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當 2025 年上半年的文旅消費熱潮漸入佳境,酒店行業作爲“旅行剛需載體”,率先交出了一份映射市場真實溫度的成績單。上半年全國出遊32.85億人次和3.15萬億元的出遊總花費,這兩組攀升的數據,不僅印證了文旅市場的真實繁榮,更在中國本土酒店集團半年報中折射出更深層的積極信號:頭部企業不再沉迷跑馬圈地,而是轉向精耕細作,靠深挖單客價值和提升運營效率實現盈利突破,出海探索則成爲新市場的重要板塊。
1、酒店半年報裏的“暖意信號”
據邁點研究院統計分析,2025年國內酒店集團半年報,“分化”仍是關鍵詞,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積極面擴容:不僅頭部企業盈利增速跑贏行業,“賺錢能力”的質量也在顯著提升——不是靠多開店,而是靠開好店、服務好每一個客人;即使部分企業短期營收承壓,也在通過優化“賺錢邏輯” 爲後續增長蓄力,行業韌性遠超預期。
2、數據背後的底層邏輯
很多人看財報就盯着“同比增或降”的數字下判斷,其實這都是表面功夫。真正懂行的人會扒開數字背後的“底層邏輯”。
第一個邏輯,利潤漲了纔是真贏家。比如首旅酒店,其利潤增長達到了11.08%,原因在於“聚焦核心盈利點”。首旅上半年重點推進標準管理酒店擴張,新開店664家,其中標準管理酒店378家,同比增長39.5%,淨開店175家,同比增長45.8%。同時,首旅還優化了成本結構,管理費用率下降,把錢花在能賺錢的地方,結果就是“賺的錢更多了”。
第二個邏輯,毛利率比增速更能反映賺錢能力。根據邁點研究院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酒店集團財務分析報告》顯示,上半年11家國內酒店集團的毛利率均值爲39.28%,其中毛利率較高的是大酒店、萬達酒店發展、亞朵。拿亞朵舉例來看,其毛利率高的原因在於其是出了名的不只賣房間,還賣“生活方式”。2025年二季度亞朵零售業務GMV11.44億元,同比增長84.6%,客房裏的枕頭能變成 “可售賣商品”,這些零售產品的毛利率比房費高多了,而且能提高用戶粘性。
第三個邏輯,負債不可怕,能賺錢就行。一看到華住81.02%的資產負債率,不少人會驚呼“風險太高”,但再看它20.79%的淨利率和37.77%的毛利率,你就會發現,華住是把 “借來的錢”用到了刀刃上。它的負債大多花在輕資產擴張、會員體系建設和數字化升級上,這些投入最終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營收和利潤——當每1元負債能撬動出比同行更高的收益,這種高負債就是“良性負債”。
3、出海、精耕、業態多元,誰抓住了下一個紅利?
從某種程度上說,上半年酒店行業的分化,本質上是“戰略選擇的分化”。那些活得好的企業,沒什麼高大上的套路,靠的都是三個務實方向:出海破局,區域深耕、業態多元。
第一個方向,出海不是“鍍金”,而是搶新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爲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價值的關鍵路徑。拿錦江酒店舉例,其以“東南亞突破+歐洲煥新”加速全球化步伐。在東南亞市場,錦江酒店(中國區)與馬來西亞本土酒管合作,計劃未來5年要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 6國拓展超180個酒店項目。而在歐洲市場,錦江旗下的盧浮酒店集團聚焦核心業務,處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推進酒店翻新改造,提高單店盈利能力。相比有些企業出海 “盲目擴張”,錦江的出海策略明顯更 “接地氣”,也更有可持續性。
第二個方向,精耕細作推動規模擴張。在國內酒店市場從增量爭奪轉向存量優化的當下,“規模擴張”早已不是“開多少家店”的簡單數字遊戲。頭部企業的新邏輯是用“精耕細作”給規模“打底”——先喫透區域需求、做好單店盈利,再以“可複製的優質模型” 穩步擴張,讓每一家新店都成爲“盈利增量”,而非“成本負擔”。比如華住集團聚焦下沉市場,通過漢庭4.0等適配產品,滿足下沉市場“性價比 + 品質”需求;首旅酒店則提出標準管理開店的概念,堅持酒店規模化擴張戰略,穩步推進全年開店計劃。
第三個方向,業態多元化放大規模價值。單一住宿賺房費的時代正在遠去,上半年表現突出的酒店企業,都在通過“業態多元化”延長消費鏈條,讓“規模”轉化爲“多元收益”。以亞朵爲例,其自2022年以來,零售業務佔整體營收比例就在快速攀升,零售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營收,還通過場景營銷強化了品牌文化。
4、寫在最後
可以看到,2025年上半年的酒店行業,早已進入了“拼實力、拼細節”的時代——不是開更多店就能贏,而是開“賺錢的店”才能贏;不是營收漲得快就能贏,而是利潤“含金量”高才能贏;不是在國內死磕就能贏,而是會出海、會拓新市場才能贏。
對於頭部企業來說,出海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會員和流程優化守住了利潤基本盤;對於中小酒店來說,不用盲目跟風擴張,把老客服務好、把流程優化好,也能活得很穩。未來行業分化可能還會加劇,但只要抓住“務實”這個核心,不管是大集團還是小企業,或許都能在這場“行業升級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