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更新了招股說明書及首輪審覈問詢函的回覆,補充了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摩爾線程實現營收7.02億元,半年收入已超過此前2022年至2024年三年收入總和的6.08億元,同時,其淨虧損已收窄至2.7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摩爾線程在問詢函回覆中預測稱,自身最早可於2027年實現合併報表盈利。
得益於AI智算收入增長,上半年營收超過往三年總和
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於近日更新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摩爾線程實現營收7.02億元,半年收入已超過此前2022年至2024年三年收入總和的6.08億元,這主要是受益於人工智能領域的蓬勃發展及下游用戶的國產化設備部署需求,摩爾線程AI智算產品收入得到了增長,數據顯示,上半年摩爾線程旗下“平湖”AI智算產品已實現近4億元銷售收入。不過,摩爾線程方面也坦言,儘管收入增長較快,但絕對收入金額仍較小。
據介紹,摩爾線程於2020年成立,自2021年至2024年,每年推出一代GPU架構芯片,至今已推出“蘇堤”“春曉”“麴院”“平湖”四代芯片。2024年,推出智能SoC芯片“長江”。其中,“蘇堤”“春曉”主要用於專業圖形加速及桌面圖形加速產品,“麴院”“平湖”主要用於AI智算產品,“長江”主要用於智能SoC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在問詢函回覆中,摩爾線程透露,在AI智算領域,其正在洽談的項目合同金額超過17億元。當前,項目已取得采購意向並於2025年上半年完成部分產品交付,已完成產品測試或階段性評測,訂單的可實現性較高。
不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問詢函中也提到了摩爾線程收入集中於前五大客戶的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摩爾線程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依次爲0.42億元、1.18億元、4.24億元及6.9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89.86%、97.45%、98.16%與98.29%。
針對於此,摩爾線程在回覆中解釋稱,其向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較高與收入結構及銷售模式相關。並且從整個行業情況來看,客戶集中度較高爲AI芯片企業的行業慣例,從摩爾線程列舉的可比公司來看,除景嘉微外,海光信息、寒武紀及沐曦股份的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均在70%以上,其中,海光信息向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維持在97%以上,寒武紀向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維持在84%以上。
虧損持續收窄,累計未彌補虧損仍有14.78億
2022年至2024年,摩爾線程淨虧損分別爲18.4億元、16.73億元及14.92億元,發展至今年上半年,淨虧損數額已減少至2.71億元,虧損幅度持續收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截至上半年,摩爾線程累計未彌補虧損依舊有14.78億元。摩爾線程也在招股書中提到,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賬面累計未彌補虧損將持續存在,導致一定時期內無法向股東進行現金分紅。
提及虧損原因,摩爾線程方面表示,首先,其形成具規模的收入體量尚需時間,一是全功能GPU產品的門檻較高,架構設計複雜,研發難度大、研發週期長,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產品從啓動研發到實現規模化銷售需要一定時間;二是全球GPU市場由少數國外龍頭企業壟斷,國內企業長期對進口GPU產品存在依賴,國產GPU推廣需要時間週期;三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
其次,期間費用較高,尤其是研發費用較高。摩爾線程方面提到,GPU行業處於技術突破和市場擴張的關鍵階段,其作爲國內GPU芯片領域的新興企業,仍處於技術積累和市場拓展的重要時期,研發投入較高,客戶導入需要一定週期。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各期,摩爾線程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1.16億元、13.34億元、13.59億元以及5.57億元。未來,其研發投入需求預計將進一步來源於本次上市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據悉,摩爾線程本次募集資金將用於其新一代自主可控AI訓推一體芯片研發項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圖形芯片研發項目、新一代自主可控AISoC芯片研發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摩爾線程還列舉了與寒武紀、海光信息及沐曦股份營收、淨利潤的對比情況,其表示,自身與寒武紀的收入體量相對接近,但虧損金額較高,主要系研發費用較高所致,一方面由於公司股份支付金額較大,另一方面公司從事全功能GPU的研發,員工人數較多,職工薪酬較高。
