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爲規模排名前三而被併成爲家電三巨頭的美的、海爾、格力,如今在2025年的節點上,正在走向分化的路口。從2025年的中報成績單來看,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憑藉不同的亮點以及業務結構,仍然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增長。而格力電器雖然維持了營收和淨利潤的穩健,但卻交出了一份既缺乏故事性也缺乏成長性的答卷。
有業內人士指出,格力電器乃至許多家電企業面臨的真正問題是,能否需要在家電單一品類的獨木橋上繼續保持行業地位。而應對之法或許早已在美的集團以及海爾智家的財報中已經有所顯現。

01
不同的增長點
細看美的集團以及海爾智家的中報,可以發現頭部家電企業的增長已經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其中美的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收 2523.31 億元,同比增長 15.7%;歸母淨利潤 260.14 億元,同比增長 25%。
這份雙高增長成績單的背後在於美的集團的增長動力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結構變化。其中白電板塊仍然是核心營收貢獻來源,但商業與工業解決方案業務也在迅速擴張。財報顯示,涵蓋新能源部件、樓宇智能、工業與自動化以及機器人在內的業務板塊,上半年營收突破645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 20%,正在成爲新的增長引擎。
換句話說,美的集團已經走出了新的增長路徑,從To B化、工業化、技術驅動等層面積蓄了新的增長動能。

而海爾智家的核心增長動能,則轉變爲數字化、高端化以及全球化。財報顯示,2025 年上半年,海爾實現營收 1564.94 億元,同比增長 10.2%;歸母淨利潤 120.33 億元,同比增長 15.6%,同樣創下同期新高。
和美的集團不同的是,海爾智家的核心增長點來自海外。作爲在海外佈局更早、更廣泛的企業,海爾智家的海外營收已經過半,且呈現持續增長的情況。上半年,海爾智家海外營收達790.79 億元,同比增長 11.7%。其中包括南亞、東南亞、中東非在內的新興市場成爲了海爾智家海外的增長引擎。
此外,海爾智家還將AI運用在產品開發上,形成了“內容共建”的機制,並由此轉化了14.9 億元零售額。
曾經作爲競爭對手的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在業務構成以及增長支柱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其中美的集團通過工業化,向工業端謀求增長。而海爾智家則利用先發優勢,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完成營收結構的改善以及規模的突破。
02
共同的答卷
然而,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交出超預期答卷的背後,既有差異也有共性。業內人士指出,不管是工業化還是數字化、全球化,其本質仍然是擺脫單一產品銷量的限制,通過更新、更多的增長極,完成規模的突破。
簡單來說,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的增長來自家電之外,來自中國之外。其中美的通過工業級解決方案,將營收來源從家電業務擴展到工業業務,以To B業務對沖白電週期。而海爾智家則走在生態化、數字化的道路上,以單品的創新繼續吸引消費者的興趣,同時將智能家電單品與傢俱單品整合成成套智能家居方案,奠定了長期的增長方向。
而全球化更是成爲了產業共識,美的集團通過港股上市,積蓄出海的資金力量與品牌力量。而海爾智家更早通過海外併購,實現了品牌的本地化發展,使海外營收持續增長。
以上兩點意味着,頭部家電企業未來的競爭已經不再侷限於家電市場之內, 也不再侷限在中國市場之內。從家電市場、中國市場走出去,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增長天地。
以格力電器爲例,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海爾智家的差距並不體現在家電板塊,僅從白電領域而言,格力電器憑藉憑藉技術領先、核心部件的高自給率以及紮實的渠道體系,仍然是當之無愧的三巨頭。關鍵在於,在空調之外,格力電器是否能夠繼續建立新的增長極。
過去十年,中國家電行業幾乎被價格戰綁架,企業在一次次促銷中消耗利潤換取規模。然而,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的半年報表明,行業的未來已經不在於“更便宜”,而在於誰能在家電之外、中國之外走出新的增長路徑。
格力的現狀像是一面鏡子,“只靠單品”的時代正在過去。而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的路徑,則像是行業未來的兩條座標軸。它們的交集,或許就是家電業下一個十年的增長故事。

HEA.CN| 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原創科技門戶
新媒體| 微博 微信 今日頭條 界面 網易 搜狐 Facebook
涉獵 | 家電、數碼、財經、電動汽車、家用清潔能源、VR、海外科技與投資
時評及投資建議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Mobile | 1709-2081-598
編輯 / 作者: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