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 京東:再砸184億,劉強東歐洲再造“京東”?

IP財經
09/10

引言:9月1日,京東發佈公告,將以每股報價4.6歐元,總額高達184億人民幣收購歐洲零售巨頭CECONOMY,這不僅是中國電商在歐洲最大併購,若交易成功,更將創下中國電商出海歐洲的投資金額新紀錄。消息一出,京東股價盤中一度漲超7%,市場對其國際化戰略的關注度瞬間拉滿。

這場交易的溢價高達42.6%,遠超市場預期。京東的這筆豪賭究竟是破局之舉,還是又一次昂貴的試錯?這場交易也預示着中國企業出海迎來新範式。

從試水到重倉:十一年出海的戰略迭代

京東的出海史堪稱一部試錯錄。2015年上線的JOYBUY俄羅斯站和英國站,採用輕資產的B2B分銷模式,最終因盧布崩盤和阿里速賣通的先發優勢而折戟。2017年轉向東南亞市場後,印尼站JD.ID雖一度風生水起,但物流基建的缺失導致配送週期長達7-15天,用戶體驗遠不及本地對手Shopee。到2023年,京東不得不宣佈停止印尼和泰國業務,彼時其東南亞市場份額已不足3%。

與此前的試探性佈局不同,此次收購CECONOMY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戰略邏輯。根據要約文件,京東已鎖定CECONOMY 32%的股份,加上承諾支持的股東,京東陣營的表決權將達57.1%,爲2026年完成私有化退市鋪平道路。這種"股權鎖定+私有化"的組合拳,顯示出京東對歐洲市場的志在必得。

而支撐這種戰略升級的,是歐洲電商市場的巨大潛力。Statista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歐洲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1.38萬億美元,其中消費電子品類佔比達23%。更關鍵的是,CECONOMY旗下MediaMarkt和Saturn品牌在11個國家擁有超1000家門店,2024年線上收入已達51億歐元,這種"千店網絡+數字基因"的資產組合,正是京東過去在東南亞缺失的關鍵拼圖。

高盛在盡職調查報告中指出,京東前兩次出海失敗的核心原因是"用中國經驗複製海外市場",而此次收購採用"本地化運營+技術賦能"模式,承諾三年內不簽訂支配協議,不調整人員結構,這種尊重本地生態的策略顯著降低了整合風險。

重金押注歐洲:天時、地利與人和?

在經歷了長達十一年的摸索與挫折後,京東爲何敢於在此時豪擲184億進軍歐洲?這背後既有外部市場環境的驅動,也有京東自身戰略轉型的考量。

從市場環境來看,歐洲電商市場潛力巨大。Statista數據顯示,2025年歐洲電商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690億歐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爲10%。儘管歐洲電商起步較早,但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除亞馬遜外,缺乏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平臺。特別是在消費電子領域,CECONOMY旗下的MediaMarkt和Saturn品牌在歐洲12個國家擁有超1000家門店,是歐洲最大的電子產品連鎖店網絡,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相對滯後,爲京東的進入提供了機會。

從京東自身戰略來看,經過多年的海外佈局,其在物流、供應鏈等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源。此次收購CECONOMY,CECONOMY的千店體系將成爲京東歐洲物流的天然節點。京東已在英、德、法、荷、波、西六國佈局高度自動化倉庫,這些倉庫既能爲CECONOMY線上訂單提速,實現"當日達/次日達",又能通過門店自提反向降低物流成本。這種"倉店聯動"模式已在中國市場驗證成功,京東家電線下店與線上的協同轉化率達3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其次,供應鏈互補創造了雙向流通可能。CECONOMY長期受制於亞洲供應鏈響應速度,而京東可將中國3C品牌通過CECONOMY渠道引入歐洲,同時將歐洲本土家電品牌反向導入中國市場。

破局與困境:歐洲市場的生死挑戰

儘管京東此次收購CECONOMY被市場寄予厚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歐洲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最緊迫的是監管審批風險,交易需在2026年11月前通過歐盟外國補貼審查和多國反壟斷審批。2025年歐盟對中資收購的審查週期已平均延長至14個月,且德國政府對關鍵零售基礎設施的外資控制日益敏感,這可能使京東錯過最佳整合時機。

其次,歐洲電商市場競爭激烈,Temu計劃2025年歐洲收入翻倍至500億元,營銷費用達30億美元;SHEIN則在孵化歐洲特色貨品結構;亞馬遜也在加碼家電品類。京東需要在2026年前快速釋放協同效應,否則將陷入被動。

機遇與新生:時間窗口下的全球化答卷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歐洲電商滲透率將從2025年的47.6%提升至2029年的55.8%,消費電子線上化率增速更快;而CECONOMY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急需技術賦能。這種"需求+供給"的雙重契合,爲京東創造了獨特的時間窗口。

滙豐認爲京東"以合理代價獲取了歐洲戰略支點",給予京東"買入"評級;而摩根士丹利則提示"整合風險尚未充分定價",維持"觀望"態度。市場用腳投票,京東港股在收購公告後5個交易日累計上漲4.3%,顯示投資者謹慎樂觀。劉強東的"最後一個夢"能否在歐洲實現,關鍵要看能否在2026-2028年的整合期發展。

結語:從JOYBUY的折戟到CECONOMY的豪賭,京東的全球化之路折射出中國零售企業的進化軌跡。在這個Temu靠低價、SHEIN靠柔性供應鏈爭奪全球市場的時代,京東選擇了一條更重、更慢但可能更紮實的道路,歐洲市場能否成爲京東的 “第二增長曲線”,仍有待時間檢驗。

網絡援引:

梓開工作室:《京東豪擲180億收購歐洲巨頭,這盤大棋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麼?》

財富導航員:《京東發起超180億收購,鎖定歐洲零售巨頭,佈局全球市場新格局》

澎湃新聞:《大手筆!京東要在歐洲硬剛Temu》

鈦媒體:《摸索十一載後再亮劍,出海能“再造一個京東”麼?|出海參考》

網易科技:《再砸184億,劉強東的Plan B落子》

注:本公衆號所刊發稿件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回覆,我們收到信息後會在24小時內處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