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筆記俠,作者:老賈,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大家有沒有覺得美國經濟像個“矛盾綜合體”?
一邊是科技股狂歡、AI投資火熱,另一邊是國債利息吞掉全年軍費、GDP意外萎縮。這種“冰火兩重天”的背後,到底藏着什麼底層邏輯?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起拒絕濾鏡視角,直面複雜真相,全面拆解真實的美國經濟現狀與消費市場。
看清美國經濟真正的“鐵三角”支柱:一個吞噬全球四分之一消費的“吞金獸”市場、一個吸走全球58%風投的“資本黑洞”、一臺被政策燃油加持的“科技印鈔機”。
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拆解美國消費市場正在發生的“分級與降級”撕裂,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從中找到機會、學到真本事。
如果你正在思考全球化佈局、產品或品牌出海,這篇分析會讓你更懂美國、更懂未來。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啓發。
一、經濟現狀: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底氣”
現在美國經濟整體情況是這樣的: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整體的GD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3.3%,相比一季度的萎縮有了顯著的增長。與2024年第二季度相比,也增長了2.1%。
在2025年上半年,AI方面的投資爲美國GDP增長貢獻了0.5%,這說明人工智能(AI)相關的資本支出(如數據中心硬件、基礎設施、軟件投資等)已經成爲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同時,截止2025年8月,美國的國債總額已突破37萬億美元大關,人均負債接近10.7萬美元。國債利息支出更是超過了1萬億美元,佔據了聯邦總支出的17%。有預測說,2025年全年利息支出可能高達1.4萬億美元,這已超過美國的國防預算,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這種“科技繁榮”與“債臺高築”並存的撕裂,揭示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真實底色。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美國經濟看起來總是那麼“能打”?甭管外面風吹雨打,它似乎總有一股子韌勁兒。這可不是靠運氣,也不是靠印鈔機(雖然那也幫了點忙),而是因爲它腳下踩着三根深深扎進全球土壤的“定海神針”,穩得讓人有點眼紅。
第一根支柱:全球“吞金獸”——消費市場,不是一般的大
咱們先看最核心的引擎——消費。美國人口3.35億,聽起來不少,但比起中國、印度,真不算多。可架不住人家太能花了!
根據最新數據,美國現在的個人消費支出(PCE),已經佔到了GDP總額的70%。這意味着在美國的經濟總量中,有七成來自於家庭在商品和服務上的花費。
根據《華爾街見聞》預測,2025年全球個人消費總額將達到61.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人的個人消費總額將達到20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個人消費佔了全球個人消費總額的32.7,接近三分之一。可以說美國個人消費市場,是個當之無愧的“吞金獸”。
而且,這“吞金獸”不僅胃口大,還特別“趕時髦”。
咱們來看線上:預計到2025年,美國電商規模要衝到1.34萬億美元,全球佔比19%。這數字你可能沒感覺,但看看亞馬遜——光它一家,一個月就有25億~52億次訪問量!
這意味着什麼?仍遠超Temu(13億次)和eBay等競爭對手,是全球訪問量最高的電商平臺。美國流量佔全球總流量的24%,相當於全球每四次網購點擊,就有一次是奔着美國平臺去的!美國電商,妥妥的“流量黑洞”。
第二根支柱:全球“資本黑洞”——錢,都往這兒流!
如果說消費是引擎,那麼錢就是燃料。美國,就是那個擁有最強“吸金大法”的地方。
看看股市就知道了。截止今年8月中旬,美股“七巨頭”(蘋果、微軟、亞馬遜、英偉達、谷歌、Meta、特斯拉)——這七個科技巨無霸的總市值,加起來已經突破16萬億美元!這是個什麼天文數字?
它比除了中國和美國自己之外,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全年GDP都要高出3倍!
想象一下,七個公司,頂一個超級大國的3年產出,這“造富神話”產生的磁場有多強?全球資本的目光,很難不被它們牢牢吸住。
但更隱蔽、更關鍵的“吸金”力量,藏在風險投資(VC)市場。2024年,全美風險投資總額達到1800億美元,佔全球總風投額的58%!全球超過一半的“賭未來”的錢,都流向了美國。這已經不是“半壁江山”,簡直是“吸星大法”了。
現在硅谷投資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上萬家,這些資金來自於全球各個國家和區域,都爲了AI而來。
而且,這個風投生態正在進化:企業風投(CVC)的佔比飆升到了35%。像谷歌風投(GV)這樣的巨頭“嫡系部隊”,已經成功孵化了超過200家AI企業!
