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融資熱潮愈演愈烈,連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也開始入局AI模型賽道。
9月9日消息,據英媒報道稱,ASML公司將領投“歐洲版OpenAI”Mistral AI公司C輪融資,提供13億歐元(約合15億美元、約合108億元人民幣),成爲Mistral AI最大股東。而本輪總融資額高達20億美元。
業內人士分析,ASML 此舉不僅是資本佈局,更是一次戰略性押注。ASML入股Mistral AI,將使兩家歐洲科技企業聯合起來,幫助Mistral AI減少歐洲對美國和中國AI大模型的依賴。
報道稱,此輪融資將使Mistral AI成爲歐洲估值最高的AI公司,其C輪投前估值達到100億歐元(117億美元),融資後估值高達140億美元。
與此同時,OpenAI、Anthropic、Databricks等競爭對手們也不示弱,不僅獲得融資,還公佈了收入情況。
其中,Anthropic獲13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由投資公司Iconiq Capital領投,是迄今爲止全球AI行業大規模融資交易之一,估值達18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
OpenAI此前完成軟銀領投的400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3000億美元(約合2.1萬億元),成爲全球估值最高的AI公司,最新2025年公司年化收入預計將接近100億美元,到2030年收入將增長至900億美元。
9月8日晚,AI公司Databricks宣佈完成10億美元K輪融資,由a16z、Insight Partners、MGX、Thrive Capital等領投,公司估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約合7132億元)。該公司預計在截至2026年1月的財年中實現43億美元產品收入。
多位AI行業人士向筆者透露,隨着AI Agent智能體多步推理促使token用量爆發式增長,雲和智算需求不斷提升,To B端收入已初見成果,所以,投資人開始關注能夠實現收入增長的AI初創企業。
PitchBook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1603筆風險投資交易中,其中有57.9%流向AI和機器學習賽道,佔整體交易總額的近70%,至500億美元。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AI行業整體投融資規模超過839億美元(約合近6000億元),按年率估算,今年全球風險投資規模將超1678億美元(約合1.20萬億元),有望創下AI領域風投的新紀錄。
其中,OpenAI的400億美元高額融資拔得頭籌。另據The information,OpenAI近期表示,預計今年公司的資金投入將超過80億美元,到2029年,其業務將支出1150億美元資金,主要在於OpenAI需要更多AI訓練算力。
OpenAI CEO奧爾特曼(Sam Altman)多次表示,該公司高融資的核心原因在於,需要更多的計算能力來服務於使用ChatGPT等產品的大量企業和消費者,以及訓練和運行AI模型。鑑於GPT-5的需求增長,公司將優先考慮計算,並計劃“在未來5個月內”將其計算能力翻一番。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近期表示,國內每天Tokens消耗量都在百億以上,比去年漲了幾十倍,說明AI在企業內部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但是,真正能爆發式增長的應用門檻較高,很多AI項目實際體驗後,可能只能做出60分的PPT、60分的研究報告。這種產品自己隨便用用還行,但要讓用戶花錢買單,就很困難了。
“投AI創業公司就像放飛一羣鴿子,可能有一兩隻能一飛沖天,大部分都會落到地面,能成功的絕對是鳳毛麟角。”朱嘯虎稱。
黃仁勳庫克看中的三位90後,即將誕生歐洲最大AI獨角獸
Mistral AI公司成立於2023年4月,是歐洲最大AI獨角獸,其競爭對手是OpenAI、谷歌AI等美國巨頭。
該公司由3位90後——前谷歌DeepMind研究員亞瑟·門施(Arthur Mensch)、前Meta研究員蒂莫西·拉科裏耶(Timothee Lacroix)和紀堯姆·蘭普勒(Guillaume Lample)創立。
這三位聯合創始人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就讀時相識。Mistral AI名字來源於法語“法國吹來的強風”,三位希望創立一家產生深遠影響的AI公司。
Mistral AI AI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
