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挑戰一萬億

半導體行業觀察
09/06

(原標題:臺積電,挑戰一萬億)

公衆號記得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不會錯過。

來源 :內容來自semiwiki 。

歡迎來到半導體行業極爲激動人心的一年下半場。雖然英特爾三星代工廠頻頻登上頭條,但臺積電依然在 3nm 和 2nm 節點上穩健執行、毫無失誤。隨着臺積電 OIP 生態論壇將在本月晚些時候開幕,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行業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臺積電 OIP 生態論壇是該公司第二類系列活動。在今年 4 月的臺積電技術研討會上,我們被告知 N2 的設計啓動量已經超過了 N3,這本身就非常驚人。而根據過去幾個月從生態系統中得到的消息,事實可能比這更誇張。臺積電 N2 正在絕對性地主導代工業務,其背後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信任”。臺積電在 3nm 和 2nm 工藝上的市場份額超過 90%,整體市場份額也穩定在 60–70% 之間。令人驚歎,但實至名歸。

在財務表現上,臺積電同樣交出了耀眼的成績單。2025 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創下 301 億美元的紀錄,同比增長 44%。毛利率升至 59%,比去年增加 5 個百分點,反映出其強大的定價能力以及來自前幾代製程的效率提升。淨利潤大幅增長,每股收益達到新臺幣 15.36 元,超出分析師預期。上半年總營收達 605 億美元,同比大增 40%。在這一勢頭推動下,臺積電將 2025 全年的營收增長指引從 25% 上調至約 30%。我個人認爲臺積電依然保守,實際增幅可能在 35% 左右,不過還要看中國大陸(英偉達相關業務)的情況,而這部分似乎存在限制。不論如何,2025 將會是臺積電又一個偉大年份。

我的樂觀預期主要來自 AI 相關需求的持續高漲。預計 2025 年 AI 加速器營收將會翻倍。全年資本支出預計在 380–420 億美元之間,主要投向先進工藝和整體產能擴張。

在技術層面,臺積電依舊在不斷突破。公司計劃於 2025 年第四季度開始 N2 工藝的量產,時間比預期更早,這意味着良率超出預期。目前高雄與新竹工廠已經進入試產階段,蘋果、英偉達、AMD高通和聯發科是主要客戶。展望未來,臺積電已在臺灣動工建設 1.4nm 廠,計劃 2028 年下半年量產,預計可帶來 15% 性能提升和 30% 功耗降低。此外,先進封裝產能(CoWoS)已提前半年完成翻倍,達到每月 7.5 萬片晶圓產能,這得益於與日月光和安靠的合作。

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擴張依然是臺積電的關鍵戰略。臺積電亞利桑那子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實現盈利,淨利潤 1.501 億美元,扭轉了此前的虧損。歐洲和日本的新工廠也在推進,以增強供應鏈韌性。在中國臺灣,中部科學園區的 Fab 25 將容納 1.4nm 與 1nm 工廠,計劃 2027 年開始試產。中國臺灣新頒佈的法律規定,尖端製程必須留在島內,海外工廠只能量產 N-1 工藝。這一舉措旨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和潛在關稅風險,臺積電也曾將這些因素列爲潛在挑戰。

儘管面臨匯率波動和運營成本上升的阻力,臺積電前景依然強勁。第三季度營收預期爲 318–330 億美元,AI 與高性能計算需求提供支撐。2025 年 6 月的月度營收同比增長 39.6%,延續了上半年的穩定增長。分析師普遍維持“買入”評級,理由是 AI 動能持續。甚至英偉達 CEO 黃仁勳也公開“看多”臺積電,他直言:“任何買臺積電股票的人都是聰明人。”在英偉達與臺積電 30 多年的合作歷史中,我從未見過黃仁勳如此高度稱讚臺積電,這足以說明兩者的緊密合作。

從 2025 到 2030 年,臺積電的投資將重塑 AI、汽車和消費電子等領域,鞏固其生態系統優勢,迎接更激烈的競爭格局。作爲我的半導體“風向標”,臺積電的軌跡預示着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繁榮,儘管仍需對地緣政治保持警惕。魏哲家博士已經證明自己是一位極具政治智慧的領導者,因此我對這一點並不擔憂。臺積電有望到 2030 年實現 1 萬億美元目標。

