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三條新聞,連在一起看就很有意思:
1、央行連續10個月增持黃金。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爲33222億美元,較7月末上升299億美元,升幅爲0.91%。
這是中國央行連續第10個月增持黃金,8月末黃金儲備爲7402萬盎司,較上月末增加6萬盎司。
2、香港上市公司雲峯金融(馬雲系)披露持有1萬枚以太坊,價值4400萬美元,爲亞洲傳統財團首次將以太坊列入“戰略儲備”。
3、近日,現貨黃金價格一度突破3600美元/盎司,刷新歷史新高。
一邊是黃金這個古老避險資產,一邊是新生代加密燃料,它們同時被官方和民間最大資金池加倉,筆者認爲絕非巧合,而是對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下注。
舊金融秩序正在開裂,全球需要新的非主權價值錨。
有幾點感想:
1、央行在用黃金置換美元信用敞口,而非追逐收益。
仔細讀一下新聞,很容易發現,央媽配置黃金的速度,從2024年11月至今,每月淨買入10-20萬盎司,節奏穩定,與金價漲跌無關,呈現被動配置特徵。
從具體的持倉比例來說,黃金佔外儲僅7.3%,不到全球平均15%的一半,仍有進一步增持的空間。
與此同時,同期中國持有美債倉位從8670億美元降至7670億美元,10個月減持1000億美元,與黃金增持呈鏡像關係。
2、雲峯買以太坊,爲什麼時現在?
香港2025年已發放11張虛擬資產交易所牌照,機構可合規託管、審計、披露。以太坊現貨ETF在美國、香港同步上市,深度流動性已具備大型資金進出的條件。
公開信息是,現在對一些上市公司而言,囤幣已經成爲一種潮流。過去這段時間,包括華檢醫療、華興資本以及雲峯金融、酷派等上市公司先後宣佈認購以太坊、幣安幣、比特幣等代幣,以作爲公司負債表資產。在此之前,港股上市公司中還有美圖、國富量子等少數公司已經持有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資產,但是持有量並不大。
3、黃金與加密貨幣大部分時間各走各路,但在美元信用塌陷或流動性海嘯時刻會短暫牽手。進入2025年,二者更常呈現資金輪動的零和格局。
不過,兩者都可以用以對沖同一種風險,即美元的信用折價。
加密貨幣會進一步成爲黃金的挑戰者嗎?目前來看,二者在定價邏輯、收益風險特徵、持有結構、供給約束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