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一】當地時間9月8日,韓國外交部長官趙顯飛赴美國,尋求解決上週300多名韓國公民在美國移民執法部門行動中被捕一事。韓聯社9日報道稱,一架能容納368人的包機預計最早將於10日晚從美國起飛,接回被拘捕的韓國人。
這起美國國土安全部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單一地點執法行動在韓國引發強烈震動。韓國輿論形容此舉就像是被美國從“後腦勺打了一悶棍”,其展現出的不確定性讓韓企對在美投資更加謹慎,也引發了外界對韓美同盟牢固性的質疑。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約翰·德魯裏(John Delury)批評稱,此次事件“將對美國的信譽造成持久的損害”,“一個以這種方式對待韓國人的(美國)政府怎麼能被當作危機中的鐵桿盟友來依靠”?
“大多數韓國人都無法抑制憤怒之情”
上週,美國移民執法部門對韓國現代汽車與LG新能源位於佐治亞州的合資電池廠展開突襲搜查,拘捕了300多名韓國公民。據英國路透社9日報道,由於電池工程師等專業簽證獲取極其困難,大部分被拘捕的韓國工人都是通過簽證豁免項目、B-1商務簽證或電子旅行授權(ESTA)入境美國,但他們獲得的一些簽證並不允許在美國工作,因此被認定違反移民法。

這一事件讓韓國輿論感到震驚。《韓民族日報》指出,在韓國7月同意向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后僅一個多月,在韓國總統李在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重申“韓美同盟堅如磐石”後不到10天,發生這樣的事件就像被美國在“後腦勺打了一悶棍”,動搖了對同盟的信任。
“這種感覺就像是背後被捅了一刀,”首爾崇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金泰亨(音)說,“大多數韓國人都無法抑制憤怒之情。”他補充說,韓國企業會“不可避免”地因此對在美投資計劃感到氣餒。
美國彭博社9日分析稱,李在明在美國之行中巧妙地應對特朗普獲得了肯定,但這次他顯然措手不及。
突襲行動在韓國國內迅速演變爲政治風暴。反對黨國民力量黨在聲明中諷刺李在明,“必須清楚地解釋,在魯莽地花錢後,他從會晤中獲得了哪些切實的收益,如果有的話”。美國駐韓國大使館外也出現了小規模的抗議人羣。
爲降低影響,李在明緊急派外長趙顯赴美交涉,尋求接回300名韓國工人。李在明9日在內閣會議上表態稱,他對此事感到“責任重大”,被拘押的韓國公民預計將很快回國,“我希望對我們公民和企業活動的不公侵犯不會再次發生”。
韓聯社報道稱,大韓航空公司正準備最早於10日部署一架368座的波音飛機從韓國飛往美國,接回被拘留的韓國公民。
“這突然變成了一個危險的提議”
這起事件看似已得到解決,就連特朗普7日在記者會上也回應說此事不會影響美韓關係,“我們與韓國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好。知道嗎?我們剛剛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
但彭博社認爲,當韓國人看到他們的同胞被美國移民執法人員用手銬和鎖鏈扣住手腕、腰部、腳踝的畫面,這種共同的屈辱感有可能破壞緊密的軍事和經濟聯盟。

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德魯裏警告說,這樣的畫面“將對美國的信譽造成持久的損害”,“一個以這種方式對待韓國人的(美國)政府怎麼能被當作危機時的鐵桿盟友來依靠”?
作爲7月韓美達成的貿易協議的一部分,韓國承諾未來在美投資3500億美元,換取關稅優惠與產業准入,而相關項目大多依賴韓國工程師和承包商來安裝設備、調試產線。
“現在,這突然變成了一個危險的提議。”彭博社指出,韓國夾在特朗普兩項關鍵政策之間:再工業化和遏制移民,這製造了一個危險的位置,通常的策略可能對這些核心問題無效。雖然目前沒有跡象表明該事件會導致美方取消貿易協定、提高關稅,但它可能會削弱外國企業將製造業引入美國的動力。
特朗普8日在其自創的社媒平臺“真實社交”上發帖寫道:“在佐治亞州現代電池廠的移民執法行動發生後,我在此呼籲所有在美國投資的外國公司尊重我國的移民法。我們歡迎你們的投資,鼓勵你們合法地引進你們非常聰明、擁有傑出技術的人才,來打造世界一流的產品,我們將迅速且合法地爲你們提供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作爲回報,我們要求你們僱傭和培訓美國工人。”
“美國政府是兩面派,”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院長張尚植批評說,美國一邊要求韓國加大對美投資,一邊卻在明知韓國工人是項目落地的關鍵的情況下,還把韓國工人當罪犯對待。
張尚植進一步指出,即便韓國幫助美國培訓工人,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爲韓企並不願輕易將敏感技術交給美國勞動力。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韓國工程師必須親自審覈新技術的導入、維修設備並保障工廠穩定運行。
諮詢公司Intralink的韓國董事總經理喬納森·克利夫(Jonathan Cleave)則表示,對於在美建廠的韓國企業來說,建築工人短缺是一個大問題,他們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建成工廠,但美國製造業工人極其短缺,人們隨時可能爲了另一家新工廠跳槽,韓國企業需要一支能把項目做完的隊伍。
“必然會阻礙韓企長期在美投資計劃”
特朗普既要又要的說法暴露出其“製造業迴流”願景和移民執法行動之間尷尬的鴻溝。路透社報道稱,多年來,韓國企業一直在抱怨美方嚴控H-1B等工作簽證,迫使他們長期利用簽證政策模糊地帶派遣技術工人。
韓國電池產業協會副會長樸泰成(音譯)表示,電池工程師很難獲得H-1B簽證,所以大部分韓國工人都是通過B-1或ESTA赴美。
一名在佐治亞州涉事工廠工作的韓國人透露,這類操作在業界早已成“常規”。
路透社指出,但風險早已存在。一名曾與被捕工人共事過的韓國技術人員說,“我警告過他們,如果他們被抓到,可能會毀掉他們的生活”,“我懇求過,讓他們不要再去美國了”。
另一名技術人員稱,他曾通過謊報“主管身份”來申請B-1簽證,但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拒,隨後他嘗試經墨西哥繞道入境美國卻在首爾就被攔下。“我們以爲美國是盟友,但他們把我當非法移民。”
報道指出,韓國長期呼籲美方爲其專業技術人員開設類似澳大利亞、新加坡的特別簽證通道,但沒有進展。現在,這次韓國移民執法行動給美國和韓國之間的商業關係蒙上了陰影。
《韓國經濟日報》8日發佈的調查顯示,14家在美建廠的韓企中,有57%正在考慮調整項目進度。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安德魯·楊(Andrew Yeo)分析指出,韓國企業,特別是電池和汽車行業,可能不願意在美國進一步投資。
韓國企業界人士對韓國《朝鮮日報》表示,比起赤字,企業更討厭的是不確定性。特朗普第二屆政府進一步對外資施壓,收緊簽證發放,扭轉移民政策,使美國市場未來狀況更加難以預測,這必然會阻礙企業的長期投資計劃。
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