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來源:信息量有點大
一、核心摘要:全球生物製藥格局生變,中國從“仿製藥基地” 轉向 “創新引擎”
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中國生物科技 sector 已從傳統仿製藥生產,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生態。摩根士丹利通過多維度分析預測,到 2040 年,中國源創新資產將佔美國 FDA 新藥批准量的 35%(2024 年僅爲 5%),海外市場年收入有望達2200 億美元,較 2030 年的 340 億美元實現跨越式增長。
這一轉變背後,是中國生物科技的四大核心優勢:創新差距持續縮小(中國源資產全球轉化率從5% 升至 32%)、監管與全球接軌(加入 ICH 後臨牀數據完整性顯著提升)、成本效率突出(III 期臨牀受試者直接成本僅爲美國的 36%)、資金生態成熟(2025-2040 年生物科技融資 CAGR 預計達 14%)。最終,中國創新有望推動全球醫藥研發回報率(IRR)在 2040 年提升 48%。
二、全球生物製藥的“LOE 懸崖” 危機:中國成關鍵補位者
全球製藥行業正面臨嚴峻的“專利到期(LOE)懸崖”—— 摩根士丹利測算,到 2035 年,美歐製藥企業將因專利到期損失1150 億美元收入,其中 2030 年前需填補的缺口達 400 億美元。從治療領域看,腫瘤(400 億美元)、免疫(330 億美元)、 cardiometabolic(230 億美元) 三大領域佔總缺口的 80% 以上,是補位需求最迫切的賽道。
儘管美國中小型生物科技企業(SMID-cap)預計 2030 年能貢獻 1050 億美元風險調整後收入,但考慮到臨牀失敗率(I 期藥物僅 10% 能最終獲批)和監管不確定性,仍存在顯著缺口。而全球製藥行業的併購 / 業務開發(M&A/BD)能力已準備就緒:美歐藥企合計擁有4800 億美元 M&A/BD 資金,加上商業化階段美國生物科技企業的 1170 億美元,總購買力達 5970 億美元,是填補 LOE 缺口所需資金的 1.7 倍。
中國生物科技的“對外授權(Out-licensing)模式” 正成爲全球補位的優選 —— 該模式較傳統併購的淨現值(NPV)低 76%,且前期風險更低(2023-2025 年 H1 中國對外授權交易中,前期付款僅佔總交易金額的 7%-9%,剩餘爲里程碑付款)。2024 年中國對外授權交易額已超 500 億美元,2025 年預計突破 1000 億美元,成爲全球創新交易的核心參與者。
三、分區域視角:美歐日亟需中國創新,韓國聚焦生物類似藥
1. 美國:頭部藥企 LOE 壓力大,加速與中國合作
美國大型藥企是LOE 壓力最集中的羣體 ——2030 年前,這三家企業的專利到期收入佔 2025 年營收的比例分別達 51%、61%、34%,合計需填補 360 億美元收入缺口。爲應對風險,它們已開始頻繁與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合作:例如默克與科倫生物合作開發 TROP2-ADC(MK-2870/SKB264)、輝瑞與三生國健合作腫瘤資產、百時美施貴寶與生物泰克合作 PD-L1×VEGF 雙抗(BNT327)。
美國中小型生物科技企業(SMID-cap)雖聚焦罕見病、神經科等 “中國競爭較少” 的領域(20 家相關企業總市值達 714 億美元),但 2030 年 1050 億美元的收入預測仍無法覆蓋 1750 億美元的 LOE 缺口,未來或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創新的引進。
2. 歐盟:2030 年後 LOE 缺口爆發,中國成 “創新補給站”
歐盟大型藥企的LOE 壓力集中在 2030 年後:諾華、賽諾菲 2030-2035 年專利到期缺口達 440 億美元,阿斯利康、諾和諾德則面臨 “重磅產品到期”(如諾和諾德的 Ozempic/Wegovy)。爲提前佈局,歐盟藥企已加速與中國生物科技達成早期合作,2024-2025 年合作案例超 10 起,聚焦腫瘤 ADC、代謝藥物等領域 —— 例如諾和諾德以 2 億美元首付 + 18 億美元里程碑,引進聯拓生物的肥胖三重激動劑(UBT251);阿斯利康以 1.1 億美元首付 + 52 億美元里程碑,與石藥集團開展臨牀前合作。
3. 日本:從 “競爭” 到 “合作”,中國腫瘤創新成重點
日本藥企(如武田、安斯泰來)正將中國視爲“管線補位關鍵夥伴”:武田 2023 年從和黃醫藥引進結直腸癌藥物 Fruzaqla(全球除中國外權益),2024 年該產品已成爲其腫瘤板塊增長引擎;安斯泰來 2025 年引進 Evopoint 的 CLDN18.2 雙抗,作爲胃癌藥物 Vyloy 的後續管線。儘管第一三共在 ADC 領域(如 Datroway)面臨中國企業(科倫生物)的競爭,但憑藉平臺技術優勢,短期領先地位仍穩固。
4. 韓國:聚焦生物類似藥與 ADC,依賴全球授權
