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集集團(000039.SZ/02039.HK)發佈2025年半年報。透過這份新鮮出爐的半年報,中集集團的經營成績躍然紙上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760.90億元,營收微降3.82%的同時,歸母淨利潤逆勢大增47.63%至12.78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暴增594.46%至71.54億元。
這一“營收微降、利潤暴增”的結構性反轉,正是中集戰略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深耕”的戰略轉型進入收穫期的有力註腳。
在貿易格局重構、能源轉型提速的當下,中集以戰略定力穿越週期波動,展現出裝備製造龍頭的強韌底色。
如果說宏觀環境是企業的試金石,那麼中集正以一份成色十足的半年答卷,印證其在“集裝箱業務築基、海工盈利突破、清潔能源提速”三大方向上的紮實推進——這已不再是多元業務的鬆散拼圖,而是在動能轉換中逐步形成閉環協同的生態型佈局。
在次日的公司業績溝通會上,管理層披露一關鍵信息:截至6月底集團累計在手訂單超700億元,上半年能源相關業務淨利潤增長超7億元。這種業務結構的優化,使得公司業績能見度顯著提升,有望徹底打破其傳統週期股的估值邏輯。
一、從單一支柱到多極增長,業務重構的三大引擎
回顧上半年,圍繞上述所提到的三大方向,中集在每一個關鍵戰場都顯示出紮實的推進節奏和清晰的戰略意圖。
1· 集裝箱業務:引領結構性升級
首先來看集裝箱業務。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集裝箱製造業務實現淨利潤14.44億元,同比增長13.2%。儘管面臨全球貿易在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但不難看到,中集依然憑藉其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優勢,實現了穩健的盈利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集裝箱製造業務持續扮演業績壓艙石的角色,財報顯示,儘管乾貨箱銷量受高基數影響同比有所下降至113萬TEU,但仍持續領跑行業,而冷藏箱銷量受益於冷箱市場需求顯著攀升拉動,同比增長105.82%至9.2萬TEU。集裝箱板塊整體毛利率則提升3.95個百分點至16.15%。
2· 海工業務:深海科技開啓回報週期
再來看海洋工程業務板塊。該業務板塊近年來表現突出,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52.61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165.56億元,兩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7.39%。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收入進一步攀升至80.14億元,延續強勁增長勢頭。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海工業務已跨過投入期,正式進入回報階段。
2024年該業務已首次實現扭虧爲盈,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盈利趨勢,實現淨利潤達2.81億元。這標誌着隨着該業務持續築牢經營基本盤,已邁入加速規模化盈利的階段。
而此次,管理層在業績溝通會上透露,截至6月底中集來福士累計在手訂單約55.5億美元。顯然,充裕的訂單也爲業績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顯著提升了業績的能見度。
深海科技作爲新質生產力,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深海油氣開採更是大勢所趨。
從宏觀層面來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深海科技”納入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並駕齊驅,並強調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釋放出強烈的政策信號,引導深海領域從技術探索向產業化落地轉型。在深海資源潛力巨大與技術日益成熟的雙重驅動下,海洋工程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的景氣週期。
從微觀層面來看,國產替代空間廣闊。華泰證券研究所指出,儘管我國已構建起涵蓋深海探測、裝備製造、生態保護的全產業鏈佈局,但在中高端領域,國產化替代潛力巨大。中集集團作爲行業領頭羊,肩負着國產替代的重要使命,有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3· 清潔能源:氫能儲運與綠色甲醇雙線突圍
最後關注到清潔能源業務。中集集團以清潔能源爲主航道之一,積極佈局了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業務。其中中集安瑞科作爲核心子公司,承擔着推動清潔能源業務發展的重任。
上半年,中集安瑞實現營業收入126.1億元,同比增長9.9%;歸母淨利潤5.6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清潔能源分部收入達96.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2.2%,佔總收入約四分之三。
