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劇”鬥成績單出爐,愛優騰誰是大贏家?

科技情報局
昨天
長劇並不會被短劇逐出舞臺,但能夠活下來的只有最頂尖的部分。

作者/拉麪蝦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隨着開學季的到來,暑期檔落下帷幕。雖說在短劇的衝擊下,長視頻行業受挫不小,但今年暑期檔還是爆款頻頻,成績可圈可點。

優酷憑藉《藏海傳》《以法之名》領跑長劇賽道,愛奇藝聚焦現實主義、古裝、懸疑等多元類型打開局面,騰訊視頻憑藉“超級大劇+精品垂類”的組合拳供出多部高口碑作品。

近期廣電發佈的21條,也是長內容行業難得的好消息。這是否標誌着長劇的下一步又未來可期了?

現實主義爆款頻出,

古偶、主旋律上新最多

今年暑期檔的爆款着實不少。根據雲合數據統計,2025暑期檔共6部劇正片有效播放破10億,其中頭部的兩名來自優酷,其餘4部均來自愛奇藝。居於榜首的是《藏海傳》,6-8月有效播放突破13.6億;其次是現實主義司法題材劇《以法之名》,也是今年暑期檔唯一一部司法題材作品;第三是來自愛奇藝的《生萬物》,8月中旬上線,正片有效播放已超13.3億,預計未來還會進一步上升。

生萬物》《藏海傳》《以法之名》《朝雪錄》在長劇熱播榜單日市佔率破30%,其中《生萬物》《藏海傳》成爲2025年至今唯二市佔率突破40%的長劇。

從題材分佈來看,今年暑期檔上新最多的是古裝愛情劇,共有15部,其中7部來自愛奇藝;其次是主旋律作品,共14部,主要來自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其餘題材數量分佈相對均勻,包括都市、懸疑、奇幻等。其中年代類、懸疑類、司法類等主旋律與現實主義題材佳作頻出,《掃毒風暴》《生萬物》《淬火年代》《暗潮緝兇》豆瓣評分均在7分以上。

從上新規模來看,各個平臺推出的整體容量是在精簡的,在劇集數量或總集數時長上都有體現。今年暑期檔長視頻平臺共上新長劇集160部,同比減少7部,新國產新劇總集數同比減少4%,總時長同比減少7%。不過上新的國產新劇同比增加4部,共71部。

優愛騰三家平臺分開來看也是各顯神通。優酷一下子捧出了今年夏天最大爆款,憑藉《藏海傳》《以法之名》兩部大劇摘得全網累計有效播放榜單TOP2席位,實現強勢反彈。《藏海傳》僅用38小時就達到站內熱度破萬,創造了新的紀錄。《以法之名》同樣表現突出,有效播放也突破13億,並在集均V30、熱播期集均榜中位列頭名。

愛奇藝在暑期檔持續領先,劇集正片有效播放量在6-8月始終位居前列。一方面得益於愛奇藝擅長的古偶三部曲《臨江仙》《書卷一夢》《朝雪錄》形成矩陣效應,另一方面憑藉現實題材大劇《生萬物》“網臺雙爆”、強勢破圈。《生萬物》在愛奇藝站內熱度峯值突破11018,高居平臺歷史第二,僅次於《狂飆》;CVB收視峯值達2.806%,平均收視2.388%,拿下2025年央八收視年冠。《生萬物》更是貢獻出了霸評角色榜首,由楊冪飾演的寧繡繡成爲今年首位角色霸評指數破120萬的角色。

騰訊視頻是今夏上新最多的平臺,總計27部,類型多樣。其“超級大劇+精品垂類”的策略,一方面貢獻出由頭部IP和藝人出演的作品,另一方面在視聽方面更有針對性,受衆更明確,既可憑藉口碑出圈,也可憑藉討論度出圈。

長劇分化明顯,

得頭部者得天下

雖說今夏劇集市場熱鬧非凡,但還是難以阻擋長劇集的整體下滑。不管是愛奇藝還是騰訊視頻的財報,都掩蓋不了虧損的現實。

愛奇藝二季度營收爲66.3億元,同比下滑11%,淨虧損爲1.34億元。騰訊視頻付費會員數爲1.14億,同比、環比均下滑了300萬。優酷改組後直接將文娛板塊列入“其他收入”,數據不直接反饋在財報中,但也難逃大趨勢。

