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股AI圈又炸鍋了!盤後時段突然冒出個狠角色——Nebius,直接暴漲70%,把不少熬夜盯盤的投資者整得又驚又喜。
要知道,前陣子CoreWeave剛因「增收不增利」跌過一波,現在Nebius突然逆勢猛漲,難道AI基建的風口又要起新行情?
今天就跟格隆匯研究院的朋友們扒扒清楚,這波暴漲背後到底藏着什麼門道。

先說說引爆行情的「核心炸彈」——微軟的超級大單!
9月9日盤後,Nebius直接官宣跟微軟簽了個「多年期長約」:基礎合同金額就有174億美元,覆蓋2025到2031年的GPU雲計算服務;更狠的是,微軟還留了個「追加選項」,最多能再補20億,算下來總金額最高能衝到194億!
這可不是小數目,要知道Nebius25年全年營收指引才4.5-6.3億美元,這一單就夠頂它未來十幾年的營收預期,也難怪市場直接用「暴漲60%」投票。
可能有朋友會問:這公司之前沒怎麼聽說,憑啥能拿到微軟的百億大單?咱們先捋捋它的「成績單」,看完就知道實力真不是吹的——
先看25Q2的業績,簡直是「爆炸式增長」:營收1.051億美元,同比暴漲625%,環比也漲了106%,還超了市場預期的1.012億;核心的AI雲基礎設施業務更猛,營收同比翻了9倍多,客戶搶着要銅基GPU,平臺都快滿負荷運轉了。
更關鍵的是,AI雲業務還提前實現了「調整後EBITDA盈利」——這可是超預期的里程碑,要知道之前市場還擔心它盈利跟不上,現在直接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當然,也不是沒遺憾。Q2本來能漲得更猛,結果上一代HopperGPU沽空了,只能等新一代Blackwell系列鋪貨;而且雖然AI雲業務盈利了,但集團25年全年調整後EBITDA還是負的,要到26年才能轉正,短期還是有「盈利陣痛」。
不過好消息是,現在Blackwell已經大規模上市,數據中心容量也在猛增,管理層說25年底銷售額肯定能顯著增長,這算是給後續行情留了個「鉤子」。
再看大家最關心的「家底」——這公司錢夠不夠、訂單多不多、產能能不能跟上?咱們一條條說:
錢袋子夠鼓:現金儲備有16.8億美元,之前孖展超40億,完全不用擔心擴產缺錢;而且還有不少「隱形財富」——非核心資產個個值錢:Toloka(數據標註)拿了貝索斯基金投資,估值能對標300億的ScaleAI;ClickHouse(數據庫)現在值60億,2022年才20億,三年翻了三倍;Avride(自動駕駛)跟Uber、現代合作,潛力能看齊400-500億的Waymo,這些資產要是變現,又是一筆大收入。
訂單和增長力夠強:雖然沒直接給未完成訂單總數,但年化經常性收入(ARR)已經很能說明問題——Q2末衝到4.3億美元,Q1末才2.49億,短短一個季度漲了77%;而且還新增了一堆大客戶:Shopify(幫着優化電商全流程)、Cloudflare(做邊緣AI推理),還有HeyGen、Lightning.AI這些AI初創公司,連英偉達都跟它合作推了DGXCloudLepton,客戶圈越來越多元化,後面訂單不愁少。
產能擴張夠快:電力方面,25年底能有220兆瓦已連接電力,其中100兆瓦能直接用,26年目標更是衝1吉瓦(1000兆瓦);數據中心也在全國開花:美國新澤西200兆瓦在建,今年就有不少能投用;芬蘭、英國倫敦附近、以色列Q4就能投產,還加了兩個美國新綠地項目——要知道它自建數據中心能降本20%,還能靈活調控產能,這在AI基建裏可是大優勢。
不過有朋友肯定會嘀咕:這波盤後暴漲60%,會不會是「曇花一現」?畢竟之前CoreWeave也有過暴漲,後來因為「增收不增利」跌了回去。咱們得辯證看:
Nebius的優勢很明確——有微軟194億大單託底,AI雲業務提前盈利,產能擴張跟得上,還有隱形資產打底;但風險也不能忽視:25年全年EBITDA仍為負,要等26年才能轉正,而且Blackwell雖然溢價高,但能不能如期推動營收增長、縮短投資回報週期(Hopper要2-3年才能收支平衡,Blackwell雖快但沒給具體時間),還得看後續落地情況。
說到底,這公司現在就是AI基建裏的「潛力選手」——趕上了微軟的大訂單,踩中了AI算力需求的風口,但短期還在「兌現業績」的階段,就像當年亞馬遜雲剛開始擴張時,也是先砸錢再盈利。只不過現在市場情緒對「盈利節奏」很敏感,能不能從「短期暴漲」變成「長期趨勢」,還得看後續訂單兌現、產能落地的速度。
在今年4月2號的時候我們堅定看好NBIS,明確喊話將是個3倍股的機會。

看到這裏,不少朋友可能已經在算:這波能不能追?AI基建的風口還在不在?除了Nebius,還有哪些標的值得盯?
長期跟着格隆匯研究院的老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從2023年喊「抄底英偉達」開始,就沒錯過AI領域的每一波核心機會。對於Nebius這種「暴漲黑馬」,我們早就拆透了關鍵問題:
194億大單真能全額兌現嗎?微軟的採購節奏會不會受AI需求波動影響?
AI雲業務盈利能不能持續?26年集團EBITDA轉正的目標穩不穩?
隱形資產(Toloka、ClickHouse這些)什麼時候能變現?能給估值帶來多少加成?
產能擴張雖然快,但電力、芯片供應會不會出幺蛾子?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想抓住AI基建回調後的潛在機會?現在就掃碼加入格隆匯研究院!我們不僅會幫你理清Nebius的投資邏輯,還會告訴你:
全球AI基建格局現在變了嗎?除了美股,A股哪些公司能蹭上這波風口?
後面該盯哪些關鍵數據?比如微軟的訂單落地進度、Nebius的Blackwell銷量、電力產能達標情況?
別等行情穩住了才追悔莫及,現在就跟上我們的節奏,一起在AI基建的浪潮裏找對方向!
注:文中所提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務必做好獨立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