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鵬汽車公佈了8月交付成績,讓行業內外都爲之震動。
2025年8月,小鵬汽車交付新車37709臺,同比增長169%,這一成績相當亮眼,直接刷新了單月交付量的歷史記錄,前八個月累計交付量更是達到了271,615輛,同比增長252%。這樣的增速,在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以全新小鵬P7爲例,自8月27日上市後,僅用了7分鐘,大定就突破了萬臺,創造了小鵬汽車新車上市最快破萬紀錄。上市後,它的市場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首週末的客流和試駕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同時,小鵬MONA M03的表現也十分出色,8月交付超15,000臺,總交付量突破16萬臺。自上市以來,它每月交付均超萬臺,持續刷新A級純電轎車市場紀錄,成爲過去兩年裏小鵬汽車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爆款車型,不僅“上市即爆款”,其後勁依然十足。
在交付暴漲、新車“秒”破萬、爆款連擊下,小鵬正以“加速度”駛入史上最強增長通道。
繁榮背後,隱憂浮現
然而,在一片叫好聲中,小鵬汽車也並非一帆風順。
一來,在汽車投訴平臺車質網上,關於小鵬汽車的投訴量不斷攀升,涉及的問題五花八門,從車輛的電子系統故障到車身零部件異響等都有。其中,僅小鵬P7+一款車型在7月單月就被投訴212起,環比6月的38起增加了近5倍。
新華網一篇文章名爲《車主反映:一邊隱瞞缺陷,一邊更換部件!小鵬疑似“瞞天過海”消解汽車召回政策》的文章指出,小鵬汽車對P7+車型方向機助力失靈問題採取“打膠掩蓋、OTA升級隱瞞、緩慢更換部件”等規避召回責任的行爲。
面對涉高速“抱死”的系統性轉向故障,小鵬仍玩“按鬧分配”,只對投訴激烈的車主緩慢換件、贈積分封口,對沉默車主則既不告知也不檢修。這種“公關式維修”不僅透支信任,更給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管撕開“惡例”。
二來,雖說小鵬汽車的營收在不斷增長,但盈利問題仍存。財報數據顯示,小鵬汽車2025年上半年收入340.9億元,同比增長132.5%;淨虧損11.4億元,同比大幅收窄57%,仍在虧損狀態。
這主要是由於公司在研發、生產設施建設、市場拓展等方面投入巨大。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鵬汽車的研發開支爲2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4%,環比增長11.4%。持續的虧損會對公司的資金狀況和發展戰略產生影響,如何實現盈利是小鵬汽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來,小鵬汽車與大衆等合作伙伴的關係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旦合作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小鵬汽車的技術研發進程,還可能會對其市場形象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大衆在合作中仍佔據着重要的主導權,比如電子電氣架構CEA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都是由大衆旗下的CARIAD主導。過於依賴大衆汽車對於小鵬汽車來說存在風險,也不利於自身品牌的長期發展,若合作條款或大衆汽車在華戰略調整,小鵬汽車的高毛利收入可能面臨波動。
總之,高歌猛進下的小鵬,腳下仍踩着數顆隱形“地雷”。
競爭激烈,前路坎坷
當下中國乘用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用“白熱化”來形容都不爲過,新能源汽車賽道更是一片“紅海”。小鵬汽車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面臨着來自各方的激烈競爭。
一方面,同一起跑線的造車新勢力持續內卷,個別行業後來者緊追不捨。
從銷量數據來看,8月零跑交付5.7萬輛,比上月再增13.8%,憑一款10萬元級的C10把小鵬MONA M03死死按在同價位區間;而鴻蒙智行(問界+智界)以4.46萬輛緊隨其後,問界M7單月就交2.4萬輛,直接分流了原本計劃升級小鵬P7+的家庭用戶;更別說特斯拉Model Y一款車批售6.1萬輛,相當於小鵬全系銷量的1.6倍,把20萬-30萬元純電市場幾乎“鎖死”。
從累計數據看,小鵬2025年1-8月交付27.2萬輛,雖同比暴增252%,但零跑已衝到32.4萬輛、特斯拉中國更超55萬輛;並且規模差距直接決定成本,小鵬單車製造成本約17.8萬元,仍高於特斯拉Model 3的15.5萬元和比亞迪海豹的14.2萬元,導致“以價換量”毛利率承壓。
市場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對手越賣越多、成本越攤越薄,小鵬只能把主銷車型價格一降再降,競爭壓力已從“市場份額”升級爲“盈利空間”,小鵬汽車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
另一方面,傳統整車廠在佈局新能源汽車後,也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比亞迪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擁有豐富的產品線,從入門級到高端車型都有佈局;吉利汽車通過收購和自主研發,不斷提升技術實力,旗下的極氪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長城汽車在新能源領域也不斷髮力,推出了多款具有競爭力的車型。
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小鵬汽車在品牌影響力方面相對較弱,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還有提升空間。在市場份額方面,雖然小鵬汽車的交付量在增長,但與一些頭部企業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據乘聯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佔30.9%,吉利佔10.4%,上汽通用五菱約6.0%,特斯拉中國佔5.8%,而理想、小鵬、零跑三家新勢力各佔3%左右。
在盈利能力上,小鵬汽車盈利問題仍存,而部分競爭對手已經實現了盈利或者盈利狀況較好。在技術研發上,雖然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在電池技術等方面與一些競爭對手相比,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以變應變,未來可期
面對諸多挑戰,小鵬汽車並非毫無應對之策。
在技術創新方面,應繼續加大在智能駕駛、電池技術等核心領域的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技術實力。例如,持續優化智能駕駛算法,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強與電池供應商的合作,研發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電池技術,以提升車輛的續航里程和性能。
在市場拓展上,除了鞏固國內市場份額,還應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小鵬汽車已在歐洲、中東及拉美等地區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佈局,未來應進一步加強與當地經銷商的合作,完善銷售和服務網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在產能提升上,小鵬汽車需對現有工廠進行升級改造,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採用更先進的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技術,縮短生產週期,降低生產成本。並根據市場需求和區域佈局,合理選擇新基地的位置,確保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還可以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體系,確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時供應,避免因供應鏈問題導致產能受限。
此外,優化成本結構,提高運營效率。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合理控制研發和營銷費用,提高產品的毛利率。同時,不斷推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增加收入來源。例如,小鵬汽車與大衆的技術合作收入成爲營收增長的一大亮點,未來可繼續深化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拓展技術服務等業務,實現多元化盈利。
總而言之,儘管小鵬汽車在8月交付量創新高,旗下各車型的亮眼表現展示了其在產品力上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繁榮背後也隱藏着諸多隱憂,從質量問題引發的信任危機,到產能瓶頸和盈利難題,再到合作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都需要小鵬汽車認真對待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