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最近,各種各樣的體育比賽在長三角舉辦得如火如荼。據統計,7月至8月,常州旅遊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4.5%,遊客在地人均消費位居全省第一。專業平臺預計,常州6個蘇超主場全年將帶動客流超200萬人次,拉動消費超15億元。
“蘇超”此廂熱火朝天,另一邊,“浙BA”也不甘示弱。比賽進入第五輪,9月14日,杭州勝慶元,金華勝湖州。比賽不僅帶火了籃球,更帶火了浙江各個城市的消費場景。根據浙江省體育局數據顯示,第一階段(7月6日至27日)“浙BA”共舉辦預選賽250場,賽事帶動文商旅體綜合消費6.03億元。
體育賽事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已經顯現,長三角各地都嚐到了甜頭,更想進一步做大做強,爲賽事經濟促消費添上一把火。
各地繼續積極辦賽,努力探索,賽事集中井噴。比如揚州的“暑期日曆”就被各種賽事填滿,2025年大運河城市(揚州)足球精英邀請賽、2025年全國青少年藝術體操錦標賽等國際級、國家級賽事,江蘇省空手道錦標賽等省級賽事都赫然在列。7—8月以來,揚州舉辦市級以上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近30項次。不僅如此,揚州還在探索本土品牌賽事,8月23日晚,揚州市城市足球聯賽(簡稱“揚超”)揭幕戰在高郵市文體公園體育場拉開帷幕。揚州人對“揚超”同樣寄予厚望,首戰第二輪門票開售僅18分鐘便宣告售罄。
這個月,杭州人也被賽事刷屏了。在杭州亞運會成功舉辦兩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杭州舉辦62場賽事,其中,7項爲國際級賽事,10項國家級,另有省級3項、市級7項,其餘35項則紮根區縣。上海的9月至10月更是沉浸於體育賽事的狂歡之中,將有16項國際國內賽事將輪番上演,包括ATP1000網球大師賽、世界賽艇錦標賽、電競聯賽、MXGP世界摩托車越野錦標賽等。
當然,爲了更好地鼓勵辦賽,長三角各層面的激勵措施也在陸續出臺,用真金白銀引導賽事舉辦,解決賽事籌備資金難題。
比如市級層面,揚州市先後出臺《揚州市體育產業發展扶持引導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等文件,設立百萬元市級引導資金池,讓更多運營主體有底氣放手去爭取高端賽事資源,推動衆多品牌賽事落戶。
省級層面,近日,浙江省體育局印發《浙江省賽事經濟促消費激勵舉措》,通過精準激勵,支持各地引進舉辦高規格體育賽事,聚焦人流推動賽事經濟發展,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舉措》中提到,針對《浙江省引進重大體育賽事激勵名錄》中的項目,激勵共分四檔,分別最高給予8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名錄外的項目按線下觀賽人次予以激勵支持;對浙江省重點培育的項目賽事,按線下實際參賽人數予以激勵支持。
辦賽之外,賽事的溢出效應也值得關注。不少政策鼓勵將賽事與文化、旅遊進一步結合,將體育賽事的影響力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消費力。
比如近日,浙江省文旅廳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重點提到要創新發展賽會旅遊。比如實施體育旅遊精品工程,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線路、賽事。精心辦好“浙BA”等城市聯賽,合力做強“跟着賽事遊浙裏”品牌。積極發展冰雪經濟,打造更多具有市場辨識度的冰雪賽事和嘉年華活動。鼓勵各地對引進的國際或國家級重大賽事、國際知名展會給予獎勵。此外,發展“票根經濟”、夜間文旅消費、交旅深度融合等方面,都提及體育旅遊和體育消費。
以往,傳統體育賽事與消費時常脫節,各地往往只關注體育的競技功能,通過辦賽完成任務,爭奪金牌,最多展現一下城市形象,以門票收入爲主要收入來源,但忽略了體育賽事所帶來的巨大的二次消費的潛力。
但如今,從“蘇超”和“浙BA”的實踐就能看出,體育賽事正在擴大爲一種“節日嘉年華”,通過賽場周邊和城市內部的消費場景配套,賽事所帶來的流量被承接和轉化。通過一項賽事撬動全域消費已經成爲普遍共識,而且勢必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原標題:《蘇超、浙BA只是開始!長三角多地出臺激勵措施,數百萬獎金激發賽事經濟》
欄目主編:陳抒怡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