目前中集安瑞科在天然氣、氫能等清潔能源裝備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產能規模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截至上半年,公司在手訂單291.8億元,新簽訂單107.4億元。據悉,上半年,公司新籤7艘液化氣體運輸船,全年在造船及船用燃料罐領域的新簽訂單預計有望達到80億元;同時,在氫能業務領域,Ⅳ型車載儲氫瓶已通過歐盟TPED認證,並開始向歐洲客戶交付,這意味着公司產品已進入全球高端市場,爲其未來的市場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中集集團湛江綠色甲醇項目一期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度投產,年產綠色甲醇5萬噸,年銷售額預計可達3.2億元。項目二期工程也在緊張籌備中,預計2027年達成20萬噸產能。
儘管全球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但綠色能源的需求卻日益明確。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以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甲醇及綠氫市場的支持政策正在逐步建立,許多國家已經提出綠色甲醇和綠氫生產、降本、下游應用的戰略目標。
國內政策端亦定調重視氫能產業發展。上半年,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副司長徐繼林解讀了《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表示能源局將持續推動氫能產業政策接續發力,推動“十五五”氫能產業發展“提質提速”。
此外,國際海事組織(IMO)批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淨零框架(NZF)。這一框架爲全球航運業設立了首個碳定價機制,內容包括通過全球燃料強度(GFI)標準,逐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並引入了雙層碳定價體系。這一機制將引爆航運業對綠色甲醇的需求,爲綠色甲醇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潛力。。
IMO新規落地和國內政策加碼,綠氨和綠色甲醇經濟性拐點臨近,爲公司提供長期增長動力。與FPSO業務類似,該板塊同樣有望複製“集裝箱國產化”路徑,在綠色航運與清潔裝備賽道實現盈利與估值雙擊。
二、從規模擴張到價值深耕,持續夯實財務基本面
當前中集正加速推動自身從“規模擴張”邁向“價值深耕”的新階段,公司致力於將海工、清潔能源和集裝箱業務打造爲堅實的“護城河”,推動其進入回報期,這一戰略轉型的深入推進,預示着公司將迎來更爲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從上半年的業務表現來看,中集集團的訂單結構呈現出長週期鎖定的顯著特徵,這爲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上述的三大核心業務領域,業績增長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大幅提升,清晰的業績能見度不僅增強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也爲公司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穩步推進業務佈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聚焦到盈利質量上。
上半年,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1.94個百分點至12.67%,這一關鍵財務指標的改善,凸顯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強。而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可以發現高毛利業務的佔比提升以及精益成本管控策略的實施發揮了核心作用。
在海工業務領域,中集集團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5.85個百分點至10.84%,這一突破性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公司已實質性進入國際高端海工裝備的價值創造環節。隨着高附加值油氣訂單的陸續交付及標準化建造能力的形成,中集海工業務已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戰略轉型。
這一變化的標誌性成果體現在國際頂級項目的成功交付:中集來福士爲荷蘭Van Oord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船BOREAS號於2025年初正式交付,該船長176米、主吊起重能力達3310噸,可安裝25兆瓦級海上風機,其甲醇雙燃料動力系統實現碳足跡減少78%以上,多項關鍵指標刷新世界紀錄,該船被挪威船級社(DNV)認證爲“全球首款真正實現油電混動的風電安裝船”。此類高端項目的執行能力不僅驗證了公司的技術實力,更標誌着中國海工裝備首次進入全球風電安裝船的技術制高點。
