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市場的價格戰疊加技術成本下行,雖然讓新車的保值屬性大幅減弱,卻意外爲部分消費者打開了二手市場的性價比“窗口”。
以車主王宇爲例,他購入了一輛某造車新勢力2024款主力暢銷車型:該車爲75度電池買斷版本,還額外選配了智能交互系統,購入時行駛里程僅1.2萬公里,最終成交價格不足21萬元。
而據瞭解,這款車型當初的新車落地價約爲33萬元。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二手車價較原價折讓超12萬元,性價比拉滿。
像這樣的折價幅度,在當下並不少見。一位二手車商告訴Tech星球,現在新能源二手車常是“落地即八折,三年剩四折”。
也正因如此,二手新能源車成了不少人的新選擇:想嚐鮮又怕多花錢的通勤族、需要家庭第二輛車的人都把它當 “入門首選”,花更少的錢,就能享受到免購置稅、用着省錢、綠牌的好處。
這份吸引力,也直接反映在交易數據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全國新能源二手車交易量同比增長接近四成。其中6月全國新能源二手車賣了14.11 萬輛,比去年同期上漲64%。
這樣的增長態勢,似乎意味着新能源二手車從“小衆選擇”逐漸走向了大衆視野。但值得深思的是,這份由亮眼交易量撐起的熱度,真的能支撐起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嗎?
01賣車虧到“腰斬”,買車同樣難尋保障
事實上,產業鏈裏參與者們,所面臨的真實處境卻遠沒那麼樂觀。
在新能源二手車的產業鏈裏,一手車主是最先被貶值“收割”的羣體,而想要撿性價比的二手買家,也難逃保障缺失的隱憂。
這條產業鏈上,買賣雙方似乎都陷入了困境。
去年年中以8萬元價格購入比亞迪秦的一位車主,在今年以4萬元的價格把車賣給了二手車商。“一年虧掉一半,比預想中狠多了,相當於白扔了4萬。”
另一位在三年前以25萬元購入比亞迪漢dmi的車主,從車商那裏問到的收購價直接來到了6萬元,相當於在三年時間虧掉19萬元。
在社交平臺搜索“新能源汽車貶值”的話題,車主的“血淚吐槽”與經歷層出不窮。
高度依賴價格戰與成本下行的汽車行業,加劇了新能源二手車的貶值。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新能源車三年平均殘值率僅剩32.5%,比燃油車低了足足15個百分點。
某線下二手車商告訴Tech星球,現在不少新能源品牌的新車迭代節奏太快,“有的一年甚至半年就更新一代,新一代車型不僅續航、智能配置更高,定價反而比上一代還低”。
他直言,這種 “新老價格倒掛” 的情況直接拉低了同品牌二手車型的回收價。“我們要是不壓價收車,後續根本賣不動,只能跟着壓低迴收價”。
賣車方承受着“腰斬”的貶值,另一邊想買二手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同樣面臨着不小的隱憂。
上述二手車商表示,和燃油車比起來,新能源二手車的隱患更 “隱蔽”。最大的痛點就是電池殘值沒法精準評估,再加上車輛過戶後大概率脫保,後續維修更是麻煩事。
“你根本沒法憑肉眼判斷電池有沒有暗損,就算用檢測設備,也只能測個大概健康度,真要是後續出問題,換塊電池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而且很多車一過戶,質保就沒了,維修成本全得買家自己扛。”
一位購買了新能源二手車的車主告訴Tech星球,雖然他買的車大毛病沒有,但小問題不斷出現。“因爲沒有質保,就需要自己去找問題、修車,既浪費時間也浪費錢。”
他坦言,當初滿心以爲能撿個漏,現在卻覺得省的錢還不夠填維修的小坑,早知道寧願多攢點錢買一輛全新的、有原廠質保的車。
02熱賣之下:車商怕壓庫存,更怕“貶值”
儘管新能源二手車的市場交易量持續攀升,但對身處其中的二手車商而言,這門看似熱鬧的生意實則藏着極高的經營風險,價格波動快、壓車易虧損的現實,讓不少從業者直言:“並不好做”。
“收新能源車就像收了一個定時炸彈”,北京一位二手車商向Tech星球坦言,有時剛把車收進來,就可能趕上市場降價,一週內虧損大幾千元的情況十分常見。
