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核心提示:
(1)本財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至6月30日)財報顯示,日產情況糟糕,是日系三強中唯一出現虧損的車企,該公司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出現虧損。
(2)2020年後,新能源浪潮席捲,自主品牌一路走高,2023年市場佔有率已經過半。面對國產自主品牌的攻勢,日系車過去耐用、省油、保值的優勢遭到削弱。
(3)日產需要一款足夠貼閤中國國情的新能源產品。今年4月,東風日產N7正式上市,該車6、7兩月銷量連續突破6000輛。這對東風日產而言是一場小的勝利,但在新能源市場立足,僅靠一款車型難度係數極高,日產還需繼續證明自身轉型的可塑性。
---------------------------------------------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也不會說。”
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句話有朝一日竟精準預言日本汽車巨頭日產如今的命運。
巔峯時期的日產,曾在2017年帶領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擊敗大衆成爲全球最大的輕型汽車銷售商,當年過半銷量由日產貢獻。僅僅七年後,日產已經跌落神壇,陷入破產危機,高管去年底一度透露可以支撐的時長只剩下12至14個月。
九個月過去,日產還是沒能從ICU出來。本財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至6月30日)財報顯示,日產情況糟糕,是日系三強中唯一出現虧損的車企。當季,日產淨虧損1157億日元(摺合56億人民幣),幾乎相當於虧掉一箇中等規模公司半年的收入。
日產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出現虧損。最新數據顯示,銷售端仍沒有回血跡象。日產7月全球銷量爲26.27萬輛,同比基本持平。
龐然大物似乎就要這樣轟然倒下了。誰給了日產致命一擊?
01 現實很骨感,日產很窒息
經營狀況堪憂,日產將矛頭指向美國的關稅措施。
由於日美貿易協議有關將輸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關稅下調至15%的內容尚未實施,目前日本輸美汽車仍面臨高達27.5%的關稅。即便稅率降至15%,仍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對汽車等大宗日本輸美商品造成重大打擊。
日本財務省公佈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4月至6月,受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影響,日本對美出口連續3個月同比下降,且降幅呈現擴大之勢。其中,6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銳減,同比下降26.7%。
關稅政策重挫以日產、豐田、本田爲代表的日本汽車公司。北美市場一直是日系車企的核心利潤來源,上述報告期內,美國市場對日系車企三強的營收貢獻均達到四成。也正是這一核心市場,成爲美國關稅政策的主要衝擊對象。
而作爲在日系三強中首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出現虧損的車企,日產的窒息感顯然最爲強烈。
日產方面認爲,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其業績造成了約687億日元的衝擊。公司還公佈了今年4月至9月的業績展望,預計營業虧損將達1800億日元。
關稅衝擊美國市場的背景下,全球其他市場的表現成爲日產能否扭轉頹勢的關鍵。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也被視作百年汽車工業變革的戰略高地。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泉信吉曾表示,中國市場對於日產的戰略意義至關重要,將深刻影響日產在全球的業務發展。
但今年上半年,日產中國依舊沒有好消息傳來。當期,日產汽車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爲27.96萬輛,同比下降約17.6%。現實給日產汽車迎面潑了一盆冷水。
02 中國顧客不買日產“工匠精神”的賬了
潛移默化中,時代真的變了,榜單記錄了一切。
外國汽車巨頭主宰國際市場的歲月,中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曾經是順位靠後的選項。然而,上半年的全球新車銷量排行榜中,日產汽車首次跌出前十。排名超越本田和日產兩家汽車公司的企業,包括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和吉利。
圖片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這種消費情緒的劃時代轉變,在日產汽車中國業務上體現得尤爲鮮明。
入華早期,以公爵爲代表的日產高端車型,憑藉着與當時國產車截然不同的設計理念和製造水平,成爲國人心目中的一代豪車啓蒙。
在電風扇都算家庭大件的八十年代,公爵Y30車內已經配備了空調、助力轉向、真皮座椅,高配車型甚至帶有車載小冰箱。根據資料,1992年一輛第七代公爵的官方報價,低配置的車型要60萬元人民幣,高配版本達到72萬元,相當於在北京二環內買兩套房。
日產公爵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0年後,日產在華推出面向大衆市場的軒逸,主打省油、耐用、保養費用低,這款車成爲中國市場最經典的主流家轎之一。2020年的巔峯時期,日產軒逸全年賣出超過54萬輛,位列中國乘用車市場年度銷量總冠軍第一。
從高端到平價,日產在中國市場一度稱霸,產品的可靠、穩定也讓其被視作“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自2015年起,日產汽車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連續八年銷量破百萬。
但市場的變化迅速且殘酷,2020年後,新能源浪潮席捲,自主品牌一路走高,2023年市場佔有率已經過半。
以理想、問界爲代表的國產新能源車,讓冰箱、彩電、沙發逐漸成爲標配,“移動行宮”的定義權不再掌握在跨國汽車品牌手中了。面對用車成本更低的新能源競品,日系車節油的優勢不復存在,耐用也隨着自主品牌供應鏈逐步成熟而被削弱,所謂保值也在優勢被打破的背景下逐漸失去意義。
當中國汽車工業對細節的追求和對品質的苛求,比肩甚至超越合資品牌,合資品牌的空間收縮已成定勢,日產在華的銷量隨之斷崖式下滑。今年以來,日產中國累計5個月銷量同比下滑,下滑幅度一度超過三成。
03 搶救能否還魂?
生死關口就在眼前,日產急求吸氧。日產與本田一度尋求合併推動改革,但這場備受矚目的世紀聯姻最終因控股比例等諸多分歧告吹。
這家老牌車企只能全力自救。今年5月,日產發佈復興計劃“Re:Nissan”,希望通過全球裁員2萬人、關閉7家工廠等措施,到2026財年削減約5000億日元成本,讓業務現金流快速轉正。
節流之外,還需開源,日產需要儘快重拾在中國市場的升勢。
外界能夠明顯感知到的動作包括降價促銷。2023年,東風日產宣佈旗下兩款主銷車型勁客和逍客大幅降價,最高可達3.4萬元。去年,東風日產宣佈推出新一輪以舊換新優惠政策,多款車型將享受置換補貼,最高可達6萬元。
現有車型降價刺激消費的作用終歸短暫且有限,日產仍需通過新品把握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機遇。當國內電動汽車競爭白熱化,日產亟需拿到淘汰賽的加時券。
2022年9月,東風日產擁抱電動化的開山之作ARIYA艾睿雅在中國市場姍姍來遲。但這款車銷量低迷,上市後單月交付始終在百餘輛徘徊。一年後新款上市,全系降價近6萬元,仍未擺脫銷量慘淡的局面。
痛定思痛,日產將開發及主導新車型的權力首次交給了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過去 30 年的合資歷史中,主導產品開發的通常是外方,合資公司主要負責營銷和製造,極少擁有產品定義權。
圖片來源:東風日產
今年4月,東風日產N7正式上市。第三方統計平臺最新數據顯示,該車6、7兩月銷量連續突破6000輛。對東風日產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好的徵兆。但在新能源市場立足,僅靠一款車型難度係數極高,日產還需通過更多產品證明自身轉型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