這不僅僅是給錢,更是把大公司的技術、資源、市場通道都開放出來,形成“母艦+艦隊”的創新航母戰鬥羣。初創公司拿到的不只是錢,更是通往成功的“快速通行證”。這種模式,把資本虹吸效應放大了N倍。
資本天然逐利,更追逐“確定性”的未來。
當全球最聰明的錢、最強大的資本運作平臺、最成熟的創新孵化機制都集中在這裏,美國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本黑洞”。
它不斷吸引着全球的資金、人才和項目,形成一個“強者恆強”的超級正循環。錢來了,好項目就更容易成功;好項目成功了,更多的錢又湧進來……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第三根支柱:科技“印鈔機”——創新壟斷,政策還“添柴加火”!
光有錢和消費市場還不夠,你得有“硬貨”去填滿它、去創造超額利潤。美國經濟的第三根支柱,就是對關鍵科技創新的壟斷地位,以及政策對這種壟斷的強力護航。
咱們看看硬核科技領域:
AI芯片:美國公司掌控着全球75%的份額。沒有這些芯片,再牛的AI算法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雲服務:全球60%的市場握在美國企業手中。數據、算力,現代經濟的“水電煤”,命脈都在這裏。
這優勢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長期鉅額投入和生態構建的結果。但更絕的是,美國的政策像“催化劑”一樣,精準地把技術優勢轉化爲產業壟斷和商業利潤:
直接“撒錢”:今年8月,美國政府以89億美元的投資,獲得英特爾約9.9%的股權,成了英特爾的最大單一股東。
這筆資金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此前根據《芯片與科學法案》授予英特爾但尚未支付的57億美元補貼;另一筆是來自“安全飛地”(Secure Enclave)項目的32億美元撥款。
再加上英特爾之前已獲得的22億美元補貼,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總投資額已經達到111億美元。
FDA“突破性醫療器械”通道:對於AI診斷設備這類前沿產品,這個通道能讓上市時間提速40%!在科技領域,速度就是生命,先發優勢就是市場壁壘。政策幫你跑贏時間,對手還在實驗室裏打磨,你的產品已經在市場上賺錢、迭代了。
2800億美元的“政策催化包”:這可不是小數目。它像一劑強心針,讓實驗室裏那些“燒錢”的前沿技術,能更快地跳過“死亡谷”,直接衝到產業前線去賺錢。從想法到鈔票的路徑,被大大縮短了。
所以你看,這第三根支柱,本質上是一臺“科技印鈔機”:用頂尖技術佔據產業鏈制高點,攫取超額利潤;再用政策工具掃清障礙、加速轉化、鞏固壟斷。技術是根,政策是翅膀,利潤是果實。這套組合拳,打得非常老道。
美國經濟的統治力,不是某個單一領域的無敵,而是一個精密咬合、互相強化的“系統”在運作:
巨大的、結構豐富的消費市場(“漏斗”),提供了最終買單的土壤和無限可能性;
強大的資本虹吸效應(“黑洞”),持續爲創新和擴張輸送血液;
領先的科技創新壟斷與政策催化(“印鈔機”),不斷創造高價值產品和服務,反哺前兩者。
這三者,形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經濟鐵三角”,一個自我強化的飛輪。
但更深一層看,這種統治力的本質,是一種強大的“磁力”:
它吸引全球最好的商品來滿足其“漏斗”;
它吸引全球最多的資本來填充其“黑洞”;
它吸引全球最頂尖的人才來驅動其“印鈔機”。
這就是美國經濟看似“永動”的底層密碼。看懂這三大支柱,也就看懂了當下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層邏輯。
未來誰能撼動它?要麼你能在某一極上形成壓倒性優勢(比如出現一個更大更優質的消費市場),要麼你能構建一個同樣強大甚至更具吸引力的新“鐵三角”系統。否則美國就依然還是“經濟老大”。
二、消費市場:消費分級與消費降級
當我們看清了美國經濟“鐵三角”的堅固,必須把顯微鏡對準那個最活躍的消費市場。
1.消費的“平行宇宙”
