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協鑫科技的營收同比大幅下滑、虧損規模持續擴大。這份成績單在“反內卷”政策頻出、行業看似迎來曙光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刺眼。
協鑫科技一直以“顆粒硅”“鈣鈦礦”等技術故事吸引市場目光,如今卻陷入債務高企、現金流緊張、盈利能力惡化及日益依賴外部輸血的困境。
那麼,“越賣越虧”是行業週期使然,還是協鑫科技的發展戰略存在根本缺陷?
財務表現全面惡化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協鑫科技營收爲57.3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5.3%;淨虧損爲17.76億元,與去年同期淨虧損爲14.8億元相比,增幅爲20%。
從業務拆分看,上半年協鑫科技的核心業務光伏材料收入爲56.65億元,同比下降35.4%;次要業務光伏電站收入則僅爲0.7億元,同比下降26.5%。兩大業務板塊同步收縮,反映出市場需求或競爭格局發生較大轉變。
在收入規模收縮的同時,協鑫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在加速惡化。2025年上半年的毛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53億元擴大至7億元,同比增加26.7%;整體毛利率則從去年同期的-6.2%進一步下滑至-12.2%,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成本倒掛困境。
細分業務中,光伏材料的毛虧最爲嚴重,其毛利率從2024年上半年的-6.6%擴大至2025年上半年的-12.7%,主要是因爲光伏多晶硅、硅片等核心產品售價下跌。雖然銷售成本也同比下降了31.7%,但銷售成本降幅低於收入降幅,成本控制未能跟上收入收縮節奏。
不過,協鑫科技的虧損擴大不僅源於主營業務,還受多項費用與減值拖累。今年上半年,其金融資產已確認減值虧損從去年同期的1.96億元增至2.64億元,增幅爲34.6%。
同時,協鑫科技上半年應占聯營公司的虧損也從去年同期的9316萬元激增至2.5億元,增幅達168.7%。其中,崑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虧損約6900萬元、內蒙古中環協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虧損約6600萬元、徐州日晟低碳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虧損約8300萬元及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虧損約1900萬元。
這些數據表明,協鑫科技的虧損問題已經超越主營業務層面,擴展到資產質量、風險控制和投資佈局等多個維度,反映出公司整體經營模式的深層問題。
上半年,協鑫科技的融資成本爲2.73億元,同比減少10.5%,但仍佔營收的4.8%。從債務結構看,截至2025年6月末的總債務(僅含銀行及其他借款+租賃負債)達176.8億元,其中短期債務爲113.03億元,佔總債務的63.9%,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非經常性損益收入則顯得“杯水車薪”。上半年,協鑫科技的“其他收益(虧損)淨額”爲925.7萬元,而2024年同期爲-2455.1萬元,主要依賴出售一間附屬公司的收益約2512.9萬元,但該收益具有偶發性,無法覆蓋主營業務虧損,難以扭轉整體盈利頹勢。
截至2025年6月末,協鑫科技的總資產爲714.94億元,較2024年末的748.74億元,減少4.5%。其中,流動資產239.7億較2024年末的261.45億元減少8.3%,主要因銀行結餘及現金從51.74億元降至45.2億元,已質押及受限銀行存款從47.02億元降至43.06億元,意味着可用資金進一步減少。
