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範文清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爲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這一舉措猶如一記重拳,直擊當前汽車行業網絡亂象的要害,對於規範市場秩序、護航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已形成“利益閉環式”的毒瘤生態,其危害遠超輿論層面。比如,部分車企將營銷預算從技術研發轉向“水軍公關”,用“概念性技術包裝成量產功能”“特定場景效果誇大成全場景適用”等話術誤導消費者,迫使同行陷入“不參與就喫虧”的惡性競爭陷阱;一些測評機構背離專業初心,將本該服務消費決策的測評,異化爲牟取暴利的工具;更有公關公司批量製造“黑料”,通過水軍矩陣擴散虛假負面信息,把汽車行業的競爭從“技術賽道”拖入“輿論泥沼”。
這些網絡亂象直接導致兩個惡果:一是消費者在海量虛假信息中難以辨別產品真僞,購車決策被嚴重干擾;二是企業研發投入被擠壓,本該用於電池安全、智能駕駛的資金,被迫投入無意義的輿論攻防,最終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速度。
汽車行業網絡亂象的產生,根源在於多方面。一方面,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部分企業爲了在短期內獲取競爭優勢,不惜採取不正當手段,企圖通過網絡輿論來左右市場走向。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監管漏洞和對流量的過度追逐,爲這些亂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此外,相關法律法規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不法行爲存在於灰色地帶,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懲治。
此次六部門聯合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可謂正當其時。這一行動是對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的重要糾偏,彰顯了政府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守護健康產業生態的堅定決心。通過整治行動,網絡亂象的蔓延將得到有效遏制,從而引導汽車行業的發展迴歸理性軌道。
對車企而言,這是一次“強制清醒”:當六部門明確將“捏造銷量數據”“操縱測評”列爲重點整治對象,意味着靠“炒作流量”獲取市場的路徑徹底走不通,企業必須迴歸“技術爲王、產品爲本”的正軌,將資源重新投入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智能駕駛算法優化、用戶服務升級等核心領域。
對行業生態而言,這是一次“淨化重生”:規範的測評機構將憑藉專業公信力贏得市場,理性的輿論環境能讓消費者真正瞭解產品優劣,最終形成“優質企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的良性循環。尤其在當前中國汽車加速“出海”的背景下,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健康的競爭秩序,更是中國汽車品牌樹立全球口碑的基礎。
當然,徹底根除網絡亂象不能僅靠3個月的專項行動,更需構建“法律+技術+行業自律”的長效機制。法律層面,相關部門需進一步明確“水軍”“黑公關”的認定標準與處罰細則,讓執法有章可循;技術層面,網絡平臺應投入更多資源研發AI(人工智能)識別系統,自動篩查水軍賬號、虛假測評,從技術上壓縮亂象生存空間;行業層面,汽車企業應主動簽署“公平競爭公約”,行業協會需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參與惡意競爭的企業進行聯合懲戒。
唯有政府監管“不缺位”、平臺責任“不推卸”、企業自律“不打折”,才能讓汽車行業的網絡空間真正迴歸清朗,讓中國汽車產業在健康的競爭環境中,心無旁騖地向全球汽車產業的“第一梯隊”衝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