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會計規則下的利潤“虛實”

智趣財經
09/08

讀:在低利率與高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價值穩定,如何實現資產端與負債端的良性聯動,將是所有險企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2025年A股五大上市險企半年報集體披露,行業整體呈現“四升一降”格局。中國平安以680.47億元歸母淨利潤成爲唯一負增長企業,同比下降8.8%的業績表現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在“報行合一”政策推動銀保渠道價值率提升、分紅險成爲主流產品、險資入市提速的行業大背景下,這家保險巨頭卻陷入利潤負增長、營運利潤與歸母淨利潤背離的複雜局面。其背後既包含會計處理的技術性因素,也折射出轉型期的結構性挑戰——當行業集體轉向銀保渠道擴張與分紅險戰略時,中國平安如何在成本控制與價值創造間尋找平衡點?

利潤迷局:會計規則下的業績波動

中國平安2025年上半年營運利潤同比增長3.7%至686.38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降8.8%至680.47億元,這種“營運利潤增、歸母淨利潤降”的悖論現象,在財報解釋中被歸結爲三大會計處理因素。

最顯著的衝擊來自平安好醫生並錶帶來的34億元減值。2025年第一季度,平安完成對平安好醫生的並表操作,根據會計準則要求,此次並表觸發了一次性會計減值處理,直接拉低集團整體利潤增速4.6個百分點。這種因併購重組導致的會計處理波動,在金融集團複雜的股權結構中並不罕見,但如此大規模的減值仍讓市場意外。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股票投資組合的會計分類策略。中國平安將高達67%的股票資產劃入OCI(其他綜合收益)賬戶,這意味着這部分資本利得不會進入當期利潤表,而是直接計入股東權益

這種操作在會計層面實現了利潤平滑——當股市上漲時,OCI賬戶增值不會立即體現爲利潤增長;當股市下跌時,虧損也不會直接衝擊利潤表。但這也導致在股市整體向好的2025年上半年,中國平安的股票投資收益未能充分反映在利潤端,與其10.5%的股票投資佔比形成鮮明對比。

港股可轉債的會計處理則構成第三重影響。當平安股價上漲時,可轉債的估值反而下降,這種"股價漲、負債減"的反常會計邏輯,源於可轉債的衍生金融工具特性。在港股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這種會計處理方式放大了利潤表的波動性,使得投資者難以通過常規財務指標判斷實際經營狀況。

與行業對比更凸顯其業績壓力。新華保險歸母淨利潤增速達33.5%,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分別實現16.9%和11%的增長,中國人壽也有6.9%的增幅。在行業整體利潤上行的背景下,中國平安的負增長顯得格外刺目。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利潤增速,更反映在分紅策略上——除中國太保選擇中期不分紅外,其餘四家險企合計分紅近300億元,其中中國平安以172.02億元居首,但高分紅並未能完全對沖其利潤下滑的負面影響。

銀保渠道與分紅險雙輪驅動能否破局?

在行業整體轉向銀保渠道與分紅險的大趨勢下,中國平安的轉型之路亦非坦途。其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雖實現59.72億元,同比增長168.6%,但這種高速增長背後暗藏成本控制難題。

“報行合一”政策推動銀保渠道手續費率下降30%,理論上應提升渠道價值率。但頭部險企的品牌優勢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意味着更高的運營成本。平安壽險銀保渠道的規模擴張,需要與銀行深度合作挖掘客戶資源,這涉及複雜的利益分配與技術對接。當銀行將保險銷售從“渠道業務”升級爲“綜合金融服務”時,保險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系統改造與人員培訓,這無疑會增加短期成本壓力。

分紅險的崛起則帶來資產負債匹配的新挑戰。中國平安上半年分紅險保費達499.2億元,同比增長40.9%,在低利率環境下,這種“保證收益+浮動分紅”的產品結構確實緩解了客戶對利率下行的焦慮。但分紅險的競爭力高度依賴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破1.7%時,保險公司需要尋找更高收益的資產來覆蓋負債成本。

中國平安的股票投資佔比提升至10.5%,較2024年末增加2.9個百分點,這種權益資產配置策略正是爲了匹配分紅險的長期負債特性。但高比例的股票投資也帶來波動性風險。

2025年上半年,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的總投資收益率分別同比下降0.3和0.4個百分點,顯示出股市波動對投資收益的直接影響。平安的股票投資賬面值達6492.94億元,其投資收益的波動性可能進一步影響分紅險的分紅穩定性。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產品結構的轉型節奏。當新華保險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佔比已超50%時,中國平安需要在保持個險渠道優勢的同時,加速銀保渠道的價值轉型。而轉型不是簡單的渠道擴張,而是涉及產品設計、銷售培訓、後臺支持的全方位變革。特別是在銀行掌握客戶存款、貸款、信用等多維信息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需要與銀行建立更緊密的數據共享與聯合營銷機制,這對IT系統和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高管強調看好下半年股市表現,並計劃圍繞新質生產力板塊和高分紅價值股進行配置。這種投資策略與其分紅險戰略形成聯動——通過權益投資增厚收益,進而支撐分紅險的分紅能力。但這種策略的成功取決於兩個關鍵變量:一是股市整體表現能否符合預期,二是投資收益能否有效轉化爲分紅險的競爭力。

中國平安的業績表現,實際上是整個保險行業轉型期的縮影。在利率下行、監管趨嚴、客戶需求變化的多重壓力下,五大上市險企選擇了相似的轉型方向,卻在執行路徑與節奏上展現出差異。

從銀保渠道看,中國人壽銀保總保費增長45.7%,新單保費增長111.1%;太保壽險銀保規模保費增長82.6%,新保期繳增長58.6%;人保壽險銀保保費增長24.1%。這些數據印證了“報行合一”政策對渠道價值率的提升作用,也顯示出頭部險企在銀保渠道的規模擴張能力。但這種擴張需要警惕“量增價跌”的風險——當手續費率下降30%時,如何確保規模增長帶來的價值增量超過成本增加,是所有險企必須回答的問題。

中國平安的業績困局既是特定會計處理的結果,也是轉型期結構性挑戰的體現。當行業集體擁抱銀保渠道與分紅險時,如何在規模擴張中控制成本,如何在權益投資中平衡風險與收益,如何在利潤增長與股東回報間找到平衡,這些都是轉型期必須面對的難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