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底首次遞表後,廣東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晟新能")於9月3日再度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與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此次重啓上市進程正值鋰電池行業深度調整期:儘管全球新能源轉型推動長期需求增長,但近期產業鏈經歷價格下行與產能出清,碳酸鋰價格較去年高點大幅回落,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市場密切關注這家聚焦鋰電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循環的企業,如何憑藉資源循環技術優勢在資本市場上講出新故事。
虧損背後—鋰電池金屬材料市場“過山車”行情
據招股書,金晟新能是全球主要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於探索一個循環與清潔的未來世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銷售收入計,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
金晟新能的再生利用業務涵蓋了三元鋰電池及磷酸鐵鋰電池等主流電池體系,公司的產品在下游被廣泛用於電動汽車、儲能系統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鋰電池主流應用場景,形成了全面且垂直整合的業務模式、產業鏈條完整的產業閉環。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鋰再生利用產品和鎳再生利用產品的銷售額佔總收入的79%以上。
儘管頂着“全球第二大鋰電池回收企業”、“最大第三方服務商”的光環,但最新財務數據揭開了行業高增長敘事下的殘酷一面:公司近三年半累計虧損超10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驟降56.5%,凸顯碳酸鋰價格劇烈波動與產能擴張陣痛正猛烈衝擊回收產業鏈。
具體來看,2022年度、2023年度、2024、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內,下同),金晟新能收入分別約爲29.05億元、28.92億元、21.57億元、9.37億元;同期,該公司年內溢利分別約爲1.51億元、-4.71億元、-3.44億元、-1.44億元。
金晟新能的財務表現清晰地映射了鋰電池金屬材料市場的“過山車”行情。招股書坦言,其2023年及2024年陷入毛虧損的核心癥結在於碳酸鋰、鎳、鈷等金屬價格的斷崖式下跌,導致產品“售價與成本倒掛”。這正是其此前連續虧損的直接註腳。
沙利文數據顯示,碳酸鋰均價從2022年每噸42.69萬元的巔峯,一路暴跌至2024年的8.01萬元,累計跌幅超80%,甚至在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探至6.23萬元/噸的歷史低位。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的寒潮中,鋰電池回收龍頭金晟新能的盈利能力正經歷極限壓力測試。
然而,轉折點已然出現。公司披露,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實現了毛利率轉正。這一扭虧爲盈的跡象並非僅靠市場β(Beta)推動,而是外部環境改善與內部經營提效α(Alpha)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受益於鈷價回升等市場因素;另一方面,更得益於其通過生產技術革新實現的成本壓降,以及精準的存貨管理規避了大幅減值風險。
豪賭“一體化生態”破解週期魔咒
面對價格劇烈波動與連續財務虧損,金晟新能並未選擇收縮,反而在招股書中勾勒出一幅激進的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藍圖。其戰略核心直指行業痛點——通過向上遊強化黑粉產能、向下遊延伸至正極材料製造,構建從“回收到再生”的產業閉環,試圖從根本上擺脫“看天喫飯”的盈利模式。
首先向上游突圍,破解原材料依賴與成本之困。贛州基地退役電池處理量達8萬噸/年,黑粉產能1.5萬噸/年,計劃進一步擴大直接處理退役電池包能力。此舉旨在強化對前端原料的成本控制,減少對外購黑粉的依賴,從源頭擠壓利潤空間。
其次,向下遊延伸,對抗價格波動與市場風險。宜春在建產能1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標誌公司首次切入下游製造領域。
儘管戰略邏輯清晰,但執行風險不容小覷。其一,技術跨越門檻,公司坦言“往績期間並無生產任何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從回收到正極材料製造存在技術壁壘與學習曲線;其二,資本開支壓力,在現金流緊繃背景下,大規模產能擴張可能進一步加劇財務負擔;其三,行業競爭加劇,當下遊電池巨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紛紛自建回收體系,第三方企業如何保持差異化競爭力至關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金晟新能正面臨嚴峻的客戶依賴與現金流考驗。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飆升至67.3%(2022年:52.7%),創歷史新高。這意味着公司超三分之二營收維繫於少數客戶之手,任何主要客戶訂單流失或付款延期都將直接衝擊經營穩定性。
此外,貿易應收款項週轉天數從2022年的38天延長至2025年中的56天,增幅近50%,顯著高於行業健康水平。儘管應收款項總額從2023年4.21億元峯值回落至2.79億元,但週轉效率的持續下滑暗示:其一,下游客戶付款能力或意願減弱,可能折射出產業鏈資金鍊普遍緊張;其二,公司爲維持客戶關係被迫放寬信用政策,這種“以賬期換市場”的策略在行業下行期尤顯危險。
客戶集中度與回款效率的雙重惡化形成危險閉環——大客戶通常要求更長賬期,而公司議價能力受限不得不接受條件。一旦鋰價再度劇烈波動導致下游客戶資金鍊斷裂,壞賬風險將急劇放大。
綜上,儘管碳酸鋰價格的劇烈波動曾讓其深陷虧損泥潭,但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轉正悄然釋放出韌性信號。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也隨之清晰:在資源循環的宏大敘事下,其業績彈性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抵禦大宗商品的週期性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