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蘋果合力“抬轎”,工業富聯“闖進”萬億市值俱樂部

環球老虎財經app
09/12

市場正在見證工業富聯的瘋狂。

9月11日,在萬億市值關口“徘徊”數日,工業富聯終於取得突破。截至收盤,該股取得“兩連板”,報收59.04元,總市值上升至1.17萬億。

其背後原因在於,除了英偉達供應商之外,工業富聯還擁有果鏈企業、AI服務器龍頭的稱號等等。而近期,伴隨着蘋果甲骨文大動作不斷,擁有這重身份加持的公司也處處受益。

據悉,9月10日蘋果召開了秋季新品發佈會,iPhone 17等產品紛紛問世。同時,甲骨文未確認履約義務(RPO)達到4550億美元,暴增近360%;其與OpenAI簽署5年總值3000億美元的雲服務合同,推出高資本開支計劃,還宣稱絕大部分的資本支出將投資於數據中心內能產生收入的設備。

多重利好的出現,也進一步助推了工業富聯在二級市場上的火熱表現。

甲骨文、蘋果再度“點燃”工業富聯

9月11日,工業富聯錄得兩連板,報收59.04元,市值攀升至1.17萬億,繼續刷新着自身的“極限”。

回溯年內表現,可以發現工業富聯的強勢已經維持許久。縱觀4至8月期間,公司受益英偉達供應商身份,股價一路從最低14.58元漲至53.83元,市值從不足3000億元一路飆升,最終於八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突破萬億。

面臨萬億市值關口時分,使得工業富聯震盪了約七個交易日,但很快在最近兩天重新“暴走”。據悉,遠在大洋彼岸的蘋果、甲骨文再現大動作,或是引發公司股價進一步上漲的“導火索”。

9月10日,蘋果召開了秋季新品發佈會,會上先後發佈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以及iPhone Air。TrendForce集邦諮詢預測,2025年iPhone 17系列出貨量有望較iPhone 16系列於2024年的出貨表現成長3.5%,Pro系列依然是市場銷售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據中證金牛座8月報道,蘋果iPhone 17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富士康作爲蘋果iPhone的主要代工生產商,在鄭州廠區正開展旺季招工。

除此之外,甲骨文對工業富聯形成了更重要的催化。

根據甲骨文公佈的2026財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8月末未確認履約義務(RPO)達到4550億美元,增長359%,未來幾個月,其預計RPO極有可能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

與此同時,甲骨文還與OpenAI簽署一份自爲期約5年總值3000億美元的算力採購合約,不僅金額遠超過OpenAI目前營收,並且也是當今全球規模最大的雲服務合同之一。

資料顯示,甲骨文的主要收入貢獻來自軟件及雲板塊,在開展該項業務之時要大量採購硬件設備,這與工業富聯所涉及的AI服務器、高速交換機相關業務緊密關聯。

而放眼未來,甲骨文其對於硬件設備的潛在高投入或具備持續性。

甲骨文預計,2026財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到約350億美元,相較上一財年25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增長增加四成。並且,該公司還強調,絕大部分的資本支出投資於數據中心內能產生收入的設備,而非土地或建築物。

借力AI 市場預期飆升

工業富聯“沾光”蘋果不足爲奇,而“借勢”甲骨文則可以徹底反映其近年來轉舵AI的成果。

據悉,早在2017年工業富聯便和英偉達、微軟合作推出全球首臺AI服務器HGX1。

而與英偉達“牽手”後,身爲合作伙伴及供應商的工業富聯喫到了AI服務器“紅利”,也就此坐擁“入局”AI的籌碼。

到2022年AI產業趨勢爆發前夕,工業富聯再推出全球第一臺DC_MHS服務器,完成AI屬性增厚。據信達證券研報顯示,當年公司AI服務器及HPC出貨增長迅速,在雲服務商產品中佔比上升至約20%。

現如今,工業富聯的業務可分爲雲計算設備、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工業互聯網三塊,涉及西細分產品十多餘項。具體來看,其中的部分高AI含量產品繼續成爲“亮點”。

縱觀2025年二季度,工業富聯整體服務器營收增長超50%,其中CSP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150%,AI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60%;公司800G交換機業績快速提升,2025年上半年營收較2024全年增長3倍。

在此基礎上,工業富聯整體業績也迎來向上。整個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07億元,同比增長35.58%;歸母淨利潤121.13億元,同比增長38.61%。其中,二季度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1.1%至68.8億元,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58.8%至67.65億元。

另一方面看,隨着工業富聯產品AI權重提升催生業績上行,各方預期也急速升高。

據悉,自8月10日半年報出爐至今,不少機構紛紛上修工業富聯的目標價。

譬如,申萬宏源早在8月20日便“喊出”公司目標市值12713億元,相較當時公司市值高出30.9%;華泰證券則在8月21日發佈研報稱公司是AI算力建設核心受益者,給予公司26年26x PE估值,上調目標價爲63元,相較前值35.6元大幅提升。

此外,華創證券上修工業富聯2025年到2027年歸母淨利潤至339.29億元、451.25億元、566.92億元,原值爲300.35億元、360.82億元、429.61億元。

在一衆機構的樂觀判斷下,根據9月11日Wind一致預期顯示,2025年、2026年、2027年工業富聯或取得歸母淨利潤314.44億元、434.48億元、521.85億元,對應PE爲33.9倍、24.53倍、20.42倍。

而倘若此番業績得以實現,那麼橫向對比諸如AI服務器供應商華勤技術浪潮信息,果鏈“巨頭”立訊精密、網絡設備供應商紫光股份等“同行”來看,當下工業富聯的估值似乎還不算“偏離”過多。

高科技or代工廠?

工業富聯起源於鴻海集團

回顧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鴻海集團創立“富士康”品牌,負責中國臺灣以外的代工業務,並在同一時間段中進入中國大陸。

時間來到2013年,鴻海集團提出“八屏一網一雲+互聯網”的發展戰略,隨後很快在2015年3月成立福匠科技。而經過數次重組,2017年福匠科技吸收“富士康”旗下較爲高端的核心業務,並正式更名爲工業富聯;一年之後,公司遞交IPO申請,用時36天即“閃電過會”,順利登陸上交所。

而自擁有A股身份的首日,工業富聯很快便擁有近4000億元的市值。再疊加公司此前關乎鴻海、富士康的種種經歷,也讓外界對於其是否爲科技股還是代工廠展開了激烈討論。

事實上,在工業富聯上市前,郭臺銘在親自帶隊IPO路演時,反覆提及公司並不只是一家代工廠,並稱要打造工業互聯網,也走在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列,旨在告訴外界,公司將從代工廠轉向高科技公司進行轉變。

不過,工業富聯的毛利始終偏低。同花順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4年,公司銷售毛利率分別錄得8.64%、8.38%、8.35%、8.31%、7.26%、8.06%、7.28%。而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售毛利率爲6.6%。

另一方面,從人員結構上看,工業富聯仍存代工廠特徵。

據Wind統計,截至2024年年末,工業富聯生產員工、銷售員工分別爲125548、6084位,佔比61.9%、3%,相當於公司的絕大多數。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技術員工爲65507位,佔比32.3%。

同期,工業富聯擁有碩士4625人,佔比2.28%,而專科和其他學歷累計超19萬位,佔比超97%。

整體來看,工業富聯市值已經成爲A股TOP10,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喫到的“紅利”也都反映在了業績增速中,但代工“標籤”似乎依然未能徹底撕掉。

往後看,工業富聯距離減少代工屬性或依然需要大量時間。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