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行業命題,中泰期貨、東吳期貨、永安期貨等期貨公司以科技築牢發展之基,打造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數字動力引擎”。
技術築基:爲“穩中求進”裝上安全閥
“穩”是底線,“進”是方向。期貨公司不約而同地選擇以金融科技破局。
“東吳期貨始終將‘穩’字置於信息技術工作的首位,將基礎技術保障作爲核心要務,致力於爲客戶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基礎交易環境。”東吳期貨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信息官錢正剛表示,公司最新打造的“東吳期貨”App已完成全面升級,結合智能投研平臺與大數據分析系統,使公司客戶滿意度不斷提升。
事實上,技術創新與風控、效率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永安期貨首席信息官周偉明表示,通過基於技術創新的業務重塑和流程再造,大多數時候公司的業務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永安期貨從期現業務的“數字化互聯”到私募基金業務的“三方電子簽約”,從智能化產業鏈研究的“源點投研平臺”到內部各類流程的“RPA自動化作業”,在提升業務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業務風險和操作風險。
周偉明表示,創新並不等於冒進。他舉例說,AI大模型技術在客戶服務上的應用,即便效果很好,也可能隱藏不可控的風險,“所以我們會把AI大模型的能力前置,同時輔助人工審覈,穩定一項上線一項,確保新的技術應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不削弱風控能力,切實響應監管要求,促進期貨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平衡風控與效率方面,中泰期貨則始終將技術創新優先服務公司內部,提升服務客戶效率,並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爲客戶提供服務,確保技術創新合規可控。
據中泰期貨金融科技管理總部總經理康明濤介紹,中泰期貨通過RPA機器人、大模型等金融科技手段,顯著提升運營效率與服務能力。目前,中泰期貨已部署270餘條RPA流程,覆蓋信息系統運維與業務流程自動化;大模型技術則多應用於智能問答、電話回訪審覈等場景,並同步推進研報質量分析功能開發。
在安全保障方面,中泰期貨通過引入日誌管理平臺、威脅感知系統及統一監控平臺,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安全閉環。此外,已上線的全面風險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控經紀業務、自有資金管理、場外業務等關鍵指標,輔助相關業務。
期貨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上述三家期貨公司均按照鄭州商品交易所(下稱鄭商所)各項信息技術要求進行技術維護和更新。以東吳期貨爲例,其依據鄭商所六期接口規範,高效完成恒生UF2.0、CTP等櫃檯系統及文華、澎博等6套中繼系統的升級,並在鄭商所技術中心機房部署新做市系統,滿足子公司業務需求。科技創新方面,東吳期貨成功申報鄭商所《基於AIGC的智能運維助手研究》課題,探索生成式大模型在智能運維領域的應用,推動金融科技前沿技術落地。
行情大考:特殊行情成爲技術“試金石”
今年7月,在宏觀政策等因素的驅動下,國內期貨市場交易量激增,對交易系統的穩定性與峯值承載能力形成了全方位考驗。這場行情測試,成爲檢驗期貨公司技術成色的“試金石”。
在應對特殊行情方面,中泰期貨系統構建起“事前預演、事中調度、智能風控”三位一體機制。具體來看,通過壓力測試系統模擬極端交易場景,評估行情交易系統承載能力,提前儲備彈性計算資源。當行情發生時,通過實時監控CPU使用率、內存佔用等十多項核心指標,及時評估行情交易系統性能、容量和壓力,擴容信息系統資源,保障交易處理能力。
據錢正剛介紹,東吳期貨歷來高度重視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按計劃組織並完成各項應急演練,尤其注重提升災備系統切換操作的熟練度與效率。根據演練結果及系統變更情況,及時修訂應急處置流程,同時會定期組織相關部門評估並優化應急預案及信息技術管理制度。
“特殊行情下的系統韌性,從來不是臨陣磨槍的應急成果,而是源於日常的深耕細作。永安期貨在系統運維中,對每一處細微異常都堅持‘挖根溯源’,穿透至底層算法邏輯與架構設計層面進行深度覆盤。通過建立‘問題—溯源—優化—驗證’的閉環機制,將千萬次小迭代積累爲系統的核心抗壓能力。”周偉明說。
記者在多家期貨公司走訪時瞭解到,當前技術人才缺口仍然是期貨行業技術投入最大的痛點。
“期貨行業的技術發展迅速,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極爲迫切。然而,此類人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招聘難度較大。同時,留住優秀技術人才也面臨挑戰。行業競爭激烈,其他金融領域甚至互聯網行業對技術人才的爭奪,使得我們在人才引入和激勵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周偉明說。
此外,錢正剛表示,行業技術發展掣肘還在於系統兼容性方面。他解釋說,東吳期貨主席系統是恒生UF2.0系統,次席系統有CTP、易盛等多套系統。目前,異構系統間的數據尚未完全實現打通,例如:客戶使用次席系統交易時,需額外開通次席權限並切換主席站點後方能進行銀期轉賬。
“技術投入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系統建設、人力資源配置以及第三方服務外採等,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後,信息技術投入逐步增大,給期貨公司帶來較大成本壓力。另外,金融科技的投入往往有一定的產出滯後性,投入效果需要一定時間沉澱才能展現。”康明濤表示。
面向未來,上述三家期貨公司均表示,將堅持創新,以金融科技持續賦能業務發展。
東吳期貨總經理施偉表示,未來公司仍將人工智能作爲核心驅動力,全面深化業務變革。根據規劃,東吳期貨將採用統一規劃、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策略,借鑑東吳證券的經驗,整合行業雲及第三方數據資源,構建可擴展的技術架構。通過AI大模型深度賦能業務、服務與管理三大領域,重點提升差異化市場競爭力、精細化成本管控能力及敏捷化服務響應能力。
周偉明表示,在數字化運營領域,永安期貨將進一步深化各業務板塊的數據治理,分階段構建全鏈路數據整合與應用體系,深化數據的場景化應用,針對客戶服務、風控監測等核心業務場景,將數據資產利用率提升100%、數據跨部門共享效率提升50%。
“在金融科技創新賦能業務發展的背景下,公司信息技術投入將主要用於大模型建設。後續,公司大模型智能應用將重點推進‘算力設備+應用開發一體化平臺+自主研發+廠商技術諮詢共建’的技術路線。在量化大模型場景方面,將建立提質增效評估體系,通過對比智能服務上線前後業務條線的工作量及工作時間,量化技術應用成效。”康明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