技術和產品層面,成立以來,Mistral AI主攻開源AI模型,已推出開源語音、編程、多模態等涵蓋雲端、邊緣端及不同參數規模的數十款模型,其中性能較強的是Mistral AI研發的多款8B端側AI模型,與其他同尺寸模型相比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今年2月,Mistral AI推出了對標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產品Le Chat,推出不到兩週,該App下載量超過100萬次,登上法國iOS App Store免費下載量榜首。
Mistral AI的優勢在於,其允許企業在私有環境中部署Le Chat,並支持自定義模型和自定義用戶界面,以滿足對數據企業需求。目前,Mistral AI系列模型Nemo、Small、Large將分別應用於三類任務,場景包括客戶支持、文本生成、數據提取、總結文檔、撰寫電子郵件、代碼生成、RAG或Agent等。
今年4月,Mistral AI與法國航運巨頭達飛集團啓動一項爲期五年、總值1億歐元的AI戰略合作計劃,將Mistral AI AI的技術整合到達飛的物流和客戶服務領域。
融資方面,截至目前,Mistral AI共完成四輪融資,已成爲全球千億估值的AI大模型獨角獸公司,投資方包括谷歌前CEO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Databricks、英偉達、微軟和Salesforce、a16z等,總融資規模超過11億美元(約合84億元)。
- 2023年6月,成立不到2個月,Mistral AI就拿到了1.05億歐元(約合1.3億美元,約9億元)融資,創下彼時歐洲史上最大的種子輪融資;
- 2023年12月,Mistral AI完成4.15億美元(約30億元)A輪融資;
- 2024年6月,其獲得6億歐元(摺合約7億美元,約50億元)的B輪融資,估值達到60億歐元(摺合約70億美元,約合501億元)。
路透報道稱,美國銀行曾爲ASML投資Mistral AI提供諮詢服務。除了ASML之外,Mistral AI還在與MGX和其他投資者進行談判,以儘早完成本輪融資。
事實上,這場交易引發關注的點在於,ASML是 AI 和半導體行業的上游設備廠商,其研發了多款用於製造頂尖芯片的光刻機,而且ASML EUV光刻機是臺積電、英特爾等企業EUV光刻設備的唯一供應商。然而,ASML並沒有AI模型產品和服務。
路透卻認爲,或許ASML希望通過投資Mistral AI,將其數據分析和AI能力用於提升光刻量測、計算光刻等工具性能,用AI提高其工具效率,並推動團隊不斷開發和商業落地更多光刻設備。
除了在模型和產品端發力,Mistral AI還佈局AI Infra,其與英偉達合作,計劃將在巴黎附近建設一個由18000塊英偉達AI芯片驅動的40GW(兆瓦)數據中心。
對於商業化,2024年,Mistral AI收入約爲數千萬歐元。而門施今年6月表示,自2025年初以來,公司收入已增長兩倍。
門施近期表示,人類仍然非常重要,大家應該將生成式AI工具視爲增強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一種方式,只有在正確提示或創建足夠智能應用時,才能生成有趣的內容。開發者和創作者雙方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真正產生可操作且有價值的成果。
門施認爲,2025年AI行業產品的重點,將從模型轉向集成模型和上下文業務數據的“系統”。他指出,未來的 AI 系統將受益於其內置大語言模型,而通過將模型與相關的上下文數據連接起來,AI系統將能夠更好地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提供定製的解決方案。
“這就是正在發生改變的地方,”門施表示,AI是一項基礎設施技術,可以轉化爲任何類型的應用。
門施強調,“我們堅信,應用開發者需要創造差異化,也需要深度掌握這項技術。而做到這一點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整個堆棧的訪問權限,開啓這場變革的方法,是讓人們相信Mistral AI開源模式能夠讓他們創建更便宜、更快、更好的應用,爲我們的客戶帶來巨大價值。”
對於這樁跨界投資交易,網友褒貶不一,在Hacker News上,有人對此次融資表達了不滿,認爲這會稀釋ASML股東權益。
“這一決定讓人感到惱火。ASML本身是一家優秀的公司,業務穩健,股票表現也一直不錯,但此次投資可能會稀釋股東權益,並讓公司暴露在AI泡沫的潛在風險中。如果ASML手頭現金過剩,卻又覺得維持自身技術領先並無更多投資空間,那麼更合理的做法是將資金返還股東,讓股東自行決定是否要把錢投向Mistral。但我認爲此次投資背後或許存在一些公司不可控的因素,可能是歐洲向ASML施壓,要求其支持這AI獨角獸。這種決策方式會破壞原本行之有效的市場邏輯。”該用戶直言。
也有行業人士猜測,ASML是否會利用 Mistral 的人工智能來推進其 EUV 光刻機,類似於臺積電、EDA公司新思和英偉達的合作模式,將AI技術融入晶圓代工廠當中。
算力纔是AI發展硬道理
市場普遍認爲,算力短缺已經成爲生成式AI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挑戰之一。
那麼,訓練一個前沿AI模型到底需要多少錢?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的8年間,訓練前沿AI模型的成本每年增長2到3倍(平均是2.4倍),這意味着,預計到2027年,規模最大的模型成本將超過10億美元。
