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硅谷頂級VC:特斯拉與Figure齊“秀肌肉”!萬億機器人賽道未來何去何從?

Ofweek維科網
昨天

金色的特斯拉擎天柱按指令找可樂,Figure機器人會自己裝洗碗機...當硅谷大佬們突然集體"秀"出機器人新技能,一場萬億美元的行業顛覆正在加速到來。

今天,硅兔君特意邀請一位硅谷頂級VC,藉着他的視角,深入拆解這背後,兩家巨頭完全不同的戰略賭注。

Salesforce創始人Marc Benioff參觀特斯拉辦公室後,發佈了一段特斯拉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測試視頻。

視頻中,這個全新的金色擎天柱按指令在辦公室中"尋找可樂",展示出令人驚訝的環境感知能力和動作協調性。你沒看錯,是"金色"!

與之前公開展示的銀灰色Optimus相比,這款疑似Optimus V3的機器人不僅外觀煥然一新,整體設計也更加精簡,關節、腰部、膝蓋構造均有明顯變化。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雙極似人類的手。

這雙手的精細程度立即引發全網熱議,有人驚歎其仿生技術的進步,也有懷疑者質疑這是否只是裝飾性的"無功能假手"。

但從實際演示來看,這臺機器人展現出了謹慎的動作規劃能力,能夠爲自己預留空間後纔開始行動,這表明其空間感知與動作控制系統已相當成熟。

Benioff對此的評價一針見血:"一個會找可樂的機器人不算什麼,但一個能替代20-50萬美元年薪工作的機器人,足以重塑整個經濟體系。。"

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從"能做到什麼"到"能規模化做到什麼"的關鍵轉變,這恰恰是特斯拉的核心優勢所在。

馬斯克的底層邏輯,和他造車時一脈相承:硬件先行,成本爲王。

他堅信,只要能利用特斯拉在製造業、供應鏈、AI芯片和電池上的巨大優勢,以最快的速度,把一個“身體”做得足夠便宜(目標2萬美元),足夠多(明年5000臺),就能先佔領市場。這本質上,是一場“製造業”的戰爭。

馬斯克在賭,只要身體足夠便宜,靈魂可以慢慢進化。但另一家公司,想的完全相反。

就在特斯拉秀出金色擎天柱的同時,另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Figure也不甘示弱。

Figure最近發佈了一段其"02"人形機器人的最新測試視頻,展示了機器人自主完成"將碗放入洗碗機"的複雜任務。

這個看似簡單的家務活,實際上包含了機器人學中的多個核心難題:

雜亂餐具的分離

溼滑/易碎物品的指尖級高精度操作

洗碗機碗碟架釐米級的容錯空間

應對無序初始狀態與可能的碰撞

最令人驚訝的是,Figure團隊聲稱他們依靠現有的VLA模型(Helix),僅通過新增數據就實現了這一技能迭代,而無需開發新算法。

Figure創始人Brett Adcock稱,這是"通向真正通用型機器人的正確路徑"。

這意味着什麼?Figure的路線,是AI定義一切,通用性是根本。

他們不追求最快的量產,而是要先打造一個足夠聰明的“靈魂”(模型)。一旦這個大腦成型,適配不同的身體(硬件)只是時間問題。Figure在賭,只要靈魂(模型)足夠強大,身體(硬件)自然會追隨。

特斯拉與Figure代表了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兩種路徑:一個強調硬件與軟件的垂直整合與規模化生產,一個專注於通過數據迭代提升AI適應能力。

英偉達CEO黃仁勳就對特斯拉的Optimus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它是"首個有望實現大規模量產與技術成熟的機器人產品"。

更重要的是,老黃預測人形機器人將成爲"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產業"。

在《宏偉藍圖四》中,馬斯克曾明確表示:"特斯拉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

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考慮到特斯拉當前市值約7000億美元,這意味着馬斯克認爲Optimus的潛在價值將達到5600億美元。

如果馬斯克的"80%價值"論成立,那麼隨着Optimus量產計劃的推進,市場將不得不重新評估特斯拉的長期價值

同時馬斯克強調,Optimus的使命不是"取代人類",而是承擔重複、枯燥、危險的工作,解放人類從事更具創造性的活動。可以預見,一旦人形機器人成功大規模商業化,其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顛覆將超出我們的想象。從製造業、物流、家政服務到養老護理,商業模式將被迫重構。

同時整個機器人產業鏈將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從傳感器、芯片到控制系統、人工智能軟件,各環節都將受益。

物理智能革命不同於軟件革命,它將直接改變人類幾千年來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

特斯拉Optimus與Figure 02的突破只是這場革命的前奏。在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領域,對於投資者而言,公開的財報和新聞稿,已經無法回答真正關鍵的問題了:

特斯拉FSD積累的視覺數據,能多大程度複用到需要觸覺和壓力感知的物理交互上?真實的數據鴻溝有多大?

Figure的“數據飛輪”如何啓動?在沒有大規模部署硬件的情況下,它從哪裏獲得高質量的訓練數據?硬件和供應鏈會不會成爲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雙方宣傳的成本和性能背後,能源效率(續航)、安全性、核心零部件的真實瓶頸到底在哪?

當您的團隊爲技術路線爭論不休時,當您的投資決策懸而未決時,當您的產品戰略陷入迷霧時……請記住,您所面臨的困惑,或許正是某位專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們硅兔君相信:真實的一手經驗,永遠來自正在推動行業變革的人本身。硅兔君擁有超過30,000名來自硅谷一線的大廠高管、核心技術專家、知名高校教授與創業者。他們不僅擁有深厚的行業經驗,更深度參與着產業變革,具備鮮活、可信的一手洞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