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娛價值官 劉五一
當《與晉長安》的浴巾挑戰單日斬獲億級流量,當《生萬物》的方言梗席捲社交媒體,劇集宣發已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演變爲一場全民參與的娛樂盛宴。追劇團的線上線下狂歡、短視頻切片的病毒式裂變、AI角色的沉浸式互動,共同構成了當下爆款劇的三重引擎。
然而,在流量至上的邏輯下,宣髮套路正面臨雙重困境:飯圈文化的過度娛樂化消解了作品深度,碎片化傳播蠶食了長劇的生存空間。我們通過解構追劇團、內容切片、AI技術三大宣發現象,重新審視娛樂化營銷與作品價值之間的微妙平衡,也爲行業在流量爭奪中如何避免捨本逐末的跑偏風險,提供啓發。
追劇團從觀影團到流量狂歡
“《與晉長安》追劇團活動是劇迷與主創零距離互動的絕佳機會,丞磊、宋軼、畢雯珺等主演將親臨現場,分享拍攝趣事與角色心得。免審名額開放時間有限,感興趣的粉絲請抓緊報名!” 蕾蕾看到這條消息後,馬上轉發進自己所在的宋軼粉絲羣裏,很快就有20人左右表示想去現場。
蕾蕾告訴文娛價值官,“免審”名額的市場價在3000元-5000元之間,不少粉絲願意爲了偶像支付高昂的費用。而蕾蕾表示,粉絲們熱衷參加“追劇團”是因爲可以零距離接觸粉絲,現場磕CP的爽感只有粉絲懂。
除了蕾蕾這樣的粉絲,《與晉長安》發佈會現場的主要成員還是文娛自媒體,他們負責現場採訪,素材收集和編輯工作,這些自媒體爲劇集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栗子是抖音的自媒體人,她也是近年來跟隨追劇團成長起來的自媒體主理人。
栗子表示,去年開始,追劇團已經是平臺大劇的“標配”了,早期只有十幾家常見的文娛媒體,後來慢慢發展壯大,追劇團的宣推方式似乎更符合當下社交媒體傳播模式。
在追劇團裏,文娛價值官看到不同世代的劇迷匯聚一起,年輕人對於劇集的看法往往與老一輩有很大的不同,追劇團的交流讓這種代際差異得以體現和融合。資深媒體人帶來的是傳統的行業觀察,而年輕自媒體人、粉絲羣體則帶來新興的視角。追劇團的多元化,讓作品的討論得以延展和破圈。
“追劇團”其實不是什麼創新形式了,它源自電影“觀影團”,但“追劇團”的形式更豐富多元,追劇團是指由影視劇愛好者或官方組織的線上/線下社羣,通過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或線下活動聚集觀衆,圍繞特定的劇集展開討論、分享、互動及宣傳的集體活動。這也造就出全新的線下+線上傳播效率較高的效果。追劇團的優勢除了社交媒體的加入,還聯動飯圈、同人圈等不同圈層,爲作品提供更多元的輿論場景。
追劇團是伴隨社交媒體發展興起的文化現象,主要分爲兩種形式:線上社羣依託抖音、微博等平臺建立,通過彈幕評論、劇評創作、片段剪輯等方式實現互動,例如“白月梵星抖音追劇團”通過短視頻分享和算法推薦增強用戶參與感。
線下活動則由劇方或粉絲組織,如《書卷一夢》的“紙片人覺醒聯盟”線下追劇團,通過主創見面會、名場面重現等活動強化沉浸式體驗。
平臺通過追劇團的線上線下聯動,最終促進劇集宣傳與口碑發酵;延伸觀劇體驗至創作(如二創視頻)或商業合作(品牌聯動)。今年暑期檔愛奇藝上線的劇集《生萬物》,追劇活動上"俺門"挑戰:主演集體用山東方言“俺”發起號召(如楊冪“俺在天牛廟村等你”),帶動觀衆玩梗接龍,單日話題閱讀量超3900萬。非傳統受衆入坑,觀衆反饋“一口氣追14集”,方言梗強化了劇集鄉土歸屬感,不得不承認這部爆款背後也有追劇團功勞。
而《與晉長安》浴巾即興拍,則讓演員宋軼、畢雯珺用浴巾完成誇張動作拍攝,愛奇藝發起#抽象浴巾合影#挑戰,單日閱讀量破億。生活化道具+即興發揮,傳遞劇集“甜虐交織”的輕鬆基調,網友紛紛評價“自然好笑”。
追劇團這種模式不僅重構了傳統的粉絲經濟,更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形成了新的流量入口。但是,過度娛樂化是追劇團當下的處境,來自飯圈的第一波流量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媒體就以“鬧婚現場”形容追劇團。
名場面切片病毒式傳播的雙刃劍
短視頻切片已經成爲當下劇集宣推的必選項,打造爆款劇更是不能避開全渠道分發切片視頻的“工序”。某頭部影視製作公司負責人對文娛價值官表示,“現在作品一出來,基本幾個大的引爆切片也會出爐。劇方會根據年輕人的審美進行商剪,好作品還能帶動二創,爲劇的熱度添把柴。”
短視頻傳播通常被行業稱爲“病毒式傳播”。尤其在長劇行業,短視頻化的宣發已經被看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幾乎所有視頻平臺都鼓勵用戶進行二創,而專業切片進行劇評的自媒體,更是在近幾年風生水起。抖音、小紅書已經成爲宣發主戰場,商剪需在劇集上線1-2小時內投放,否則錯過算法黃金窗口。
