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創維集團(00751.HK)2025年中期業績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態勢。上半年,集團總營收達362.64億元,同比增長20.27%,創歷史新高;然而歸母淨利潤卻同比大幅下滑67.45%,僅爲1.25億元。其淨利率跌至1.01%,在家電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盈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主營業務承壓,淨利率創五年新低
作爲一家從電視製造起步、逐步發展而成的綜合性家電集團,創維當前主營業務正承受較大壓力,盈利水平顯著回落。2025年上半年,其淨利率已降至近五年來的最低點,與淨利率達10.61%的美的集團和4.53%的海信視像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反映出集團在成本控制或業務結構方面仍待優化。
具體來看,智能家電業務雖實現收入170億元,同比增長9.4%,但營業利潤卻同比下降8.9%。與此同時,智能系統技術業務(包括數字機頂盒、汽車智能、VR及IoT解決方案等)營業利潤大幅下滑,從去年同期的1.01億元降至本期的1300萬元,跌幅顯著。
從競爭格局看,創維的智能家電產品線覆蓋廣泛,包括電視、投影、VR等黑電,以及洗衣機、空調、冰箱等白電產品,以及廚衛、小家電等,使其直接面對海爾、TCL、小米、海信等多個頭部企業。然而,這些競爭對手在各自領域已建立起顯著優勢,無論在營收利潤、研發還是營銷投入方面,均遠超創維,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品牌效應”成爲創維當前最核心的資產。
作爲集團起家業務,電視板塊面臨的壓力尤爲明顯。全球電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興品牌憑藉創新、營銷和價格不斷搶奪市場,傳統巨頭則持續通過技術升級鞏固優勢。在雙重擠壓下,創維電視的全球及國內市場份額均出現下滑,尤其在國內市場受到小米、海信等品牌的強烈衝擊。份額收縮導致電視業務收入下降,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此外,創維業務佈局過於寬泛,在智能系統等多元化領域未能形成顯著競爭優勢。資源分散導致各業務板塊難以實現突破,最終陷入“營收高、盈利低”的發展困境。
新能源業務異軍突起,貢獻138億營收
與傳統主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維新能源業務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營收達138.0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3.5%,在集團總營收中佔比升至38%,已成爲創維最核心的增長引擎。
創維自2020年成立深圳創維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起,正式佈局新能源領域,重點開拓戶用分佈式光伏市場。其業務涵蓋分佈式光伏、儲能設備、組件及逆變器生產等,其中戶用光伏是主要收入來源。該業務採用與華夏金租合作的融資租賃模式:由金租購買創維設備,租賃給用戶(以農村自建房爲主)安裝發電。
在“雙碳”政策推動下,我國新能源行業迎來發展機遇。創維充分利用補貼與稅費優惠政策,降低成本的同時,積極佈局農村能源轉型,聯合地方政府推進“千鄉萬村沐光”行動。截至2025年6月,創維已在全國500多個縣市設立服務網點,覆蓋多個省份,光伏裝機容量突破25.6吉瓦,規模與效益均居行業前列。
海外市場方面,藉助歐盟“RepowerEU”及美國新能源法案帶來的全球光伏需求增長,創維依託早年家電業務積累的渠道資源,快速切入歐洲市場,並擴展至全球,目前光伏組件、逆變器等產品已進入德國、意大利、泰國等多國市場,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的積極參與者。
除光伏外,創維也積極拓展儲能領域,聚焦工商、家用及便攜儲能解決方案。2025年8月,創維與海口市政府簽署協議,共同推進工商業儲能和光儲充一體化示範項目,顯示出其在新能源領域持續擴展的決心。此外,創維持續完善新能源全產業鏈佈局,推進光伏發電、儲能與充電技術整合,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體系,實現了從研發製造到運營服務的閉環生態。
新能源業務能否帶領創維走出低谷?
從目前來看,新能源的確爲創維帶來了新的增長希望。該業務營收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業的下跌,成爲集團重要的業績支撐。在全球清潔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創維提前佈局新能源賽道,也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先機。
然而,若僅依靠新能源業務帶領集團徹底走出低谷,仍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儘管增長迅速,但其商業模式仍存在爭議。例如光伏設備租賃週期長達22年,用戶按固定比例獲取收益,合同權責和利益分配機制仍受質疑。
另一方面,光伏行業整體產能過剩,也爲創維新能源的盈利可持續性帶來不確定性。能否在激烈競爭中持續爲集團貢獻穩定利潤,尚需市場檢驗。
因此,創維不僅需推動新能源業務解決運營模式和市場過剩等挑戰,確保健康發展,也需重新審視整體業務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在推進新能源增長的同時,着力提升主營業務的競爭力,實現多元業務的協同與平衡。
綜上所述,新能源業務的崛起爲創維帶來了轉型機遇,但集團要真正走出低谷、實現長效發展,還需在業務模式創新、市場競爭應對、整體佈局優化等方面持續深耕。未來,創維能否在新能源業務的驅動下完成成功轉型,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