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娛先聲
短劇正在重塑傳統影視公司的業務模式與戰略走向。
這一邊,迪斯尼近期宣佈投資點衆科技旗下的海外短劇平臺DramaBox,引發行業對於全球影視巨頭正式入場的關注;那一邊,國內各大影視公司紛紛發來半年報,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人憑藉短劇成功扭虧爲盈,找到第二增長曲線;有人雖然收入大漲,卻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還有人仍在艱難轉型中,將其視爲最後的“救命稻草”。
在短劇這條愈發擁擠的賽道上,誰真正抓住了紅利,誰又只是在賠本賺吆喝?現實似乎遠比表象更加複雜。
有人賺麻了,有人哭暈了
縱觀已發佈的2025年半年報,儘管部分公司未單獨披露短劇營收細節,但從其年報強調的影視業務增長及戰略佈局中,仍可清晰捕捉短劇所帶來的業績影響與分化趨勢。基於此,我們可以將傳統影視公司在短劇賽道上的表現,劃分出三大陣營。
第一是以完美世界、華策影視、幸福藍海和檸萌影視爲代表的“領跑者”。對於這些公司而言,短劇已從試水業務迅速成長爲驅動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完美世界成功實現扭虧爲盈,營收達36.91億元,淨利潤達5.03億元,同比增長384.52%。其中,短劇成爲重要增長動力,推動整體影視業務收入飆升至7.67億元,同比暴漲756.35%。今年,完美世界加大短劇賽道佈局,推出了一系列現實題材短劇作品。其中,《夫妻的春節》播放量突破5億,成爲2025年首部播放量破億的微短劇。雖然遊戲業務仍是公司營收主體,但短劇業務儼然成爲了完美世界影視業務扭虧的關鍵抓手。
華策影視表現同樣亮眼,上半年淨利潤達1.18億元,同比增長65.05%。作爲電視劇內容龍頭,雖然《國色芳華》《錦繡芳華》等長劇仍是營收主力,但公司通過“長短聯動”策略,積極拓展短劇賽道,使其成爲重要的戰略增量和產能補充。目前,華策影視短劇的月產能已穩定在20部,其中《以愛之名》正片播放量達5.1億,展現出強勁的市場號召力。
同樣實現扭虧爲盈的還有幸福藍海,上半年淨利潤達900萬元,同比增長128.99%。這一轉變得益於公司的影視全產業鏈發展戰略。作爲國有企業佈局重點,幸福藍海的短劇業務已成爲與電影業務並重的核心業務線,報告期內播出、上映短劇、電影作品均爲3部。今年在“潮計劃”的推動下,幸福藍海與更多新興短劇創作團隊展開合作,大力佈局文旅題材短劇,其中《神獸河行記》入選總局“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推薦劇目。
檸萌影視則是傳統影視公司轉型的典範,上半年營收達4.01億元,淨利潤達1400萬元,同比扭虧爲盈。其中,短劇業務收入超5000萬元,月產能穩定在16部以上,成爲公司明確的第二大增長支柱。作爲行業先行者,檸萌影視通過“好有本領”和“星檸”兩大短劇子廠牌深耕細分賽道,採用廠牌化運營策略,協同長劇積累的製作能力、行業資源和招商優勢,持續產出精品短劇。
第二是以歡瑞世紀和華誼兄弟爲代表的“掙扎者”。這一陣營公司雖然憑藉短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收入增長,但卻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
其中,歡瑞世紀無疑是典型代表,上半年營收達1.98億元,但淨利潤卻虧損600萬元,由盈轉虧。雖然公司旗下短劇主體天津星鏈視界營收達1.25億元,成爲推動整體增長的關鍵動力,但爲搭建全鏈路團隊、開發海外短劇平臺而投入的高額成本,嚴重侵蝕了利潤空間,導致淨利潤虧損300萬元。也正因如此,當下短劇之於歡瑞世紀,更像是一根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而成本控制的失衡使其顯得愈發沉重。