臺積電,瘋狂擴招

臺積電近年擴大全球佈局,積極在日本、美國、歐洲及東南亞等地招募人才。 2024年共招募10,073名新進員工,臺灣新進員工總數達8,138人,2024年原本預計在臺招募6千名員工,由此可見,去年招募目標已經達成。

中國臺灣某人力銀行主管接受太報記者訪問時曾說,臺積電年徵6000名新血,“能招到一半就很厲害了!”如今看來,臺積電攬才能量仍是半導體業界的翹楚,光靠員工每年獲得的分紅獎金就能打趴同業,達到攬才留才目的。

因應竹科、高雄、嘉義、南科、中科的擴廠需求,臺積電今年更將招募人數擴大到8千人,需求職務囊括廠務助理工程師、儲備模組副工程師、技術員等,強調碩畢工程師平均整體薪酬將超過220萬元,吸引社會新鮮人入職。

事實上,近兩年新進員工總數並非最高!根據臺積電日前出爐的永續報告書顯示,2021年、2022年在全球各招募12,683人、12,442人,臺灣則各聘用11,043、10,802人,意味着這幾年都有破萬人搶“上山”,臺灣人以進入臺積電任職爲最大目標。

這兩天社羣平臺還傳出某中字輩大學碩士生,畢業後把臺積電當成唯一就業目標,只投履歷給臺積電,但都沒有收到面試邀約,就這樣待業了3年半,引發熱議。

不過,臺積電需輪班、值班、On-Call的工作文化也讓新鮮人無法久待,紛紛掛冠求去。 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離職率高達6.8%、6.7%,新進員工離職率更高達17.6%、15%;換言之,平均每6人就有1人離職。

去年員工增幅近1成

截至2024年底,臺積電全球員工總數達8萬4,512人,年增幅近1成(9.69%)。員工來自51個國家地區,其中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總員工佔比超過98%。

中國臺灣正職員工佔比達88.8%,總數達7萬4,441人。中國大陸員工共有4,447人,佔比5.3%排第二。美國員工共2,887人,佔比3.4%居第三。日本員工共1,074人,佔比1.3%排第四。其他國家員工共976人,佔比1.2%。

若以工作地區劃分,有87.06%員工位於中國臺灣廠區,7.48%在亞洲,5.36%位於北美。

相較前一年,去年臺灣正職員工總數增加了6,133人。美國正職員工增加548人,員工佔比從前一年3.5%大幅提升至5.4%。日本員工增加453人,使得亞洲其他國家員工佔比從前一年6.9%提升至7.5%。中國大陸小增75人。至於其他國家員工增加138人,佔比增加0.1個百分點。

進一步分析員工性別比例,男女比例約66.3%、33.7%,女性佔員工總數約三分之一。

碩畢佔一半,離職率下降

若以學歷區分,碩士畢業的員工佔比最高,達48.5%將近一半,且比例有逐年上升趨勢。其次爲大學畢業,佔3成(29.9%);高中畢業員工佔1成(10.5%),此比例正逐年下降。專科畢業佔7.5%,博士畢業佔比最低,僅3.7%,博士生員工佔比也在逐年下降。

再看年齡層分佈,臺積電員工以青壯年最多,31~50歲佔58.9%近6成,但相比5年前佔比67.9%已下降許多。 18~30歲年輕人佔34.9%,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51歲以上中高齡者僅6.2%,相比5年前佔5.5%小幅上升。

臺積電員工總數近年來快速增加,離職人數則有逐年下降趨勢,近5年離職人數依序爲2,824人、4,147人、4,625人、2,739人、2,782人。 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離職率達到高峯。

2023年之後,則呈現下降趨勢,去年全體員工離職率爲3.5%,較2023年3.7%減少0.2個百分點,均低於10%的健康離職率範圍內。 1年內新進員工離職率爲8.9%,與2023年相當。

