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派出國民級App,殺入到店領域

藍鯨財經
09/11

文|鹿鳴財經

外賣大戰的熱度還未消散,阿里在線下餐飲消費領域又一重磅落子,吸引了全網的目光。

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6週年之際,旗下國民級應用高德地圖正式發佈“掃街榜”,劍指全球首個基於真實到店行爲打造的生活服務榜單。

和以往依賴評論與好評的榜單邏輯不同,掃街榜把用戶的導航、到店、復購、專程前往等真實行爲納入評價體系,讓消費者真正“用腳投票”。

這意味着,高德試圖通過AI風控和信用機制,重建一套更真實、更可信的線下服務信用體系。對阿里而言,掃街榜的發佈無疑是一次戰略延伸。

在餐飲和本地生活領域,榜單幾乎已經成爲用戶決策的第一入口。

無論是大衆點評的必喫榜、黑珍珠,還是各種區域性的美食榜單,榜單成爲很多消費者重要的決策依據。

然而,圍繞榜單的爭議同樣伴隨已久。

整體來看,商家和消費者對榜單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評價門檻過低,虛假評論、僱傭水軍現象屢見不鮮;

其二,惡評成本低、好評成本高,商家常常陷入“不得不送禮、拉票”的困境;

其三,榜單位置的稀缺性與商業化之間難以完全切割,導致用戶信任度下降。

高德在此時切入,選擇的突破口是“真實落地”。

所謂“掃街榜”,並不是讓用戶單純依賴評論去判斷一家店的好壞,而是把用戶的導航、到店、復購、專程前往等實際行爲,納入評分邏輯。

直白點說,一家餐廳是否值得推薦,不再取決於用戶寫下什麼,而是他們是否真的去過、是否願意反覆光顧,甚至是否願意跨越一定距離專程前往。這種從“說什麼”到“做什麼”的轉變,本質上是對評價體系底層邏輯的一次重構。

這一邏輯背後的底氣,是高德地圖天然的數據優勢。

作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1.8億日活的國民級應用,高德每天承載着1.2億次生活服務相關搜索和超過15億公里的導航里程。相比依賴用戶自發填寫評論的傳統模式,高德能夠以更大規模、更高頻次的數據來反映用戶的真實消費行爲。

與此同時,高德還在榜單中引入了多維度的行爲標籤。例如,“回頭客榜”聚焦多次光顧的用戶,“輪胎磨損榜”體現用戶跨城前往的投入,“本地人愛去榜”則展示了區域性口碑。通過這些細分維度,榜單不僅變得更具參考性,也爲不同消費需求的人羣提供了個性化的指引。對於想嚐鮮的用戶,可以參考“專程前往”類的榜單;對於追求煙火氣的用戶,則可以選擇“本地人愛去”或“小店榜”。

但要真正建立可信賴的榜單,僅靠行爲數據還遠遠不夠。

高德在掃街榜的設計中,首次將支付寶芝麻信用體系納入評價。用戶的信用等級與其評價權重掛鉤,再結合AI風控技術對虛假行爲的識別過濾,形成“行爲+信用”的雙重保障。這種機制的價值在於:即使有人試圖通過“批量到店”方式來作弊,也需要付出遠超以往的成本,幾乎失去了現實可行性。

這種無限貼近真實的榜單,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刷榜”這一潛規則。

過去幾年,刷評論、刷評分幾乎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不少商家深陷其中,不刷沒流量,刷了又停不下來,運營負擔不斷加重,陷入惡性循環。而高德掃街榜以用戶的實際到店行爲爲依據,則大幅度降低了這種虛假成本。

與此同時,這種機制還有一個更深遠的影響,那就是把“信用”沉澱爲商家的長期資產。在傳統的評價邏輯下,商家往往只能依靠短期的營銷手段來爭奪流量,但一旦停止,口碑和流量便可能迅速回落。

而在“行爲+信用”的雙重體系下,商家只要持續穩定地提供優質服務,就能不斷積累真實的用戶行爲和正向的信用評價。這意味着,優質中小商家終於有機會脫離流量軍備賽,靠實實在在的服務質量被更多用戶看見。

回到用戶層面,掃街榜的價值也在於降低決策成本。

傳統榜單的高分餐廳不一定好喫已經成爲當下消費者最真實的體驗,評論的主觀性、甚至營銷手段的干擾,導致用戶在選擇時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而當榜單建立在真實的導航和到店行爲上,消費者參考的就是大多數人的實際選擇。這種“身體力行”的結果,比單一的口碑更具參考意義,也更容易激發信任感。

可以說,掃街榜不僅用技術手段重建了評價的基礎邏輯,也讓榜單重新成爲連接用戶與商家的有效橋樑。

對於消費者,這是降低決策成本、重拾信任的契機;對於商家,這是脫離流量消耗、依靠服務質量脫穎而出的機會。而對於阿里來說,掃街榜不僅是一款產品的創新,更可能成爲其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全新增長支點。

01 阿里的到店超級入口

在阿里的商業版圖中,掃街榜的商業意義遠不止一個榜單。

對於阿里來說,這是一條與外賣、即時零售並行的全新路徑,也是本地生活版圖上的關鍵拼圖。

長期以來,本地生活服務的核心競爭點在於“入口”。用戶的消費決策要麼在團購頁面完成,要麼在點評內容裏形成心智,再進入到店環節。但無論是團購還是點評,本質上都需要先製造需求,再引導用戶做選擇。

