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現存超 150 條,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以太坊 Layer 2 嗎?》
原文作者:Joe,動區動趨 BlockTempo
在Web3 投資熱度推向新高的 2025 年,從新創到華爾街大行都喊出“自建以太坊 Layer 2”的口號。但資深分析師 Paul Brody 提醒:對絕大多數公司而言,獨立 L2 可能只是昂貴錯覺。
雙重誘惑:成本低、控制高
L2 的核心賣點在“安全與效率並行”。企業可沿用以太坊主網的安全機制,同時透過批次結算降低 Gas 成本。
例如 Coinbase 旗下 Base 在 6 月創下 490 萬美元費用收入,但只需支付約 5 萬美元給主網。此外,集中式節點設計讓企業能自訂收費與存取權限,掌握資料可視範圍,彷彿傳統私有鏈的升級版。
冰冷現實:150 條 L2 中多數無人問津
然而誘人故事背後,市場數據潑下冷水。根據 L2Beat,現存逾 150 條 L2,鎖定總價值(TVL)大多不到 100 萬美元,用戶活躍度稀薄。在競爭者同質化的背景下,單靠“更快更便宜”已難突圍。
投入開發、人力與行銷後,如未能快速聚集流量,L2 很可能成爲沉沒成本。
何種公司才需要自建?看華爾街範例
Brody 指出,唯有能“一次帶來大量原生交易”的機構,才具有自建 L2 的正當性。最典型的是零售投資客龐大的金融服務商。摩根大通 Onyx 部門已透過 L2 進行黃金代幣化,節省約 20% 成本;貝萊德 BUIDL 基金把美債 ETF 上鍊,資產規模突破 20 億美元;Securitize 也在 L2 管理 37 億美元資產並提供鏈上借貸。
這些案例共通點是:交易量巨大、鏈上操作爲業務核心,且需在監管框架內保留高度可控性。
隨著以太坊 Pectra 升級落地,單筆費用可望降至 0.001–0.08 美元,高頻場景更具吸引力。不過,這張門票並不便宜,企業仍得回答三道關卡:
1.能否聚合遠超同儕的交易量
2.鏈上交易是否與營收模型直接掛鉤
3.所建 L2 是否創造其他網路給不了的差異。
歷史警示:私有鏈教訓再現
多數企業想掌握議價權,還想對生態徵稅,才萌生自建念頭。類似衝動在私有鏈時代就曾上演,結果因缺乏互操作與流動性,專案大多草草收場。Brody 直言:“歷史總是重演,因爲我們不擅長從中吸取教訓。”
若沒有龐大交易量,L2 依舊需要營運、審計與安全更新;與其孤軍奮戰,不如接入成熟、開放且成本已壓低的現有 L2。
總結而言,L2 並非萬靈丹。當市場紅利不再,能否理性評估自身需求、把資本投注在真正創造價值的環節,纔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分水嶺。
原文鏈接
點擊瞭解律動BlockBeats 在招崗位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羣:
Telegram 訂閱羣: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羣: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