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版火狐的停運,吹響了傳統瀏覽器消失的號角?

藍鯨財經
09/12

文|互聯網那些事

“在互聯網裏,可以查閱信息,便捷地瞭解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電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聯繫....”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還記不記得這篇經典小學課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很難想象,在2025年,隨着技術的快速迭代,曾經課文裏的主角“瀏覽器”竟漸漸陷入了“消失”的泥潭。

火狐瀏覽器即將退場

據媒體報道,7月27日,北京謀智火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佈公告,表示其在中國大陸與Mozilla及Firefox瀏覽器相關的所有運營業務即將正式終止。

具體而言,北京火狐將在2025年9月29日之後,正式終止自身與Mozilla及Firefox瀏覽器的中國大陸運營服務。這也就意味着,除國內版火狐將迎來社區、賬號註冊、主頁等模塊的停運外,用戶的Firefox火狐通行證也會在9月29日後正式關閉,相關的同步信息也將被一一刪除。

作爲中文互聯網,乃至世界互聯網的元老級應用。火狐瀏覽器可謂承接了80後、90後網民大部分的衝浪記憶。所以當它停運的消息曝出後,一場有關拯救個人資料的運動也開始在社區裏興起。插件、收藏夾、賬號密碼串...所有和國內版火狐用戶數字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都將在9月末成爲真正的賽博孤本,直到他們找到另一個符合自己口味的瀏覽器爲止。

“光是我的收藏夾就有上百個標籤,學校系統、競賽網站、學術資料……還有那麼多登錄密碼,全在瀏覽器裏。”聽聞國內版火狐即將停運的消息後,某忠實用戶向記者無奈吐槽道。

這時候,有網友可能就要問了。

既然國內版火狐要停運了,這些用戶爲什麼不轉戰國際版火狐呢?

答案也很簡單,從北京火狐累計被執行金額超3600萬元這一信息,我們可以得知它近幾年的運營狀況並不樂觀。與之相應的,隨着全球用戶操作習慣的改變,火狐瀏覽器的市場份額也開始被Chrome、Edge、Safari超越。與其在數年後復刻一次今天備份數據化身數字遊民的經歷,還不如從現在開始轉投其他市場份額更大的應用陣營,從源頭上避免日後數據搬遷的痛苦。

成也技術賦能,敗也技術賦能

Statcounter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桌面瀏覽器這個賽道里,谷歌Chrome、微軟Edge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爲70.25%、11.8%。反觀火狐瀏覽器,它的市場份額卻僅有4.94%。這一數據不僅落後了蘋果旗下Safari的6.34%,還較上月數據下降了0.36個百分點。

但只要我們將指針輕輕前撥,就會驚奇地發現火狐在互聯網的初期發展階段,曾以碾壓級優勢坐上了“瀏覽器之王”的寶座,甚至還對今天的瀏覽器生態、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過去,人們想要上網衝浪大多要藉助微軟旗下的IE瀏覽器。就體驗而言,IE不僅響應速度慢,還經常報錯、出現安全漏洞。若不是微軟藉助系統的壟斷級地位將其推廣開來,並以它爲基礎搭建了一些列服務,恐怕“電腦組裝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卸載IE”這句互聯網經典老梗早早就成爲了現實。

總而言之,在用戶長期吐槽下,微軟的競爭對手網景公司很快推出了自己的瀏覽器計劃。雖然該公司事後曾因商戰失敗、經營不善而無奈倒閉,但團隊成員卻在公司被收購前夕將瀏覽器代碼開源,併成立了一家叫做“Mozilla基金會”的組織。

在這之後,Mozilla便藉助源碼優勢推出了“不死鳥瀏覽器計劃”,並以此爲基礎在2004年推出了以“開源”爲核心概念的火狐瀏覽器。

作爲一款安裝包不足200MB的瀏覽器,火狐不僅比IE更加輕巧、迅捷,它還支持用戶從官方商店、第三方開發者等角色下載、自定義插件。值得一提的是,廣告攔截、手勢操作等現代瀏覽器的“基礎配置”,就是當年火狐插件中的佼佼者。而這也恰恰是火狐被視爲“現代瀏覽器體系奠定者”的原因之一。

只可惜,隨着技術的逐漸演變。

越來越多的用戶愛上了和手機生態深度綁定、衝浪體驗更勝一籌、添加插件體系的谷歌Chrome瀏覽器,這也讓用戶基礎、生態建設明顯弱於大廠的火狐漸漸邁入了下風,直至陷入了“用戶流失-資金來源減少-體驗升級落後-用戶流失”的運營怪圈。

傳統瀏覽器會逐漸消失嗎

時間來到2025年,在AI出現後,越來越多的大廠提出了“瀏覽器2.0”這一構思,試圖用AI重塑用戶的搜索體驗。

舉幾個例子。

蘋果公司內部正在進行一項名爲“World Knowledge Answers”的應用開發任務。他們希望將基於AI的網絡搜索服務嵌入到Siri裏,並以此改變用戶的搜索習慣,讓他們只需動動嘴,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答案。與此同時,Open AI也被曝啓動了開發任務,以此藉助一款“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網頁瀏覽器產品,向身處全球瀏覽器市場主導地位的Chrome發起衝擊。

當然,除了上面這兩家人盡皆知的互聯網大廠。

谷歌、微軟、Opera等廠商也紛紛在自家的瀏覽器裏新增了“AI交互模塊”,並將人機對話、生成摘要等功能當做了相關產品提升用戶搜索、使用效率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背景下,Vivaldi瀏覽器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Jon von Tetzchner也公開對上述大廠的做法表示了不滿。在他看來,用戶打開瀏覽器並搜索關鍵詞的行爲,是“主動探索”的關鍵體現。AI瀏覽器的出現,不僅會削弱用戶獲取知識的樂趣,還會將他們的探索行爲變成“被動旁觀”。進而使人們的好奇心、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優秀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空間都受到擠壓甚至削弱。

正如知乎熱門問題“如何看待00後多數人對電腦基礎知識的缺失”所描述的那般,解壓縮、釋放C盤空間、超頻、換內存等被早期互聯網用戶視爲“基操”的技能,在今天正因爲手機、平板電腦、封閉式軟件等概念的出現,而逐漸變得“小衆化”甚至“門檻化”。

或許隨着時代的發展,隨着AI瀏覽器、AI助手的日漸成熟。傳統瀏覽器也會和上述“互聯網祕籍”一樣,在不久的將來變成所謂的“小衆之選”。

參考:

新週刊:80後最愛用的瀏覽器,離消失不遠了

每日經濟新聞:突然宣佈,終止中國用戶賬戶服務!辦公室大門緊閉,網友:用了十幾年

快科技:Chrome壓倒性優勢還在擴大!份額已超70%:第二的Edge僅有12%

北晚在線:火狐瀏覽器黯然退出,一代王者爲啥不火了?

環球時報:知名瀏覽器,突然宣佈中止

IT之家:Vivaldi 抨擊谷歌、微軟等:當前瀏覽器集成 AI 不可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