與其他平臺不同,高德的優勢在於“天然貼近到店”。用戶打開高德時,大多數已經有了明確的出行目的地,這讓它在消費鏈路上距離交易更近一步。掃街榜正是將這種天然優勢轉化爲商業價值的橋樑,通過真實到店行爲反映商戶口碑,再通過榜單的分發機制把優質商家精準呈現給用戶。

爲了讓榜單邏輯快速落地到實際消費,高德同步推出了“煙火好店支持計劃”。

在出行環節,高德爲出發地或目的地是線下商家的用戶,發放價值 2 億元的專屬出行券包,涵蓋公交地鐵補貼、打車券、加油券等,讓消費者到店的成本更低。

在消費環節則投入 9.5 億元消費券,覆蓋招牌菜折扣、到店優惠等場景,並由平臺全額承擔成本,直接拉動交易轉化。

在流量扶持方面,高德通過首頁 AI 推薦、搜索熱詞推送、導航語音播報等方式,每天爲優質小店帶去約 5000 萬次精準曝光,還額外提供3000萬元激勵,廣泛邀請達人幫助小店製作推廣內容。

這些措施的落地,迅速體現在“煙火小店榜”的發佈上。

首批上榜的2962家小店分佈在全國61個城市,其中既有幾代人堅守的深巷老店,也有家庭式經營的夫妻小館,更有憑藉口碑積累起來的社區小店。隨着榜單擴展,“煙火小店榜”還將覆蓋更多城市,讓更多有特色、有溫度的店鋪被看見。

對於中小商家而言,這種機制的價值遠超一次性補貼。過去,他們往往被迫捲入團購價格戰或評論刷分戰,既消耗利潤,又難以沉澱口碑。而在掃街榜的邏輯下,用戶的每一次真實到店都會被記錄,形成可持續的信用資產。只要持續提供穩定的服務,就能不斷積累正向評價,獲得長期的數字化信用,而不必依賴高成本的營銷手段。

站在阿里的戰略視角,掃街榜與“煙火好店支持計劃”的推出,標誌着其本地生活佈局的進一步補全。

過去,阿里在本地生活的嘗試中經歷過口碑、餓了麼等階段,如今,隨着高德在用戶規模和數據層面的持續沉澱,“到店”場景被重新提上戰略日程。可以說,掃街榜既是產品層面的創新,也是組織層面的再出發。

如今,淘寶閃購聚焦即時零售,餓了麼深耕外賣,兩者共同覆蓋“到家”場景,高德則切入“到店”。三條業務線各自發揮所長,又彼此補充,構成了阿里在本地生活中的完整拼圖。從消費者的角度,這是“買得到、送得到、找得到”的一站式體驗;從商家的角度,這是一次跨越營銷、履約和信用的全鏈路數字化升級。

因此,掃街榜的推出,不僅讓阿里本地生活的拼圖更加完整,也爲十萬億級的服務業市場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02 生態效應,AI驅動的線下消費新場景

顯然,如果單純把掃街榜看作一場外賣戰的延伸,或者點評模式的翻版,那就低估了阿里的野心。阿里真正的着力點,不在於模仿既有模式,也不在於和美團短兵相接,而是藉助AI與信用體系,去重塑本地生活服務的底層邏輯。

拋開前面說到的掃街榜對於消費者、商家的正向作用。讓AI成爲線下消費生態重構的核心驅動力,或許是阿里給行業最大的驚喜。

過去十年,AI的應用更多停留在“線上世界”,推薦算法決定了你刷到什麼視頻、看到什麼廣告,幾乎所有場景都圍繞着內容和信息。而線下世界的喫飯、逛街、出行,似乎和AI仍有距離。

掃街榜的出現,第一次把AI的能力和線下的真實行爲深度綁定,和以往美化體驗的表層不同的是,阿里這次進入到了規則的設計與秩序的重構之中。

更直接地說,掃街榜讓“消費的信任環節”第一次被數字化了。

以餐飲爲起點,未來完全可能擴展到零售、文娛、旅遊等更廣闊的業態。試想一下,當一家電影院的復購率、一家書店的專程前往量、一個景點的本地人到訪率都能被量化並轉化爲信用,AI 就不僅是推薦工具,而是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它把“選擇權”從話語轉向行爲,從口碑轉向信用,從短期營銷轉向長期積累。

對城市來說,這是生活供給的重新組織。煙火小店不再依賴偶然的爆款視頻或短期的團購流量,而是通過長期沉澱的真實行爲數據進入主流視野,成爲城市生活的標誌性座標。對消費者而言,這些軌跡匯聚成一份可以信賴的“生活地圖”,不僅節省了決策時間,也重建了對線下消費的信任。

更長遠和宏觀地來看,這種以AI爲底座的信用體系,有望成爲繼電商、移動支付之後,中國消費格局的又一個數字基礎設施。

電商改變了“貨”的流通邏輯,移動支付改變了“錢”的流通邏輯,而AI驅動的線下信用體系,正在改變“信任”的生成邏輯。

在全球範圍內,目前還很少有平臺能把 AI 和線下消費場景結合得如此緊密。歐美如Yelp、Google Maps更多停留在點評、評分、短視頻推薦等輕量化層面,中國的特殊性在於移動支付和地圖應用的高普及率,爲 AI 進入線下交易場景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德的掃街榜不僅是阿里的嘗試,也是中國本地生活行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一次前沿探索,它讓AI與線下商業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深度耦合。

這可能是阿里正在下的更大一盤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