這裏,精打細算和揮金如土,在同一個經濟體的血管裏奔流,卻如同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想象一下,某一天上午10點,洛杉磯的兩個世界:
32歲的倉庫分揀員瑪利亞,在手機屏幕的微光裏快速點擊。Temu限時秒殺的9美元運動鞋,庫存顯示只剩最後37雙。她手指麻利地選了三雙不同顏色下單。
同一時刻,薩曼莎,正在比弗利山莊專賣店裏優雅地爲一隻櫻花粉色的愛馬仕鉑金包支付定金。這隻包的溢價高達9000美元(相當於原價的30%)。
店員告知需要等待三個月,薩曼莎眼皮都沒抬:“沒問題,只要它是櫻花粉。”
對她來說,這9000美元溢價不是錢,是身份圈層的入場券和即時滿足的情緒價值。
① 金字塔底層:“生存型消費”
Temu風暴:9美元運動鞋、4美元T恤,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美國,這背後是極致性價比的供應鏈魔法和對人性“貪便宜”心理的精準拿捏。平臺月用戶活躍數突破4000萬,這可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代表着一個龐大羣體在“絕對低價”的剛性依賴。
對金字塔底層的消費者來說,每一分錢都必須精算到極致。消費的核心目標是生活必需品的性價比最大化。
Temu和超市自有品牌,成了他們對抗通脹、維持基本生活的“諾亞方舟”。這裏沒有品牌忠誠度,只有赤裸裸的價格敏感。
② 金字塔中層:“矛盾型消費”
夾在中間的美國中產(尤其是年輕一代),活得最糾結,消費行爲也最“精神分裂”:
他們爲“情懷”一擲千金,爲“日常”摳摳搜搜。35%的Z世代,願意爲環保包裝多付10美元的運費,展示自己對地球的責任感。
但轉身,就把每天7美元的星巴克拿鐵,換成了1.5美元的速溶咖啡。
左手爲“意義”買單,右手爲“現實”妥協,這就是中產消費的典型特徵。
這種矛盾,反而被零售商嗅到了商機。沃爾瑪推出了帶碳足跡標籤的1.5美元速溶咖啡!神奇的是,它的復購率竟然比普通款高出27%!
爲什麼?因爲它巧妙地滿足了中產的需求:“價值觀優越感”(環保標籤)。
中產消費他們渴望品質、追求價值觀認同(環保、健康、可持續),但又被房貸、學貸、BNPL(先買後付)賬單壓得喘不過氣。
③ 金字塔頂層:“情緒型消費”
塔尖的富豪們,則完全活在經濟週期的三界之外:
大幾百萬的勞斯萊斯庫裏南,去年全球賣了5712輛,其中北美貢獻了三分之一(約1904輛)。比佛利山莊的銷售輕描淡寫地說:“客戶只問有沒有現車,從不看價格表。”對他們而言,時間成本(等待)遠高於金錢成本。
現車?買!稀有配色?加價買!
愛馬仕北美總裁的話更揭示了塔尖消費的真相:“鉑金包的等待名單比疫情前還長了30%,有人爲了特定的櫻花粉色,心甘情願額外支付9000美元溢價。”
這9000美元買的是什麼?是稀缺性帶來的獨佔快感,是社交圈層的身份認證,是即時滿足的情緒高潮。價格在這裏,徹底脫離了成本邏輯,變成了純粹的“情緒貨幣”和“身份定價”。
頂層消費者的核心驅動力是“情緒”和“身份”。經濟好不好?通脹高不高?跟他們關係不大。他們追求的是極致的體驗、絕對的稀缺、即時的滿足和無可爭議的階層標識。
2.消費降級
瑪利亞的iPhone XR,屏幕上的裂痕像蛛網一樣蔓延——它已經服役整整三年了!要知道,這曾經是蘋果內部工程師用來測試的極限壽命。“不是不想換最新的iPhone 16,”瑪利亞指着手機,“但1200美元?那是我半個月的工資!”
蘋果CEO庫克在最近的財報會上,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iPhone的平均更換週期,已經從2021年的2.3年,延長到了3年。這不是技術壽命的延長,而是消費能力的萎縮。每一個延長使用的舊手機,都是消費降級無聲的證詞。
更隱蔽、更危險的“降級”,藏在那些看似輕鬆的BNPL(先買後付)賬單裏。比如:
$89的限量版球鞋,分4期免息→感覺像“白撿”。
$349的降噪耳機,分6期→“每月才58美元,毫無壓力嘛!”。
$1200的學習用筆記本電腦,分12期→“算下來每天才3.3美元,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
這些“毫無壓力”的碎片化支付,堆積起來,直到他收到那張總額848美元的合併還款提醒單,才如夢初醒——這恰恰是美聯儲統計的全美人均債務額的微觀鏡像!
三、爲何美國依然是全球創業者的“必答題”與“頂級課堂”?