將在2027年實現微利,毛利率將總體呈下降趨勢
南都記者注意到,摩爾線程在回覆問詢函時預測稱,其最早可於2027年實現合併報表盈利,該盈利包含政府補助帶來的收益,扣除該收益後,將在2027年處於微利狀態。營收方面,如前所述,2024年,摩爾線程的收入主要來自AI智算產品,而在2025-2027年的預測期內,其收入仍將主要來自AI智算產品,智能SoC產品收入則將保持快速增長。
就毛利率而言,報告期內,摩爾線程綜合毛利率分別爲-70.08%、25.87%、70.71%、69.14%,呈現上升趨勢。據摩爾線程方面介紹,其前期毛利率較低主要系桌面級圖形加速產品毛利率爲負,由於中低端市場面臨國際品牌的激烈競爭,爲了拓展市場、提高市場認可度,相關產品售價較低。而發展至2024年,隨着AI智算產品收入大幅上升,貢獻毛利金額較大,整體毛利率得以大幅提升。
但據摩爾線程預測,在預測期內,其整體毛利率將總體呈下降趨勢,2027年毛利率較2026年略有提升。其中2026年毛利率較2025年下降較多主要系毛利率較低的智能SoC產品銷售收入增長較多,2027年各類產品收入佔比將相對維持穩定,毛利率也將相對維持穩定。
其中,AI智算產品毛利率將先下降再上升。主要原因在於2024年該類產品銷售聚焦於供應毛利較高銷售機會,並於2026年過渡到銷售新一代產品。在新一代產品投入市場早期,將針對聚焦服務早期的關鍵客戶並擴大市場,預計2026年AI智算產品毛利率有所下降。後續隨着產品逐步成熟,以及通過研發逐步降低生產成本,預計2027年毛利會逐步回升。
在智能SoC產品中,AIPC與智能模組的毛利率水平相當,汽車芯片毛利率較低,預測期內汽車芯片銷量相對較小,因此毛利率水平保持穩定。此外,專業圖形加速產品銷售價格有所下降,將導致該類產品整體毛利率呈下降趨勢,桌面圖形產品的銷售策略爲維持成本價銷售,預測期內該類產品的毛利率爲0。
GPU市場競爭仍舊激烈,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
近年來,國產芯片廠商爭先恐後走上IPO之路,目前資本市場不僅已經站着海光信息、寒武紀等上市公司,去年8月以來,國內除摩爾線程外,包括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沐曦股份在內的其他三大AI算力廠商也已陸續啓動IPO輔導,國內競爭不斷加劇。而隨着國產芯片性能提升和生態完善,國產替代進程則有望加速,據IDC統計,2023年度,國產AI加速計算芯片在國內市場的出貨率佔比約爲14%,2024年已提升至約30%。
不過,當前,國際廠商(如英偉達)依舊佔據國內GPU市場主導地位,國產GPU的商業化拓展仍存在難點。具體來看,摩爾線程介紹稱,一是技術迭代週期長,GPU芯片架構及製程升級需經歷完整研發週期,新一代產品需在算力、能效或兼容性等維度實現顯著提升,纔有可能顯著觸發客戶的替換需求;二是市場拓展處於早期階段,國產GPU滲透率提升需要時間,國際廠商(如英偉達)仍佔據國內GPU市場主導地位,國產GPU需通過技術對標、生態兼容及服務響應構建競爭力;三是客戶驗證週期較長,國產GPU需通過小規模採購驗證產品穩定性,待性能達標後逐步擴大部署,導致收入確認存在滯後性。
摩爾線程也在問詢函回覆中坦言了自身的競爭劣勢,一是與英偉達等國際龍頭企業相比,其產品在高端市場(如數據中心級GPU、高端圖形GPU)的性能及生態支持上仍存在差距;二是國內GPU市場競爭激烈,英偉達、寒武紀、海光信息等企業佔據先發優勢,目前市場佔有率較高,其短期內難以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三是技術追趕壓力,GPU芯片領域技術快速迭代,需要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短期內難以通過收入增長完全覆蓋研發投入。
另外,其優勢則主要在於全功能GPU,摩爾線程表示,其在GPU芯片領域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全功能GPU芯片在國內市場AI訓練和推理、圖形渲染及高性能計算等場景中具備一定的獨特性、性能和兼容性優勢。同時,基於全功能GPU路線的產品,基於功能完備性和計算精度覆蓋完整性具有更強的發展潛力,在國產化替代場景中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MUSA架構兼容國際主流GPU生態,也降低了客戶遷移成本。
據介紹,GPU主要分爲全功能GPU、圖形GPU和GPGPU等,其中全功能GPU以英偉達和摩爾線程爲代表,這類GPU的優勢在於具備功能完備性與計算精度完整性,在元宇宙、世界模型、具身智能、物理AI等未來融合計算發展趨勢下,能夠滿足更廣泛的應用需求。GPGPU則是全功能GPU的特性之一,可以視爲全功能GPU的“功能子集”,並不是專屬硬件類型,而是基於現有全功能GPU硬件的通用計算編程範式,主要以AMD、海光信息、沐曦股份、璧仞科技、天數智芯等廠商爲代表。
而談及與英偉達之間的市場競爭,摩爾線程表示,與英偉達面向中國市場的特供芯片H20相比,自身新一代產品更專注高性能AI訓練市場和國產化機遇。另外,其還提到,2025年7月3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約談了英偉達公司,要求英偉達就對華銷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後門安全風險問題進行說明並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從市場供給的角度來看,H20存貨供應存在不確定性。
總的來講,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不停變化、市場對於其芯片是否存在安全問題的擔憂,都可能對H20的市場造成影響,這些因素爲摩爾線程等國內GPU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採寫:南都N視頻記者 朱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