在償債能力方面,協鑫科技的流動比率從2024年末的1.17降至2025年6月末的1.09,速動比率從1.08降至1,兩項指標均接近“1”的臨界值,表明短期償債能力持續弱化。此外,淨債務達88.05億元,淨債務對公司擁有人應占權益的比率爲24%,雖較2024年末的24.7%略有下降,但仍反映其依賴債務維持運營的現狀。
協鑫科技還存在應收賬款與存貨週轉的隱憂。2025年上半年,其應收貿易款項及其他應付款項從2024年末的115.56億元降至109.66億元,雖規模收縮,但應收賬款中6個月以上賬齡佔比約25.3%,存在較大壞賬風險。同時,其存貨規模爲19.76億元,雖較2024年末的20.14億元略有下降,但存貨週轉率(次)由上年末的7.19降爲3.23,存貨週轉效率降低將進一步佔用流動資金。
技術與商業現實背離
2025年上半年,協鑫科技的細分產品收入全面下滑,硅片業務降幅最顯著。作爲光伏材料業務的核心產品,多晶硅業務收入爲39.64億元,同比下降18.5%;硅片收入下降至7.78億元,同比降幅達66.8%,成爲拖累光伏材料收入的主要因素;工業硅收入爲4.4億元,同比減少34.6%。這反映出全產業鏈產品需求疲軟及價格競爭激烈。
值得關注的是,協鑫科技在財報告中還大篇幅介紹稱其FBR顆粒硅技術的優勢,包括低碳足跡、低金屬雜質、低濁度等性能指標,並聲稱這些優勢使其成爲行業技術領導者。從技術指標看,協鑫科技披露的顆粒硅5元素總金屬雜質含量≤0.5ppbw產品比例穩定在95%左右,濁度≤100NTU比例達到98.6%,確實表現出色。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技術優勢還未能轉化爲商業成功。根據財報,協鑫科技2025年上半年顆粒硅的平均生產現金成本(未含稅)爲26.22元/公斤,平均對外不含稅銷售價格約爲30.17元/公斤,再加上折舊、研發、管理等固定成本分攤後,實際盈利能力爲負。經簡單測算,上半年顆粒硅全成本約42元/公斤,萬噸虧損約1.2億元,其中萬噸現金虧損約0.1億元。
同時,協鑫科技還表示,2025年上半年顆粒硅的市佔率已經達到24.32%,較2024年14.58%的市佔率顯著提升。
那麼,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疑問:協鑫科技引以爲傲的顆粒硅技術是否建立了真正的成本壁壘?還是僅僅在行業價格戰中被迫跟進降價?市佔率提升是否以犧牲價格爲代價的“虛假繁榮”?
2025年上半年,協鑫科技的顆粒硅前五大客戶出貨量佔比分別達23%、22%、11%、8%和7%,前五大客戶合計佔比71%,客戶結構高度集中,再疊加行業內卷背景,公司議價能力薄弱。例如,2025年Q2顆粒硅的對外銷售含稅均價爲32.93元/公斤,較2024年Q1的55.05元/公斤下降40.18%,價格跌幅遠超成本降幅,直接導致毛利收縮。
2025年上半年,協鑫科技的研發費用爲3.53億元,同比下降50.9%,佔營收的6.2%。不過,考慮到大部分研發成果尚未轉化爲盈利,如鈣鈦礦技術雖提及“GW級產業基地落成”,但鈣鈦礦相關收入並未單獨披露,顯然尚未對業績產生實質貢獻,在光伏行業技術迭代極快的背景下,鈣鈦礦能否如期實現規模化、商業化,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協鑫科技的另一塊業務是光伏電站,截至2025年6月末,光伏電站業務資產爲14.58億元,較2024年末下降5.6%;上半年光伏電站業務收入僅0.7億元,同比下滑26.5%。該業務規模太小,既無法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也無法對沖上游製造業務的週期性風險,戰略協同效應非常有限。
結語
協鑫科技2025年上半年的經營問題源於“外部行業週期下行+內部業務結構失衡+財務風險累積”的三重壓力。外部看,光伏行業供需錯配、價格戰持續,反內卷政策見效有限,公司核心產品售價大幅下跌;內部看,光伏材料業務產品單一、客戶集中,技術優勢未轉化爲盈利,光伏電站業務增長停滯,聯營業務持續拖累;財務端則面臨營收下滑、虧損擴大、流動性收緊、償債壓力上升的困境。(圖源:協鑫科技半年報、東方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