一個冷酷而誘人的事實始終矗立:美國,以不到全球5%的人口,產生了全球近1/3的最終消費!
這不僅僅是“市場大”,更是消費密度、支付意願與創新接納度的三重價值。
放棄美國市場,等於主動放棄這顆星球上最甜美的蛋糕。
然而,堅持不等於蠻幹。與前幾代“草莽出海”的外貿人不同,基於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第五代中國企業家的使命,是超越簡單的“賣貨”,通過卓越的產品與服務,成爲連接中美、創造真實價值的“戰略橋樑”。
這要求我們同時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市場選擇(做美國生意)、堅持能力提升(向美國學習)、堅持深度紮根(本土化深耕)。
第一個堅持:做美國生意。
1/3全球消費力的巨大市場,不抓就是戰略失誤!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5萬美元(遠超歐盟的3.5萬、日本的3.4萬),即使是在搶購9美元運動鞋的“生存型消費”,絕對總量也足以撐起Temu們2000萬用戶的奇蹟。而頂層那批爲9000美元溢價買單的玩家,更是定義了全球奢侈品的定價天花板。
美國消費市場的“三層金字塔”(生存型消費、矛盾型消費、情緒型消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細分機遇:
生存型消費:極致性價比(的剛需消費品(家居日用、基礎服飾、小家電)是永恆的風口。Temu、SHEIN的爆炸式增長只是開始,自有品牌(份額48%且持續增長)、折扣零售(Dollar General類門店擴張)空間巨大。
這裏的成功祕訣不是“低價”,而是“在絕對低價上提供可接受的品質和確定性體驗”,這需要供應鏈的碾壓式效率。
矛盾型消費:中產的“既要又要”,催生了“價值觀溢價”與“基礎功能性價比”的縫合市場:帶碳足跡標籤的速溶咖啡(復購率27%)只是一個縮影。有機食品(年增速8%)、清潔美妝(年增速12%)、環保家居產品需求旺盛,但價格敏感度極高,需要有沃爾瑪那樣的平價策略。
他們在壓縮大件開支的同時,爲“小確幸”付費意願強烈——精品咖啡、小衆設計家居飾品、短途度假服務(比如露營裝備年銷增長15%)是中端市場的新增長點。
情緒型消費:爲“身份”和“情緒”買單的頂級市場,毛利率高得令人窒息:
高端體驗服務比如定製旅遊、私人醫療健康管理、精英教育諮詢、高端家政(“白金管家”服務年費可達20萬美元)需求激增。這裏賣的不是服務,是圈層通行證和終極便利。
第二個堅持:向美國學習。
做“老二”,必須把“老大”的作業抄透、抄活!承認差距是進步的開始。美國市場能持續吸引全球近1/3的消費,其底層操作系統(支付、物流、營銷、用戶洞察)的先進性,是核心護城河。基於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第五代企業家必須有“空杯心態”,系統性學習美國“碾壓式效率”的構建邏輯。
要學美國的“消費民主化”:83%信用卡普及率+BNPL(先買後付,年增13%)構建的“無摩擦支付”,極大釋放了消費潛力(即使是底層的9美元訂單)。
要學美國的成本控制:理解美國本土快遞成本低至2.3美元/件的規模效應與流程優化。中國出海企業在美國本土建倉,本質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用資本投入壓降跨境物流的規模效應與流程優化。
要學美國“用戶分層運營”的精準刀法:美國零售商對“三層金字塔”的切割已臻化境:沃爾瑪能用1.5美元速溶咖啡+碳標籤擊中精算師,奢侈品店能用稀缺性和情緒溢價掏空富豪錢包。
要學習美國基於大數據的“千人千面”營銷、極致場景化選品、價值觀敘事能力(如環保標籤對中產的魔力)。不懂分層,在美國市場寸步難行。
第三個堅持:本土化深耕。
美國不是鐵板一塊,其內部差異之大堪比洲際市場。基於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第五代企業家必須摒棄“全國撒網”的幻想,精準選擇“區域富礦”與“行業深井”進行飽和攻擊:
① 區域富礦:瞄準結構性增長極
“太陽帶”狂飆:德州、佛州、亞利桑那、北卡等南部“太陽帶”州,人口流入最快(年增1.5%+),基建(新能源、數據中心)投入巨大,消費增長潛力遠超鏽帶。這裏是中產家庭(矛盾型消費主力)、新建住宅配套(家居、家電)、新能源車普及的沃土。
“創新三角區”:硅谷(科技)、西雅圖(航空、雲服務)、波士頓(生物科技)聚集全球頂尖人才與資本,是高端消費(情緒型)、B2B科技服務、前沿健康產品的核心試驗場。
