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藥物政策傳聞再起 國內創新藥企百濟神州等股價波動

財中社
09/12

  9月11日,A股和港股市場的醫藥板塊出現顯著波動,源於此前一天《紐約時報》報道的一則政策傳聞。報道稱,美國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計劃對來源於中國的實驗性藥物和臨牀數據實施更嚴格的限制。

  草案內容顯示,美企收購中國新藥權益的交易可能被納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強制審查範圍,同時美國FDA可能提高對中國臨牀試驗數據的審覈門檻並收取更高費用,並鼓勵藥品本土生產與採購。

  這一傳聞迅速引發市場擔憂,港股創新藥板塊一度深跌近8%。不過,白宮發言人隨後表示政府並未“積極考慮”該行政令草案,市場情緒有所緩和,部分個股在9月12日出現反彈。

  受消息衝擊最明顯的是高度依賴境外市場的龍頭企業。百濟神州(688235/06160/ONC)2024年全年營收37.86億美元,其中超過70%來自境外市場。財報指出,美國繼續是公司最大市場,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產品收入爲5.63億美元。9月11日,百濟神州在A股和港股的股價均出現下跌,其美股9月10日下滑10.59%。

  再鼎醫藥(ZLAB)同樣以License-out交易和美國市場銷售爲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總收入約3.99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與輝瑞諾華等跨國藥企的合作授權。9月11日,再鼎醫藥美股下滑9.81%,港股跌幅一度超過10%。此外,藥明生物(02269)、翰森製藥(03692)等公司股價也出現不同程度下跌,顯示市場對潛在監管環境變化的高度敏感。

  從產業面看,中國創新藥已成爲全球醫藥研發的重要力量。2025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數量達456筆,同比增長32%;交易總金額達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中,涉及中國的交易貢獻了近50%的總金額和超過30%的交易數量,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總金額接近660億美元。有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藥物研發中的份額已接近30%,在研藥物總數穩居全球第二,憑藉30%-50%的成本優勢吸引了跨國藥企合作。

  儘管消息引發短期恐慌,但業界普遍認爲該草案最終落地概率較低。從政策討論到正式實施通常歷時漫長,且涉及多方利益博弈。中美醫藥產業互補性強:美國具備原始創新能力和資本支持,中國則擁有龐大患者羣體、快速成熟的研發人才團隊及成本優勢。目前,中國創新藥產業經過十餘年積累已顯著提升實力,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能力增強。全球醫藥合作雖面臨挑戰,但長期來看,中國創新藥企業仍有望通過多元化佈局和持續創新,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