切片的宣傳手段促進了文娛行業降本增效。有平臺市場人員分析,傳統的傳播方式預算幾十萬,而切片傳播大部分是自發的,只要早期爲市場提供足夠的視頻素材,會有大量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微博、視頻號等賬號免費進行剪輯分發,起到自來水的效果。
目前,影視宣發正在形成 “商剪引流+二創破圈”的組合策略 ,但面對不可控的用戶自發二創,始終被侵權焦慮、劇透風險所縈繞。平臺和劇方嚴格掌控的商剪,又難免被追劇粉絲詬病爲“班味過濃”,很難真正觸及粉絲的癢點,激發觀衆的追劇熱情。
近年來,二創被公認爲“劇宣命脈”,但平臺爲保護版權大規模起訴創作者,扼殺了自發傳播力。而商剪難以替代二創的創意性和真實口碑,形成“官方打擊二創→購買商剪→效果僵化”的惡性循環。
與二創共生、建立投稿豁免機制,纔是讓“切片”價值放大的根本,此前的《藏海傳》通過官方二創大賽,激勵了用戶和粉絲的參與,彌補了官方宣傳短板。《赴山海》開放白名單,用商剪經費激勵優質二創作者,正在引爆更廣泛的關注和輿論。
此前,長短視頻平臺在視頻二次創作方面的版權爭議一直是業界焦點,短視頻博主對長視頻平臺內容進行切片導致糾紛不斷,這也限制了切片和二創的傳播。2022年,抖音與愛奇藝首次開啓了長短視頻平臺聯合的新篇章。次年,抖音又與騰訊簽署內容共創合作協議。抖音更啓動針對愛奇藝、騰訊合作片單的二創激勵計劃,邀請影視綜創作者共同打造愛奇藝的優質內容。抖音不僅提供流量激勵,甚至爲創作者提供現金獎勵,而這樣的激勵爲長劇宣發提供更廣泛的流量入口。
但是,隨着切片宣發被廣泛應用,隱憂也伴隨而來,只看切片不看正劇的“反客爲主”問題,主要集中在年輕受衆羣體,他們從拉進度條快進“進化”到了只看切片就算看完整部長劇。
在美容院工作的00後小艾告訴文娛價值官,“我和朋友都是在抖音看劇,真的沒耐心看劇情鋪墊,前陣子看《生萬物》就是抖音看完的,幾乎休息的時間都花在了抖音和小紅書上。”小艾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用戶的觀劇模式,但這也值得行業思考,未來如果切片搶奪長劇關注度,用戶觀看長劇的場景該在哪裏呢。
AI技術賦能沉浸式體驗的新可能
隨着AI技術的加速迭代,可以看到AI賦能文娛市場營銷的成功案例。
8月21日,騰訊元寶宣佈接入騰訊視頻。用戶只需要用元寶搜一下功能,點擊後直接跳轉騰訊視頻直接觀看。也可以將片名和相關信息發給元寶,即使想不出片名,也可以把觀看需求發成指令,即可獲得類似作品推薦,並直接跳轉影片入口。
元寶還具備多輪對話能力,AI角色能夠隨時隨地、無次數限制生成個性化交流內容。用戶不僅將角色AI及角色對話分享至微信,還能在對話歷史記錄中回聽語音。騰訊元寶與騰訊視頻的“牽手”早有淵源——去年騰訊元寶大力推廣之時,曾經借《長相思》AI角色對話,狠狠地吸了一波流量。其中,AI相柳的角色熱度迅速破億,在社交網絡火爆出圈,僅僅是檀健次在劇中的兩個角色熱度值就突破了3.5億。
“桃豆”是駐紮在愛奇藝APP底欄的智能管家,已通過超億輪對話訓練出影視垂類專屬能力。它能從解答“如何給家人充值會員”,到預約新劇開播提醒,甚至用戶可隨時與虛擬角色暢聊劇情,讓劇集IP價值突破播出週期,爲用戶提供情緒價值。此前的《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上線推理遊戲和多角色小劇場,藉助用戶與AI互動加熱的勢頭,作品輕鬆摘下豆瓣、雲合、燈塔、貓眼、抖音、微博等多個平臺的劇集榜單TOP 1。
近期愛奇藝正在熱播的《赴山海》,亦能看出“桃豆”對平臺內容的反哺作用。用戶在桃豆可以與蕭秋水、李沉舟、肖明明的AI化身進行互動,高等級會員還將獲贈免費禮物。《赴山海》是愛奇藝和騰訊兩家正面比拼的一個案例,而桃豆AI互動顯然成爲愛奇藝吸引用戶的一大利器,爲愛奇藝贏得搶跑半身位的優勢。
在流量爲王的時代,劇集宣發如何在娛樂化營銷與作品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爲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追劇團、短視頻切片、AI技術等新玩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唯有在創新與堅守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實現劇集營銷的可持續發展。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爲一部優質作品加熱的宣傳工作,難度變得更大。但是隨着新興營銷模式的探索,追劇團線上線下與主創互動,短視頻病毒式傳播,或者AI技術賦能傳播,行業總是不斷在推陳出新中發掘更大的可能性,爲作品帶來更大關注度,讓每一部優秀的作品得以火爆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