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午後,機器人概念大舉拉昇,帶動減速器板塊跟漲,成分股吉岡精密(836720)上漲20.06%,易實精密(836221)上漲15.01%,春興精工(002547.SZ)、秦川機牀(000837.SZ)、巨輪智能(002031.SZ)、博傑股份(002975.SZ)、浙江榮泰(603119.SH)等個股實現漲停。
根據行業消息,某機器人龍頭上市公司今天與特斯拉舉行了會議,特斯拉對明年的產能給出了非常樂觀的指引。該傳聞指出,特斯拉要求該公司明年一季度做好產能爬坡的準備,明年三季度單週產能可達1萬臺。
特斯拉機器人量產在即
儘管這則傳聞尚未被有關方面證實。但據9月2日報道,特斯拉在美國勞動節假期發佈了第四版“宏圖計劃”,強調其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的潛力,並在一段宣傳視頻中首次展示了Cyber SUV模型。馬斯克認爲,屆時特斯拉80%的價值將來自於Optimus。按照特斯拉的規劃,該機器人預計將在2026年初投入商業化應用。
此外,該計劃還透露出特斯拉在自動駕駛和能源存儲領域的持續投入與創新。市場普遍解讀爲,特斯拉正加速佈局未來交通和能源生態,而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成爲其重要一環。投資者對此反應積極,認爲特斯拉的多元化戰略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發布的研報中指出,Optimus人形機器人若能如期實現商業化應用,將爲特斯拉開闢出一個全新的、規模龐大的市場空間,預計到2030年,該業務板塊有望爲特斯拉貢獻超過500億美元的年營收。
中信建投此前在研報中指出,特斯拉進一步明確2025年至2026年Optimus量產預期與產業鏈進展節奏相匹配。人形機器人行業處於爆發式增長的量產元年,來自於主機廠的量產推進、新品發佈、大模型更新等催化不斷,產業鏈積極推進零部件性能升級和成本降低,產業發展趨勢愈發明朗。
減速器等零部件市場份額提升
特斯拉的量產計劃將加速全球機器人產業進入“消費級”時代,我國憑藉完整的產業鏈、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有望在2030年前佔據全球32.7%的市場份額。
目前,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槓、RV減速器已實現部分國產替代。可以認爲,特斯拉的規模化需求將倒逼國內企業加速技術攻關,形成“特斯拉需求-國產部件驗證-成本下降-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量產計劃,與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政策紅利形成完美共振。
以減速器爲例,國家將減速機列爲《中國製造2025》關鍵基礎零部件,通過專項基金和稅收優惠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據悉,2024年中國精密減速器行業市場規模約91億元,同比增長超10%,內資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從營收來看,2024年內資企業市場份額爲57%,從銷量來看,內資企業市場份額達70%。在諧波減速器領域,綠的諧波自主研發的“柔輪一體化成型技術”使產品壽命突破2萬小時,精度達到國際頂尖水平;RV減速器國產化進程加快,秦川機牀、中大力德等企業突破擺線輪精密磨削、整機裝配工藝等關鍵技術,產品適配負載範圍擴展至3-1000kg機器人。
對此,資本的嗅覺更爲敏銳。2024年中國機器人行業過億/近億融資事件中,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金額最多,超70億,約佔41%;2025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產業融資總額達14.81億元,顯示出行業整體融資活躍度較高。聯想創投、弘暉基金、金石投資等機構紛紛入局,星動紀元、千尋智能等創業公司估值飆升。
“這不再是燒錢的遊戲,而是‘技術驗證+商業化落地’的雙重考驗。”金石投資合夥人王錚指出。與過去盲目追逐概念不同,如今的資本更看重企業的技術壁壘和場景落地能力。例如,千尋智能的Moz1機器人已能在複雜環境中自主導航,星動紀元的X-Bot則通過強化學習實現“即插即用”,這些技術突破成爲資本下注的關鍵。
國內企業實現重大突破
除了上述企業之外,中聯重科、優必選、宇樹科技、天準科技等公司均在國內機器人發展歷程上具有重大技術突破。
中聯重科作爲工程機械巨頭跨界人形機器人,成功開發三款人形機器人(1款輪式+2款雙足),數十臺已投入工廠試點應用,覆蓋機械加工、物流、裝配、質檢等環節。
優必選則聚焦工業與服務場景雙突破,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已應用於吉利汽車、比亞迪等車企生產線,實現車門鎖質檢、車燈蓋板安裝等精密操作;商用服務機器人Walker C在順豐速運等物流場景落地,完成貨物分揀、搬運等任務。
宇樹科技是四足機器人全球霸主,其自研四足機器人年銷量超2萬臺,佔全球同類產品近七成市場份額,該機器人在2025年春晚舞臺驚豔亮相;發佈通用人形機器人H1,具備360°全景深度感知能力,運動性能達國際領先水平;核心技術包括高扭矩密度電機、精準運動控制算法,支持複雜地形自適應行走。
天準科技是機器人“大腦”供應商,發佈星智007高算力具身智能大腦,算力達千TOPS級,支持多模態感知與決策;深度整合NVIDIA Isaac、Cosmos工具鏈及GR00T本體大模型,構建從端側算力到模型部署的全棧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與多家頭部人形機器人客戶簽訂訂單,2025年上半年相關業務收入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