韓國生物製藥企業暫未面臨LOE 壓力(無重磅產品上市),但本土市場規模小(5000 萬人口)、藥價管控嚴( operating margin 僅 0-10%),需依賴全球合作。例如 Yuhan 的三代 EGFR-TKI(Lazcluze)授權給強生,2024 年銷售額達 3.22 億美元;SK 生物科學的 21 價肺炎疫苗(PCV21)授權給賽諾菲,獲 5000 萬歐元首付 + 3 億歐元里程碑。
四、中國生物科技的“五大核心驅動力”:從政策到成本的全面優勢
摩根士丹利通過“PACIFIC 框架”(政策、可及性、成本、創新性、資金生態、國際環境)評估全球創新能力,中國在成本(9 分)、政策(7 分)兩項指標上領先美歐日,成爲核心競爭力來源。
1. 政策:監管與全球接軌,聚焦 “首創新藥”
中國過去十年構建了類美國FDA 的創新政策體系:包括突破性療法認定(2020 年修訂)、單臂臨牀試驗指南(2022 年修訂)、專利法修訂(2020 年延長保護期)等,同時 CDE(藥品審評中心)的指導原則從 “通用質量管控” 轉向 “細分治療領域聚焦”——2020-2025 年,腫瘤、感染病、cardiometabolic 領域的指導原則發佈量佔比超 60%,引導創新方向。
2. 可及性:臨牀數據可靠性提升,全球試驗佔比達 30%
加入ICH 後,中國臨牀數據完整性顯著改善(2016 年 80% 數據存疑→2025 年行業認可度超 80%),同時中國 Sponsor 發起的全球臨牀試驗佔比持續提升:2024 年中國 Sponsor 參與了 30% 的全球臨牀試驗,其中腫瘤領域佔比最高(39%),感染病(33%)、免疫(29%)緊隨其後。此外,17% 的中國發起試驗包含海外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數據全球適用性。
3. 成本:臨牀研發效率領先,IRR 是美國的 2.4 倍
中國臨牀研發的“成本 + 速度” 優勢顯著:III 期臨牀受試者直接成本僅爲2.5 萬美元 / 人(美國爲 6.9 萬美元 / 人),受試者招募速度爲0.3 人 / 月(美國爲 0.6 人 / 月)。通過 “中國開展 I/II 期 + 全球開展一半 III 期” 的模式,藥物研發 IRR 可達 8.5%,是美國純本土研發(3.6%)的 2.4 倍;同時,中國企業可承擔 “後續創新”(Follow-on)項目(成本比美國 FDA 獲批藥物低 43%),而這類項目平均佔細分市場銷售額的 40%。
4. 創新性:從 “1 到 N” 到 “0 到 1”,FDA 轉化率升至 32%
中國創新已從“跟隨創新(1 到 N)” 向 “原始創新(0 到 1)” 突破:2021-2023 年,美國 FDA 批准的藥物類別中,22% 已有中國源資產在國內獲批,創新差距縮短至 2.4-3.7 年;預計到 2040 年,中國 III 期資產的全球轉化率將達 32%,推動 FDA 批准佔比提升至 35%。此外,中國在 ADC、雙抗等複雜模態上表現突出 ——2024 年全球腫瘤 ADC 臨牀試驗中,中國企業發起的佔比達 35%。
5. 資金生態:融資觸底回升,2035 年恢復至 2021 年峯值
中國生物科技融資在2020-2021 年達峯值(年均 40-450 億美元),2022-2024 年回落至 50 億美元 / 年,但 2025 年前 7 個月已恢復至 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未來資金將向 “有全球驗證能力” 的企業集中:例如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等已實現對外授權收入,2025 年預計盈利;同時,港股 18A、A 股科創板爲 Pre-revenue 企業提供融資渠道,2024 年通過 18A 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募資額達 15 億美元。
五、地緣政治:最大不確定性,三種情景下的中國創新潛力
地緣政治是中國生物科技全球化的“最大 wildcard”,摩根士丹利基於 “資金動態 + 政策走向” 設定三種情景:
基準情景(概率50%):中美保持 “競合(Co-opetition)”,中國源資產 FDA 批准率達 35%,2040 年海外收入 2200 億美元(融資 CAGR14%,轉化率 32%);
樂觀情景(概率30%):全球認可中國研發效率,監管限制放寬,批准率達 46%,收入 2760 億美元(融資 CAGR20%,轉化率 35%);
悲觀情景(概率20%):跨境合作受限,投資流動受阻,批准率僅 15%,收入 1220 億美元(融資 CAGR7%,轉化率 15%)。
儘管存在不確定性,但全球藥企對“填補 LOE 缺口” 的需求、中國的成本效率優勢,仍大概率推動 “競合” 成爲最終結果 —— 例如輝瑞、默克等企業已在華建立 “研發 + 生產” 雙基地,規避供應鏈風險。
免責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爲作者個人觀點。本文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您認爲本文對您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害,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