“銀髮海岸”經濟:佛州、亞利桑那的退休社區,隱藏着龐大的“健康老齡化”需求——適老家居、便捷醫療服務、休閒旅遊、寵物陪伴(美國寵物消費超1360億美金!銀髮族是主力)。這裏需要的是“溫和的高品質”。
② 行業深井:聚焦高增長、高壁壘賽道
“健康即一切”:從底層的基礎藥品/保健品,到中層的健身科技、心理健康服務,再到頂級的抗衰生物科技,大健康是穿越週期的絕對王者。
“家是終極堡壘”:疫情後“宅經濟”並非退潮,而是進化。智能家居(安防、節能)、庭院經濟(園藝、戶外傢俱)、家居辦升級(人體工學設備)持續增長。
基層買基礎收納,中產買設計感智能單品,富豪定製全屋智能生態。
“寵物即家人”:1368億美元的年市場規模且年增超6%!從Temu的9美元寵物服裝到Chewy的高端處方糧、寵物保險、智能餵食器,寵物消費的“情感溢價”極高,且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
總結一下:前幾代外貿人,或依賴成本紅利(OEM代工),或依靠平臺流量紅利(亞馬遜鋪貨)而成功。基於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第五代企業家面臨的是:成本優勢相對減弱、平臺規則日益嚴苛、美國本土保護主義抬頭、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認知亟待升級。
破局之道,唯有成爲“橋樑”——連接中美優勢,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
產品橋樑:不再僅是“生產”,而是“定義產品”。利用中國供應鏈的敏捷迭代與柔性製造,深度融合美國市場的精準洞察與前沿技術,打造真正解決美國用戶痛點、具備獨特體驗或價值觀主張的產品。
例如:深圳硬件優勢+硅谷AI算法+美國用戶對隱私/便捷的極致需求=下一代智能家居爆品。
服務橋樑:超越“賣貨”,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與本土化體驗。建立美國本土客服、售後、倉配體系(哪怕從第三方合作開始),解決“最後一英里”信任問題。探索訂閱制、會員制等深度綁定模式,提升客戶LTV(生命週期價值)。
例如:中國智能設備商在美提供“只換不修+本地倉極速換新”服務,徹底打消質量顧慮。
合規與文化橋樑:深刻理解並遵守美國複雜如迷宮般的法規(稅務、數據隱私、產品認證、環保)是生存底線。
同時,培養團隊對美國區域文化、消費心理的深度認知(如“太陽帶”的務實、“海岸精英”的價值觀導向),實現營銷、溝通的“無摩擦融入”。合規不是成本,是競爭力;文化不是障礙,是共鳴器。
美國市場,因其巨大、成熟、先進而無比誘人,也因其複雜、分層、競爭激烈而充滿挑戰。這恰恰是新玩家以創新模式破局、老玩家以深度運營固守的契機。
我們唯有堅持選擇這個頂級市場,堅持向這個頂級老師學習,堅持在本土富礦與行業深井中精耕細作,最終通過提供不可替代的產品與服務價值,成爲鏈接中美、穿越週期的“新橋樑”,方能在風高浪急中,錨定未來10年、20年的增長引擎。
四、結語:穿透迷霧,捕捉真實的商業機遇
美國經濟的韌性,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一套精密咬合的“系統”:消費市場提供土壤,資本生態輸送血液,科技創新兌現利潤。
這三者循環強化,形成強大的經濟“磁力場”。
但真正值得中國企業深思的,不是它的“強大”,而是它的“分層”:從9美元運動鞋到9000美元溢價包,從生存型消費到情緒型消費,市場正在分裂成“平行宇宙”,而每一種需求背後,都是機會。
對中國企業來說,美國市場既是“必答題”,也是“頂級課堂”。
我們要堅持三件事:
做美國生意(抓住佔全球消費四分之一的大市場),
向美國學習(抄透支付、物流、用戶運營的作業),
本土化深耕(扎進“太陽帶”“銀髮經濟”“寵物經濟”等富礦)。
最終,我們要做的不是“賣貨”,而是成爲連接中美優勢的“橋樑”:用中國的供應鏈敏捷性,匹配美國的市場洞察力,提供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融入本地生態的價值。
未來十年,全球化不會倒退,只會重構。
誰能在風高浪急中扎深根、學得快、做得透,誰就能真正擁有“全球競爭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筆記俠,作者:老賈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