51%。
自4月8日以來,科創AI漲超67%,科創100指數漲超57%。
其中,資金持續流入科創AIETF(588790),單單8月,資金淨流入10.88億元,年吸金66.57億元,最新規模90.72億元,穩居同指數第一。
科創100指數ETF(588030)最新規模65.32億元,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額3.38億元,活躍度在同類ETF中第一,規模位居前列。
資本市場對於AI概念的強烈回應,不僅體現了對相關企業出色業績表現的認可,更折射出資金對AI產業前景的持續看好。
01
AI已成業績新引擎
細讀阿里巴巴這份財報,可以發現幾個關鍵亮點。
儘管集團總收入同比僅增長2%,但淨利潤卻大幅上升76%至424億元。更爲重要的是,雲智能業務表現搶眼,增速較上一季度繼續提升。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阿里巴巴管理層透露:“過去四個季度,公司在AI基礎設施和產品研發上的投入累計超過1000億元”。
這種大規模投入已經開始產生回報,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多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
阿里巴巴CEO表示:“無論是阿里雲在客戶AI需求推動下的高速增長,還是各類消費級和企業級場景的AI體驗升級,都顯示出AI正在成爲公司增長的新引擎”。
就在阿里巴巴公佈財報的同一周,科創板上市的寒武紀也公佈了其2025年上半年業績,營收同比激增40多倍,達到28.81億元,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10.38億元。
寒武紀也因此實現市值在年內翻倍增長,股價一度超越茅臺,成爲科創板市值最高的企業,並被納入多個重要指數。
兩家公司的業績表現,再一次驗證AI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爲整個AI產業鏈注入了信心。
從資本的角度看,當中的積極意義就在於,高速的業績增長,一方面可以很快地消化高估值,另一方面也讓市場認識到企業業績處於高增長,願意不斷拔高其估值,即高增長伴隨高估值,兩者相互作用,螺旋上升。
這種情況,在過往科技產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很常見,既是產業高速發展的證明,也是比較好的實體經營和投資獲利階段。
AI企業、板塊以及相關指數,不僅迎來價值重估,更是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其中,作爲科技成長寬基代表,科創100指數ETF(588030)今日上漲,年內漲幅50%,成爲市場表現最好的寬基指數之一;科創AIETF(588790)自今年1月9日上市以來漲幅超66%。
兩者表現明顯優於大盤,反映出市場對科創板塊的青睞。
原因之一,在於這些指數對於AI優質標的覆蓋度,如科創AIETF(588790,聯接C:023521)覆蓋人工智能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其中半導體權重達54.1%,第一權重股寒武紀佔比就高達16.62%;
科創100指數則聚焦科創板中等市值公司,“硬科技”行業配置均衡、“專精特新”含量較高。相較科創50指數,科創100指數的行業分佈相對均衡,從申萬二級行業看,指數成份股主要分佈在半導體、醫療器械、化學制藥、電池、生物製品等新興科技行業,成長風格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100指數ETF(588030,聯接:019858)管理費率爲0.15%,託管費率爲0.05%,費率在股票型ETF中最低,爲投資者佈局科創板提供了低成本、高流動性的工具。
02
全球AI熱潮持續
毫無疑問,AI已經成爲,並將持續成爲全球的投資熱點。
實際上,阿里巴巴、寒武紀等財報引爆的AI熱潮,並不算新鮮事。
讓我們把目光放寬一些,用全球視野去看,中報季多家科技大廠已經有強勁的財報數據證明,整個AI產業都在加速前進,包括AI雲計算微軟、谷歌、亞馬遜,算力的英偉達、AMD,應用層面的meta,多家公司出現財報後股價一度衝上歷史新高的現象。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前6個月,美股“七姐妹”資本開支接近1750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63%。這些投資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同期在教育、就業和社會服務領域的支出總和。
微軟、谷歌、Meta和亞馬遜等巨頭紛紛上調資本支出指引,微軟2026財年資本支出或超過1200億美元。
除了美國,歐洲、東亞(如日本、韓國),也大撒幣,重注AI產業,如韓國正積極轉型,發佈“新政府經濟增長戰略”,計劃以“人工智能大轉型”和“超創新型經濟”爲目標,推進企業主導的“三十大技術領先項目”,將設立規模超100萬億韓元(約5158億元人民幣)的公共基金,用於發展AI未來戰略產業。
這些,都直接推高了AI算力的需求,爲AI大模型的加速進化提供更多可能性。而算力和大模型的加速進化,又會加快AI大規模應用的到來,這可能是一個比AI基礎設施還有龐大的商業機會。
正因如此,全球AI投資持續火熱。
結合各大科技公司的指引與彭博預測數據,預計2025年美國“七姐妹”總資本支出約3700億美元,2025-2027年累計支出1.5萬億美元,超過前十年的投資總額。
假設這些巨頭的AI投資佔全美的80%,預計2025年全美AI總投資4600億美元,較上年增加超1500億美元,增速近50%,對GDP增長貢獻比例約27%。
這種投資規模佔美國GDP的比例(約1.5%),已超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期的互聯網相關投資佔GDP的峯值(1%),且仍可能繼續上升。
這種熱潮,絕非只在美國一地,實際上,在中國、歐洲,以及其他發達經濟體中,正在上演。
03
爲何是科創板?
面對這場極具革命性的科技產業,全球投資者都在積極尋找AI投資地。
納指固然是其中熱門地,但熱門地絕非納指一處,“新大陸”並不少,如港股、創業板、科創板等地,都雲集了不少優質AI企業。
而作爲科技創新企業的“大本營”,科創板在本輪AI浪潮中具有獨特優勢。
在公認的AI三大核心領域:AI算力基礎設施、多模態大模型與應用平臺、AI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場景應用,科創板均有涉及。
如AI算力,有近期大熱的寒武紀、海光信息,還有代工企業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以及瀾起科技、芯源股份等等;
在大模型方面,雖然沒有像open ai、deepseek這類平臺公司,但配套的公司還是不少,如虹軟科技、雲從科技等等;
在應用層面,則有辦公軟件金山辦公,專注計算機視覺和大數據分析的格靈深瞳、視覺系統與AI算法企業凌雲光、消費電子石頭科技等等。
更重要的是,後續還有不少IPO苗子,會登陸科創板,成爲AI板塊的“新血液”。
完整覆蓋整個AI產業鏈,或是資金面對科創板AI板塊的配置力度顯著加大的根本原因。
今年以來,科創板日均成交額和換手率穩步上升,機構調研活動頻繁,科創板ETF總規模已突破2500億元,反映出市場對科技成長型資產的偏好正在提升。
其中,科創板AI主題ETF呈現持續資金淨流入態勢。
具體到ETF產品,前文提到的科創AIETF(588790)資金流入居前。
04
結語
全球AI的投資熱潮仍在持續,各大科技巨頭引領投資浪潮,各國也在尋求監管與創新平衡,積極轉型,重注這個新興科技賽道。
儘管前期有一定的延遲,但中國在AI方面的追趕速度並沒有落後,政策上、資金上、研發上、應用上,都在發力。
更重要的是,從相關企業的財報上,已經看得到投入產出,寒武紀、“易中天”、阿里巴巴等企業出色的財報表現,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AI產業的蓬勃發展。
海內外的數據都表明,AI已經從一個技術概念,轉變爲企業增長的核心推動力,正在爲企業提供實打實的盈利增長。
而匯聚了政策支持、資本青睞和技術突破三重利好科創板AI板塊,正成爲培育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對投資者而言,通過ETF來參與這波科技發展紅利,分享AI產業成長的長期價值,或是不錯的選擇。(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