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麥當勞中國由中信資本聯合體擔任控股股東,成爲中資控股的本地企業,已經8年了。
近日,總部設在上海的麥當勞中國近日在上海首度披露成爲“金拱門”後的戰略成果:門店數增加3倍、覆蓋全國280城、年服務顧客超13億人次、APP下載量突破1.3億次,更將把麥辣系列、CUBE餐廳設計(以立方體爲核心設計元素)等“中國方案”反哺全球品牌體系。
曾經引發熱議的新身份,何以在8年後成爲跨國餐飲巨頭本土化變革的鮮活註腳?
仔細解讀期間變化不難發現,金拱門時代的麥當勞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市場加速發展,關鍵在於構建了一套從管理到運營的深度本土化體系。
首先,從“大腦”開始——將管理決策權交由對中國消費者更爲了解的本土團隊。
“以前我們管理團隊會向遠在芝加哥的總部彙報,現在他們是向本土化的董事會彙報,董事會里面半數是中國人且長期居住於國內。有一個住在中國,並能感受到整個市場脈搏的董事會,能夠快速地對局勢做出判斷。”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說,這種架構賦予了麥當勞中國極強的市場響應能力。
例如在戰略層面決定要快速佔領市場。邁入金拱門時代後,麥當勞中國開店速度從每年約200家門店躍升至如今每年超1000家,相當於日均新開門店2—3家。與此同時,進一步打開下沉市場。麥當勞現在約50%的餐廳分佈在三至五線城市。今年年底,麥當勞還將進駐寧夏和青海,屆時麥當勞將完成中國內地所有省級行政區的全覆蓋。
“麥當勞中國目前擁有7100餘家門店,中國市場已經成爲麥當勞全球門店數量第二、增速第一的市場。全球新開的門店中,約有一半落子中國。”張家茵說。
不過,要支撐本土化戰略“跑”起來,還需要兩條腳踏中國本土的“腿”。其中一條是高效的本土化供應鏈。
爲此,麥當勞和供應商在過去5年中,一起投入超過120億元。在源頭上,支持土豆、雞肉、蔬菜等本土產業鏈成長。以土豆爲例,三家薯條供應商與本地農民共同推進輪耕輪種、滴灌節水、土壤健康測試等再生農業技術,目前已在4萬多畝農田實行輪作。
麥當勞中國還在湖北、浙江等地打造智慧產業園,協同上下游綠色發展。麥當勞中國供應鏈(湖北)智慧產業園去年7月投產,預計年產超過3萬噸肉類產品、近3億個麪包、3000萬個糕點以及20億個包裝產品。浙江智慧產業園今年5月26日落戶湖州,首期規劃佔地約87畝,計劃投資約4億元,預計於2027年初正式建成投產。
對比8年前,麥當勞中國本土供應商的數量佔比提升至六成,如今超過九成的食材來自本土採購。
與本土供應鏈協同邁步的,還有另一條“腿”——自研數字化體系。
比如麥當勞中國推出了首個獨立於全球總部體系的專屬App,並僅用40天完成微信小程序的開發與上線,成爲抓住互聯網時代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有力抓手。如今,麥當勞中國的線上訂單佔比超過九成,單日可處理數百萬筆訂單,App累計下載量突破1億次,會員規模達到3億人……
持續的數字化投入更是帶來覆蓋全鏈條的系統性變革。麥當勞中國自主研發的RGM Boss系統、數字化食品安全系統等已在旗下所有餐廳落地。去年8月,南京麥當勞中國科技研發中心大樓啓用,將容納超450位技術專家。未來5年,麥當勞中國計劃投入40億元用於數字化研發,推動行業升級。
當下,消費市場本土品牌快速崛起,它們更瞭解本地消費者需求,反應速度更快,在“質價比”和產品創新上給外資品牌帶來巨大挑戰。今年以來,行業傳來各種消息,如咖啡巨頭星巴克遭遇瑞幸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計劃出售中國業務70%的股權;哈根達斯面臨品牌老化等問題,母公司通用磨坊考慮出售中國門店業務;迪卡儂承受本土體育品牌競爭壓力,計劃出售中國子公司約30%的股權等。
麥當勞中國先行一步的這些經驗,或許能帶給這些外資品牌一些啓迪:如今中國市場的競爭,早已從“品牌紅利”時代進入“本土化能力”比拼的新階段。一旦決定本土化,比完美的股權結構更重要的,是給予本土團隊充分的授權和信任,來激活企業的創新能力。而面向未來,只有放下“全球品牌身段”,完成深度本土化的自我變革,才能在中國市場重獲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