哪怕14S作品扎堆暑期檔,也依然留不住觀衆。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5年暑期檔全網正片總播放量達284億,同比下降11.3%;集均播放也整體縮水,今年暑期檔只有一部《以法之名》集均播放量過5000萬,去年爲3部。所謂的“爆款”“熱播”更多是侷限於單一項目內的相對成功,難以帶動大盤整體升溫。

隨着用戶減少,緊接着的就是投資減少,成本減少,內容也減少,內容的減少只會讓市場進一步縮小。這讓遵循“內容爲王”邏輯的長視頻行業陷入降本減效的惡性循環。除了整體預算下降,另外一個投資趨勢就是資金的高度集中,只願意投資頂流的SS+級項目,原本用於投入A級以下市場的資金基本流向了微短劇。

誠然,這種“得頭部者得天下”的局面有機會製造出《生萬物》《藏海傳》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精品化作品,但也導致大量中小成本項目融資無門,開機數量銳減,上下斷層嚴重,缺乏中間地帶。或者說,對於中等體量的項目,除非創意極其出色纔有可能被採納。

然而這樣殘酷的搏鬥對行業自身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反倒是逼迫着行業進行一次自我改革,清洗掉投機的部分,只保留下專注於內容的部分。過去靠營銷炒作、流量明星拉動播放量的舊玩法逐漸被市場拋棄,內容本身的質量和口碑成爲了存活下去唯一的捷徑。

今年的暑期檔也印證了這一點。無論是《以法之名》還是《生萬物》,這些作品的成功無一不是依靠紮實的劇本、精湛的表演和對現實的深刻刻畫贏得觀衆的共鳴與好評。反之,只是空洞的堆砌IP和明星,但質量未達預期的S+大劇不再被市場認可。投資回報率的衡量標準,正從單純的流量指標,轉向爲口碑驅動下的長期價值和品牌效應。

廣電下場鬆綁,

長內容能否回暖?

長內容一蹶不振,廣電終於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在上個月親自下場改革推出21條。不管21條的頒佈能帶來多大整體改觀,但至少對目前較爲低迷的行業是一次提振士氣的強心針。

廣電21條的內容包括取消電視劇40集上限、不嚴格限制古裝劇數量、改進季播劇播出間隔時長管理,以及鼓勵支持優秀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等。此外在審查機制方面也有改革,針對衛視黃金檔及重點網站首屏劇目,總局和省局將建立同步審查機制,電視劇完成片審查時限也將實現壓減優化。在系列劇、情景劇和單元劇等類型中,試行“邊審邊播、邊改邊播”的審查新機制。

那麼在新政下,可能會有哪些變動?

首先改進季播劇播出間隔時長,讓IP的長線開發成爲可能。閱文集團版權業務總經理惠敏認爲,“政策對季播劇‘邊審邊播’、古裝劇靈活排播、劇集集數上限鬆綁等規定,爲IP系列化、長線化開發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是對海外內容的引入。政策支持引進優質海外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在衛視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優化引進劇集指標分配,並且允許擇取境外優秀作品進行高質量本土化改編,且不侷限於日韓IP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微短劇電視化”,鼓勵支持優秀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支持優秀微短劇通過電視平臺播出,省級衛視可開設微短劇劇場。短劇進入電視臺,對短劇來說也是進一步規範自身的機會。

總體來說,廣電21條並不是來“拯救”被擠壓的長內容,而是讓內容市場回到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生態。對於長視頻來說,市場縮水和資本外流的趨勢基本上只能減速不能逆行,因爲這不光是市場的變化,同樣也是媒介更新迭代的行爲。

然而就像攝影的發明無法真正取代繪畫一樣,長劇並不會被短劇逐出舞臺,但就像攝影讓一大批二三流畫家失業一樣,長劇如今能夠留存下的也只有最頂尖的部分。

究竟是開拓新的領域,還是把長劇推到極致,不同平臺也在陸續給出不同的回答。

© 本賬號長期數據支持來自天眼查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