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公司研究室
9月3日,金晟新能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和招銀國際爲其聯席保薦人。
繼2022年啓動深交所上市輔導,2024年12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失效後,這次是金晟新能第三次謀求上市。
自2022年以來,金晟新能收入和淨利潤不斷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轉正,但現金短債比不足2%,債務壓力較大。
五兄弟創業20年,身價60億元
金晟新能成立於2010年,由來自廣東茂名信宜的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堯、李炎和李汪)共同創立。
李氏五兄弟的創業起於有色金屬行業。
2005年,五人共同成立高要市金業金屬發展有限公司,這家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的公司,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2014年7月該公司被註銷。
2006年,五兄弟創辦了金茂長興銅業有限公司。
2010年,五人創辦了肇慶市金晟金屬實業有限公司,也就是金晟新能的前身,五兄弟將業務由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拓寬至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
2014年,金晟新能在江西宜春成立全資子公司江西睿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鋰電池正極材料、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業務。
這標誌着金晟新能源正式切入動力電池回收賽道,並逐步轉型爲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決方案提供商。
目前,金晟新能的業務鏈條覆蓋鋰電池退役回收、溼法冶金再生、材料製備與部分梯次綜合利用(低速小動力/儲能等)。再生產品以電池級碳酸鋰、硫酸鎳、硫酸鈷等爲主,並佈局三元/磷鐵前驅體、磷酸鐵鋰正極等材料。
對於自身的定位,金晟新能以“第三方回收”定位爲主(非一體化電池/整車廠體系)。
按Frost & Sullivan報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銷售收入計,公司爲全球第二大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僅次於寧德時代旗下邦普循環)、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鋰電池回收再生企業。
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金晟新能源先後完成4輪融資,合計融資額超12億元,投資方包括中金資本、復星銳正資本、達晨財智、國中創投、基石資本、廣汽、陝汽、德國博世等一衆明星機構。
股東結構方面,本次發行前,李氏兄弟爲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公司約55.69%投票權。其中,李森目前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鑫爲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李堯爲副總經理。
2024年,金晟新能源以120億元估值登上胡潤研究院《全球獨角獸榜》。按此推算,李氏兄弟的身價超60億元。
上半年毛利率轉正,現金流緊張
鋰電池回收行業的增速較高,不過,鋰電池回收行業具有明顯的週期性。過去幾年,金晟新能業績明顯承壓。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金晟新能實現收入分別約爲29.05億元、28.92億元、21.57億元、9.37億元,持續下滑,2025年上半年同比減少5.83%,主要因核心產品價格大跌導致。
此外,在客戶集中度方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分別爲52.7%、41.3%、53.9%、67.3%,集中度上行。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分別爲4.16億元、-1.58億元、-0.88億元、0.33億元;淨利潤分別約爲1.51億元、-4.71億元、-3.44億元、-1.44億元,累計虧損8.08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同比擴大。
虧損核心原因是鋰、鎳、鈷價格暴跌引發的存貨減值(累計達1.988億元)及定價錯配問題。
積極的方面在於,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轉正,約爲3.5%,這表明在極端價格回落後,產品定價、庫存與成本側開始修復。
不過,債務端公司資金鍊較爲緊張。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3661萬元,但一年內到期的銀行及其他貸款高達18.10億元,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在行業競爭方面,金晟新能作爲獨立第三方,與一體化電池/整車廠體系相比,第三方回收在原料獲取與定價上存在階段性被動,需靠回收網絡、定價機制與資金週轉能力搶料,價格上行期更喫力,下行期更易受庫存跌價拖累。
儘管面臨短期挑戰,但鋰電池回收行業長期增長空間廣闊。
動力電池一般壽命爲5-7年,中國從2020年下半年電動車產業全面爆發,預計2025年起將開啓大規模電池報廢潮。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到2031年,全球鋰電池回收處理規模將達到2060萬噸,2024年起的複合年增長率達48.1%。
本次IPO的募資額,金晟新能擬用於支付公司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生產基地的用於處理退役磷酸鐵鋰電池的基地建設的部分開支;拓展上游原材料資源;加強公司的研發能力及吸引人才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金晟新能若能成功上市融資,將有助於其緩解短期債務壓力,並藉助行業復甦與產能擴張。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常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