進一步分析員工離職區域,美國員工近兩年離職率都超過10%,分別爲10.2%、11.6%。歐洲居次,近兩年離職率分別達8.4%、10.7%。而中國臺灣及亞洲其他地區近兩年離職率皆低於5.5%。

臺積電提出短中期人才留任目標,2030年之前,全體員工離職率不超過10%。在新進員工離職率部分,今年目標不超過13%,2030年則不超過10%。

解碼臺積電薪資

臺積電去年非主管年薪中位數約爲264.5萬元臺幣,在臺灣上市櫃公司中排名第8,僅次於信驊、聯發科、瑞昱、達發、聯詠、原相、力旺。若論每年年薪,臺積電薪資水準可能比不上前述7家公司與在臺外商,但若加上分紅,大概所有企業都要瞠乎其後。

五大設備外商如ASML應用材料科磊科林研發、東電電子年薪約180萬元起跳;年資超過15年者,每年薪酬上看350萬元。

根據臺積電日前出爐的永續報告書顯示,2024年臺灣廠區全時員工人數,薪資平均數、薪資中位數均同步成長。以新進碩畢工程師爲例,去年平均整體薪酬(含本薪、津貼、現金獎金及酬勞)高於200萬元;直接員工平均整體薪酬則高於100萬元,每月平均收入高於中國臺灣基本工資的4倍。

先前證交所曾公佈臺積電去年非主管年薪中位數爲264.5萬元,非主管平均年薪爲339.1萬元,員工平均年薪則爲332.9萬元。以全時員工人數77,202人來計算。相較前一年,薪資平均數增加了54.9萬元,薪資中位數則上升39.7萬元,全時員工人數也同步增加5,925人。

至於最令人羨煞的分紅獎金到底發了多少? 2024年,臺積電臺灣廠區覈定現金獎金及酬勞(分紅)總額達新臺幣1,405億9,256萬元。其中有一半“員工現金獎金”於去年每季季後以現金髮放,總額共702億9628.3萬元,給予員工適時獎勵。另一半“員工現金酬勞”總額702億9628.3萬元已於今年7月發放,平均每人可領百萬元以上,堪稱史上最大包,以鼓勵員工長期服務及持續貢獻。

換言之,“員工現金獎金”加上“員工現金酬勞”,平均每位可領到200萬元以上,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再加上每月例行性薪資,年資超過3年的員工預估可領超過300萬元。

先前有網友在Dcard分享,指出自己是33職等,年資6年,此次領到180萬分紅,再加上他前一年領到的酬勞180萬元,獎金加酬勞達360萬元。

至於今年已領的分紅有多少?根據臺積電日前公佈的上半年財報,今年H1估列員工酬勞共455億9023萬元,相較去年同期282億9815.4萬元,增幅約61%。其中,第一季216億9385萬元,第二季則爲238億9638萬元,以臺灣全時員工人數77,202人來計算,第一季平均每人可獲28萬元以上分紅,第二季平均每人可獲超過30萬元。

臺積電表示,根據2023年執行的員工意見調查,84%員工認爲公司提供合理的整體獎酬,此結果優於參與韋萊韜悅調查的全球高績效企業(66%)及高科技公司(61%),顯示臺積電除提供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多數員工亦認同獎酬合理性。

此外,2020年至2024年,臺積電每年員工整體薪資福利費用總額由約1,408億元增至3,018億元,而同一期間的全球人均薪資福利費用,則由247萬元增至357萬元。

除了現金相關獎酬,自2022年起,臺積電及其100%持股的子公司所有正職員工皆可參與“全球員工購股計劃”,並於2024年將計劃範圍涵蓋主要持股之海外子公司全體正職員工。由臺積電提供15%購股補助,鼓勵員工購買公司股票,共享長期成長的美好成果,全球有超過85%員工參與計劃。

https://semiwiki.com/semiconductor-manufacturers/tsmc/361243-tsmc-2025-update-riding-the-ai-wave-amid-global-expansion/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爲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爲您分享的第4148期內容,歡迎關注。

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小號防走丟

求推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