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虧損的如祺出行,豪賭Robotaxi

數智研究社
09/11

All in Robotaxi的戰略,是一場關乎如祺出行未來十年命運的豪賭。這場賭局的勝負,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運營效率和技術積累,更取決於其能否在巨頭環伺的賽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

文 | 嘯 天

近日,如祺出行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淨虧損1.24億元。儘管虧損額同比大幅收窄62.3%,但持續虧損,依然是這家背靠廣汽集團的出行平臺必須面對的現實。

在網約車市場運力飽和、價格戰持續內卷的當下,如祺出行的行業地位略顯特殊:在粵港澳大灣區,它是僅次於滴滴的第二大平臺,但在全國市場,其份額尚不足以撼動第一梯隊。

面對存量市場的激烈博弈,如祺出行選擇All in Robotaxi謀求「破局」。財報中最引人注目的,並非來自傳統的網約車業務,而是Robotaxi訂單量同比暴增470%。

但在「數智研究社」看來,將未來押注於一個尚未完全成熟的賽道,無異於豪賭。技術迭代的不確定性、政策法規的滯後性、商業化落地的成本困境,以及來自百度、滴滴等巨頭的生態位擠壓,都為如祺出行的這場「破局」增添了諸多變數。

1

持續虧損背後

如祺出行成立於2019年6月,由廣汽集團聯合騰訊、廣州公交集團等共同投資發起,從誕生之初就帶有濃厚的主機廠背景。其業務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以網約車和Robotaxi服務為主的出行服務、以人工智能數據及模型解決方案和高精地圖為主的技術服務,以及車隊銷售與維修服務。其中,出行服務是其絕對的營收支柱,貢獻超九成的收入。

在運營策略上,如祺出行並未選擇在全國範圍內「大水漫灌」式的燒錢擴張,而是採取了一種被稱為「漣漪模式」的打法。即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先在優勢市場精耕細作,建立起高合規率和良好口碑的護城河,再將驗證成功的市場策略、運營經驗和管理體系,逐步向鄰近地區擴散。這種模式能以較低的獲客成本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從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來看,「漣漪模式」的成效正在顯現。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如祺出行基本盤依然穩固向好。報告期內,公司總收入達到16.76億元,同比增長61.7%。出行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51.13%至7330萬單,推動總交易額(GTV)同比上升56.83%至20.32億元。

更為關鍵的是其盈利能力的改善。財報顯示,如祺出行上半年毛利總額為3743.8萬元,同比大幅增長215.4%;毛利率則從去年同期的-3.1%歷史性地轉為正的2.2%。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如祺出行自2024年7月上市以來,首次實現毛利轉正。毛利率轉正,意味着如祺出行核心業務的經營模型初步跑通,開始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公司方面表示,這主要得益於訂單規模的增長和成本結構的持續優化。

但就在這看似亮眼的成績單之下,「數智研究社」發現,如祺出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第三方聚合平臺,來自高德、百度等聚合平臺的訂單比例持續攀升,從2022年的28%增加到2023年的59%。這種「花錢買流量」的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帶來了訂單量增長,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向第三方平臺支付的佣金從691萬元飆升至9551萬元,佔網約車服務收入的比例也持續上漲。

更重要的是,通過聚合平臺獲取的流量,忠誠度普遍不高。用戶往往遵循「低價優先」原則,難以沉澱為平臺自身的私域用戶。對聚合平臺的過度依賴,不僅擠壓這如祺出行的利潤空間,也使其在構建自有用戶生態和數據壁壘方面面臨挑戰。

財報中另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是技術服務收入。上半年,這項涵蓋AI數據及模型解決方案的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207%。儘管其絕對金額在總營收中佔比尚小,但這一增速清晰地展現出如祺出行的戰略重心——從一個單純的出行服務平臺,向一個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科技公司轉型。

2

豪賭Robotaxi

「出行服務的未來必然是Robotaxi,舉棋不定的企業很快會掉隊。」如祺出行CEO蔣華如是說。在網約車基本盤實現初步「造血」後,如祺出行正將幾乎全部的未來想象空間,押注在Robotaxi賽道上。

如祺出行在Robotaxi領域的佈局起步很早。2021年,公司便開始與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合作。2022年,如祺出行推出全球首個開放性Robotaxi運營科技平臺,同年成為全球首個實現有人駕駛網約車與Robotaxi商業化混合運營的出行平臺。這種「人機混動」模式,創新性地解決了自動駕駛車輛受限於「電子圍欄」運營區域的痛點,保證了用戶體驗的完整性。

截至2025年上半年,如祺出行的Robotaxi車隊規模已超過300輛,在廣州南沙等區域積累了超過400萬公里的安全測試里程,訂單量和月活用戶數均實現了數倍的同比增長。

積累三年運營經驗後,如祺出行於2025年7月正式發佈「Robotaxi+」戰略。該戰略的核心,是從一個Robotaxi的參與者,轉變為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服務商」。具體來看,該戰略包含「星火」和「星河」兩大計劃。「星火計劃」希望通過開放平臺,在未來5年將Robotaxi運營覆蓋至100個核心城市,並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超萬輛規模的Robotaxi車隊。「星河計劃」更為宏大,計劃在未來5年推動10億級的投資,在100個核心城市建設包括速應場、維保站、樞紐中心在內的三級運維網絡,目標是形成每年可支撐10萬輛Robotaxi線下運維的綜合能力。

從「輕資產」的網約車平臺,到「重資產」的Robotaxi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轉變無疑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局。如祺出行面臨的挑戰是多維度的。

「數智研究社」瞭解到,如祺出行面臨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巨大的成本壓力。10億級的投資計劃,對於一家啱啱實現毛利轉正、仍在持續虧損的企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本身就是一個長週期、高投入的過程,其盈利拐點何時到來尚不明朗。如祺出行能否依靠其網約車業務的微薄利潤和有限的孖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基建計劃,仍是一個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在如祺出行入局後,市場上幾個大的流量入口——滴滴、百度地圖等,都在構建自己的Robotaxi生態。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已在多地實現商業化運營,並依託百度地圖的流量入口進行優先派單。滴滴自動駕駛也獲得鉅額孖展,並與如祺出行的母公司廣汽埃安合作,共同開發前裝量產的Robotaxi車型,未來將以混合派單的形式接入滴滴的龐大網絡。如祺出行聚合產業鏈資源,自己來扮演「賣水人」角色,沒那麼容易。

政策與合規挑戰,也影響着如祺出行未來的戰略佈局。儘管近年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全國已有超過50個城市開放試點,但距離大規模、跨區域的商業化運營,仍有很長的路。

路權、事故責任認定、數據安全等一系列複雜的法律法規問題,都有待頂層設計的明確。如祺出行雖然在傳統網約車領域保持着高合規率,但在Robotaxi這個新興領域,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對其運營造成直接影響。

這種局面讓如祺出行陷入了兩難:如祺出行的傳統網約車業務高度依賴聚合平臺流量,但其未來的Robotaxi業務,卻可能被這些平臺排除在覈心生態之外。當流量入口都在扶持「親兒子」時,如祺出行建好的「高速公路」,未來能有多少車願意來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