在訂單結構上,截至2025年6月底,中集海工累計在手訂單達55.5億美元,其中FPSO/FLNG等油氣類高端裝備佔比超70%,排產已至2027-2028年。FPSO訂單佔比高,不但可反映出中集在深海油氣裝備領域的競爭力,也表明該公司佈局順應着行業發展趨勢,如能源海事協會(EMA)預測,2025-2029年全球浮式生產系統建設投資將達 1260億美元,其中FPSO佔比超70%,中集集團在FPSO領域的技術突破和持續獲得大訂單的優勢,將直接的、持續的推動該業務板塊的毛利率改善,印證了“價值創造環節”的戰略轉型。
除了盈利質量的提升,公司現金流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
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由負轉正,暴增594.46%至71.54億元,這一強勁的現金流表現,不僅體現了公司主營業務的健康運行,也爲公司的日常運營、戰略投資以及債務償還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疊加在手現金259.18億元,公司構建起了強勁的現金流護城河,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這一優勢將使公司在應對市場波動、把握髮展機遇時更加從容不迫,進一步鞏固其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此外,科技作爲公司向高端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致力於打造新質生產力。
截至上半年,公司擁有6331件有效專利、8個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這些豐富的技術積累正逐步轉化爲顯著的商業價值。
例如,中集天達的空港裝備與消防機器人業務淨利潤暴漲119.57%,這一突出業績不僅彰顯了公司在智能化與高端製造領域的協同潛力,也充分證明了公司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強大。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公司將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不斷拓展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爲公司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從破淨折價到成長溢價,透視中集估值修復的底層邏輯
當前中集的基本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爲資本市場的重估提供了堅實支撐。特別是海工與清潔能源業務的崛起,使得公司逐步擺脫“單一集裝箱製造商”的標籤,轉向“綜合能源裝備+深海科技+綠色航運”的高景氣組合,成長邏輯顯著升級。
然而,在基本面拐點已經出現的背景下,公司估值並未同步修復。
2025年6月末,公司每股淨資產9.73元(已剔除回購影響),8月28日A股收盤價對應PB僅爲0.84倍,H股PB約0.77倍,均已處於破淨狀態。其中,A股PB水平處於近五年16.11%的分位,即歷史上逾八成時間的PB估值都高於當前水平。對比全球集裝箱製造龍頭平均1.5—2.0倍PB,中集集團折價幅度超過40%。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集集團不僅在在集裝箱領域具備絕對龍頭地位,還在FPSO、LNG裝備等領域正逐步實現國產替代突破。理論上,這類兼具週期屬性與成長屬性的企業在行業景氣向上或改善週期應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而非當前低於淨資產的折價水平。
本質上是市場尚未對該公司向“能源轉型+深海裝備+綠色航運”戰略拐點的跨越產生深刻的認知和挖掘,市場認知的滯後從而導致了估值的錯配,亦爲投資者提供了潛在的價值發現機會。
儘管市場認知存在滯後,但中集集團在資本回報層面展現了較強的市值管理意識,公司正積極採取措施強化投資者信心,如集團的董事會已批准5億港元H股回購,上半年回購887.34萬港元,累計回購5624.04萬港元,剩餘額度將繼續執行。2024年度股東大會亦通過《2025-2027年股東回報規劃》,明確承諾“每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於30%”。
顯然,這些舉措將有助於強化投資者信心,改善價值投資者的持股體驗。此外,管理層通過業績溝通會積極回應市場關切,顯示出更強的資本市場溝通意願。這種積極的溝通策略有助於彌合市場認知與公司基本面之間的差距,加速估值修復進程。
對於一家總市值仍不足千億人民幣、但業務橫跨全球的裝備製造龍頭而言,市場預期的修復往往不僅依賴業績兌現,更需要與投資者形成共識。
伴隨業績改善、現金流增強及資本回報舉措的落地,公司在盈利質量與股東回報的雙重驅動下,公司的估值修復或已經在路上。
寫在最後
中集集團2025年中報所揭示的,遠不止是財務數據的改善,而是一場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全球運營”的範式革命。
當海工業務進入回報期、清潔能源加速放量,公司已徹底擺脫傳統週期股的枷鎖,蛻變爲兼具技術壁壘、政策紅利與全球化佈局的成長型企業。
當前破淨的估值水平,本質是市場對戰略轉型認知滯後的“黃金坑”。近日,中金公司發佈了中集集團(000039.SZ/02039.HK)的最新研究報告,再次覆蓋公司並給予“跑贏行業”評級,目標價10.00元/11.00港元。隨着業績持續兌現與資本回報增強,中集集團終將迎來估值體系的重構,而這一過程可能比市場預期的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