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徐州市衛健委一則停業公示,在區域醫療圈泛起漣漪——沛縣嘉華醫院申請自2025年9月1日起停業四個月。
這家曾扛起抗疫大旗、被政府指定為「黃碼醫院」的二級甲等綜合機構,為何突然按下「暫停鍵」?它曾經的輝煌,如今的困境,又給咱們民營醫院管理者帶來哪些深層次思考?
01
從衛生院到二級甲等,
一家民營醫院的「黃金十年」
嘉華醫院前身是郝寨衛生院,2006年改制為民營醫院。一路走來,可謂區域社會辦醫的一顆明星:
掛牌「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沛縣院區」,實力受認可;
2017年門診量18萬人次、住院1.2萬人、業務收入破億;
2021年整體遷入新院區,建築面積達7.4萬㎡,設600張牀位。
甚至在疫情最嚴峻時期,嘉華醫院被沛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確定為「黃碼醫院」,專門接收管控區和紅黃碼人員,成為那段特殊時期的關鍵醫療支撐。
可就是這樣一家有歷史、有業績、有擔當的醫院,為什麼走到今天?
02
快速擴張+鉅額債務,
「停業」背後是民營醫院生存困境的縮影
表面看,停業4個月是一次「中場休息」,但細察背後,危機早已埋下:
多起司法糾紛纏身,被執行總金額高達1279萬元;
在啓動新院區僅兩個月後,又馬不停蹄上馬「醫養結合二期工程」,計劃再建9萬㎡、780張牀位;
項目擴張正逢疫情三年,行業普遍現金流緊張,大步流星很可能是沉重負擔。
一句員工留言令人唏噓:「結束了十年的工作生涯,縱有萬般不捨,終將揮手告別。」
03
政策傾斜+公立擴張,
民營醫院如何守住自己的主戰場?
嘉華醫院的困局,絕非孤例。
就在其新院區投入使用僅兩月前,僅5公里外,沛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正式運營——佔地150畝、按三甲標準建設、設計牀位2000張。一家是底蘊深厚的公立三級醫院,一家是奮力成長的民營二級甲等,同一賽道、相近區位,競爭態勢一目瞭然。
而這只是區域醫療圖景的一角。根據徐州市衛健委規劃:
到2025年,全市三級醫院將達27家;
到2030年,三甲醫院數量要達到18家;
到2035年,將實現三甲醫院縣域全覆蓋。
政策推動公立醫院擴容、升級,是社會醫療水平提升的好事,但也意味着,留給民營醫院的窗口期正在收縮。
04
重啓之後:
民營醫院如何走出差異化、可持續的道路?
四個月停業,可以是終點,也可以是重整旗鼓的起點。
我們認為,民營醫院必須更清醒地研判形勢,更謹慎地佈局未來,至少應在三個方面夯實內功:
控制擴張節奏,重視現金流生命線
找準差異化定位,避免與公立醫院「硬碰硬」
深化服務、品牌與效率建設,真正構建「民營優勢」
嘉華醫院的「暫停」,是對所有民營醫院管理者的一記警鐘。
它曾經光榮過、奮鬥過、貢獻過,但在宏觀環境與內部經營的雙重考驗下,依舊面臨生存挑戰。
我們希望它能夠重整歸來,更希望每一位行業同仁,能從其歷程中思考:
我們的戰略是否清晰?我們的步伐是否穩健?我們是否真的走出了可持續的道路?
本文為轉載發佈,僅做分享,文章中觀點僅代表原平臺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如若本文有與貴平臺發佈原創內容有重合之處,或未經授權使用,系原平臺行為,本平臺僅轉載。您可以第一時間聯繫我們刪除文章,我們會立即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