在他看來,新能源二手車之所以能熱賣,核心原因其實是消費端購買力下降,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性價比更高的二手車型。
但矛盾的是,這種價格敏感的消費心態,再疊加新車市場持續內卷、價格不斷下探的影響,反而給主營新能源二手車的商家提出了更多挑戰。
在這樣的市場壓力下,“快速週轉”成了二手車商的生存底線。上述北京車商進一步強調,“一旦壓車週期拉長,別說利潤,本金都可能保不住,虧錢是早晚的事。”
據河南地區的一位二手車商透露,此前因缺乏新能源二手車的收售經驗,他收車後並未提前對接意向買家,偏偏又撞上該車型推出改款,新車的配置升級直接削弱了消費者對二手老款的購買意願,最終這輛車在手裏足足壓了近三個月。
據其回憶,這輛車最終下調了四次價格,“最後扛不住要賣時,成交價連當初的收車總成本都沒蓋住,這單生意等於白乾還倒貼錢。”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2025年6月的調研數據,更直觀地暴露了行業的週轉壓力。當前庫存週期15天以內的二手車商僅佔29.9%,15-30天的佔34.6%,而超過30天的已達35.6%,全行業平均庫存週期更是長達43天。
正因如此,多位二手車商都明確表示,車輛收回到賣出的週期“越短越好”。“像我們這些小的二手車商,儘量會在一個月內賣出收到的車輛,有時候甚至會根據用戶需求去找車,避免佔用過多的資金。”
在努力縮短車輛週轉週期的同時,不少二手車商也在通過持續提高收車門檻來進一步控制風險。
他們對新能源二手車的篩選變得更嚴苛,不僅會逐一審驗車況,還會把電池衰減程度作爲核心評估指標,同時會主動避開小衆車型或即將推出改款的車型,優先選擇市場熱度高、貶值速度相對較慢的主流款。
一位車商坦言,“以前可能看車況沒問題就收,現在得多想很多,比如能不能儘快賣掉,以及會不會剛收就貶值。”
03新能源二手車生意規範化,到底有多難?
在新能源二手車賽道上,“規範化”始終是懸而未決的命題。
即便交易量持續回升,但市場端的消費者卻始終難以像選購新車般安心,這一切的癥結,始終繞不開“信息不透明”。
與燃油二手車不同,新能源二手車的核心價值錨點高度集中在動力電池上,它不僅直接決定車輛的續航里程與使用安全,更佔據着整車殘值的近半比重。
但現實情況是,即便消費者能通過檢測規避泡水車、事故車等傳統車況問題,動力電池的健康度、維修歷史、質保狀態等關鍵信息,仍缺乏統一的標準化鑑定體系。
一位二手車商向Tech星球表示,近幾年開始出現一些電池檢測的平臺,但行業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多時候,我們只能說服消費者去相信。”
在他看來,缺乏統一的標準會讓消費者因擔心車況而猶豫觀望,車商也會因難以量化電池價值而不敢輕易收車,最終導致整個市場陷入“買家不敢買、賣家難定價”的僵局,制約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行業困境,主機廠、車商、交易平臺並非毫無行動。
據公開資料,今年以來,從事新能源第三方檢測服務的企業和平臺不斷湧現。同時,一些檢測平臺也在聯合多家認證二手車平臺推動報告標準化。
此外,部分新能源車企也在嘗試通過“官方認證”模式建立信任,試圖減少消費者對二手車保值率的擔憂。比如,蔚來在2021年就推出了官方二手車商城,引進二手車公司合作。
不過這些模式目前仍侷限於單一品牌,尚未形成覆蓋全行業的統一標準,難以推動整體規範化進程。
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表示,從當下來看,新能源二手車實現規範化交易,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方面電池檢測、車況鑑定需要跨車企、跨平臺的統一標準,但不同企業的技術體系、數據接口難以打通,導致行業始終處於封閉的狀態。
另一方面,開放質保權益、公開核心數據可能會增加車企的運營成本,而車商也需承擔標準化檢測帶來的額外開支,如何讓各方願意讓渡部分利益,仍是需要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