其中,以GPT-4、Gemini等模型成本爲例。包括研發人員成本和實驗計算成本在內,我們發現,模型開發的大部分成本用於算力硬件,佔總費用支出比重的47%-67%;研發人員成本佔29%-49%;其餘2%-6%用於能源消耗。
從更大的AI超級計算機集羣(智算中心)來看,據統計,AI超級計算機性能每9個月就會翻一番,耗資數十億美元,所需的電力相當於一箇中等城市的用電量;地區方面,美國擁有全球約75%的計算能力,中國位居第二,佔比15%。
顯然,隨着模型訓練成本的快速增長,給AI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只有少數大廠和OpenAI這樣的“融資怪獸”才能承擔這些費用,而中小AI開發者必須應對這些財務和基礎設施挑戰,才能維持未來的創新。除非投資者相信這些企業的成本與AI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否則中小企業將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持續購買算力硬件。
所以,訓練成本、算力成本對於前沿AI模型的創新至關重要。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9月7日發文稱,他和特斯拉AI5算力芯片設計團隊在今天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設計評審,這將會是一款史詩級的芯片,而即將推出的AI6有望成爲迄今爲止最好的Al芯片。
“我認爲對於參數少於2500億的模型來說,AI5很可能是所有類型推理芯片中最好的。而且,該芯片的成本是迄今爲止最低的,性能、功耗也非常好。”馬斯克補充稱。
近年來,特斯拉在芯片採購與算力資源上更加倚重外部夥伴。英偉達、AMD、三星電子等,均向其供應高端GPU、AI芯片與製造支持,使特斯拉無須獨自承擔全部研發及硬件建設費用,依舊維持強勁的AI訓練性能。
然而近期,特斯拉決定解散其內部構建特斯拉自研的高性能計算平臺的Dojo超級計算機團隊,這一決定這標誌着特斯拉在自主研發無人駕駛技術芯片方面遇挫,不得不更依賴外部力量打造芯片。據報道,Dojo團隊約20名核心成員已加入新成立的一家AI初創公司Density AI,其餘特斯拉員工將被調配至特斯拉的其他數據中心或計算相關項目。
今年8月,馬斯克發文稱,特斯拉分散資源並同時開發兩種截然不同的AI芯片設計是沒有意義的。特斯拉的AI5、AI6及後續芯片在推理方面將表現出色,至少在訓練方面相當不錯,所有努力都將集中在這上面。
據報道,AI5由臺積電代工,計劃2026年末或2027年初量產;AI6由三星代工,採用2nm工藝,首批樣品預計2025年在韓國投產,隨後由三星的美國得州工廠進行量產。
分析認爲,特斯拉的這份大單爲三星提供了在AI芯片製造領域重新證明自己的重要機會,也可能成爲該公司代工業務復甦的關鍵轉折點。
馬斯克表示,從同時開發兩種芯片架構轉變爲只開發一種,意味着所有的芯片人才都專注於打造一款令人驚歎的芯片,回想起來,這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
不只是馬斯克一方,xAI的競爭對手OpenAI也在加緊佈局自研芯片。
9月5日,有消息稱,OpenAI已經與美國半導體巨頭博通達成合作,共同設計自主AI芯片,並計劃於明年正式投入量產。此舉旨在突破算力瓶頸並降低對英偉達的過度依賴。
博通首席執行官陳福陽(Hock Tan)表示,公司已獲得第四個定製AI芯片業務的主要客戶,該客戶承諾了價值100億美元的訂單。據知情人士證實,這個神祕的新客戶正是OpenAI。
如今,算力基礎設施已經成爲這些大廠投入AI的關鍵“法寶”。
知名投行傑富瑞(Jefferies)8月31日發佈的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內,中國四大雲服務提供商(阿里雲、字節火山引擎、騰訊雲、百度智能雲)資本支出約爲450億美元,而包括微軟、Meta等美國大廠雲廠商資本支出高達2910億美元,主要用於AI算力基礎設施投入,中國這一數字僅爲美國同行的15%,差距較大。
PPIO聯合創始人兼CEO姚欣早前對筆者表示,長期看,推理算力佔比達到95%,訓練只佔據5%。所以,未來大量數據中心需要分佈式以及海量的推理優化,如何把數十萬張卡用好,其實是一個關鍵性的技術趨勢。而對於中國AI算力來說,底層是做算力網絡、東數西算。
“中國大模型廠商之所以想要賺更多的錢,是因爲他們發現,想要從模型層面賺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國內大模型賽道實在很卷。而且實事求是講,中國與美國最先進模型的性能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姚欣稱。
據英偉達CFO預測,到2030年,全球AI算力基礎設施支出將達3至4萬億美元,每年增長50%以上。
以每年4倍的訓練計算增長趨勢計算,到2030年,訓練超大規模的前沿AI模型需要近2000萬個H100級GPU,但全球產能需要達到接近1億個H100級GPU,這遠遠超出了生產能力,因此需要行業加速擴大GPU產能。
預計到2030年,全球芯片半導體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