華誼兄弟的處境則更爲嚴峻,上半年營收僅1.53億元,同比下滑50.37%,淨利潤虧損更擴大至7400萬元,其中傳統影視業務收入下滑50%。雖然公司在短劇領域積極佈局,創建“華誼兄弟火劇”廠牌並推出9部作品,但其帶來的收入仍難以抵消主業萎縮形成的巨大缺口。尤其近年來華誼兄弟深陷“七連虧”困境,影視主業呈斷崖式下滑,資金壓力持續加劇。在此背景下,短劇對其而言更像是“未來的希望”,而非“當下的救星”。
第三是以慈文傳媒和稻草熊娛樂爲代表的“探路者”。這一陣營的公司仍處於短劇業務的探索階段,面臨明顯的轉型陣痛。
作爲短劇出海先驅者,慈文傳媒近年來將主要精力投向海外市場,與ReelShort、中文在線等平臺達成出海合作。今年,其短劇項目《Love On The Sidelines》在登錄五大國際平臺後迅速登頂榜首,展現出一定的海外市場開拓能力。然而,雖然慈文傳媒預計2025年海外收入佔比將提升至15%以上,但其帶來的收入增量仍未能幫助公司整體擺脫虧損困境,上半年淨利潤虧損達2300萬元。
而稻草熊娛樂作爲行業後起之秀,將短劇業務的主要方向定位於文化賦能。今年,公司推出了《祈安瀾》和《舟楫千里號歌來》兩部以大運河文化爲核心的短劇作品,意圖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年輕化敘事,在IP延展與文化傳播方面逐步積累價值。不過,稻草熊娛樂目前的短劇業務整體仍處於摸索階段,尚未形成規模。
綜合來看,短劇已成爲傳統影視公司業績分化的重要變量,但其最終是成爲增長引擎還是“救命稻草”,仍取決於各家公司的戰略佈局和執行效率。
爲何利潤“冰火兩重天”?
短劇賽道的分化並非偶然,而是戰略與執行兩大維度深度博弈的必然結果。領跑者與掙扎者之間的差距,正源於此。
首先是戰略維度。成功者最大的共性在於戰略上的前瞻性與深度佈局,它們並非盲目跟風入場,而是基於自身核心資源優勢切入,將短劇視爲一條長期深耕的增長曲線。
檸萌影視作爲國內最早佈局短劇的傳統影視公司之一,早在2017年便率先洞察這一賽道潛力。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已形成“規模化+精品化”的成熟體系,其推出的爆款短劇《二十九》正是從熱門長劇《三十而已》IP中衍生,顯示出持續的內容複用與價值挖掘能力。
同樣,華策影視依託“長短聯動”戰略,將經典長劇IP視爲“母礦”,不斷開發系列衍生短劇,例如《去有風的地方》與其衍生作品《我的歸途有風》,通過長劇構建情感深度、短劇承接碎片敘事的協同方式,有效延長了IP的生命週期。
幸福藍海與完美世界則憑藉差異化路徑確立自身優勢。幸福藍海依託江蘇廣電背景推出“潮計劃”,從“潮流內容、潮湧傳播、潮聚生態”三大層面,推動微短劇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完美世界則聚焦社會現實議題,打造《夫妻的春節》等具有社會溫度的精品內容,建立起鮮明的品牌辨識度。
其次是執行維度。再卓越的戰略構想,也需要與之匹配的組織架構去實現。爲此,不少傳統影視公司主動打破傳統長劇生產的架構束縛,着力構建更專業的新型組織體系。
檸萌影視通過成立“好有本領”和“星檸”兩大獨立廠牌,避免了傳統“大劇組”模式的拖累;完美世界通過旗下完美宣言工作室,將在長劇領域積累的精品製作能力賦能到短劇;華策影視2023年就成立了微短劇創業中心,從組織架構上確保資源協同與快速決策;幸福藍海則依託“潮計劃”,積極與平臺、專業機構開展合作。這種立足於執行層面的自我革新,正是它們能夠響應市場變化、打造優質內容的基礎。
反觀以華誼兄弟和歡瑞世紀爲代表的“掙扎者”,其發展困境恰恰揭示了短劇市場的另一面。正所謂“起大早,趕晚集”,入局早並不等於能跑得遠。
事實上,早在2018年,華誼兄弟旗下控股子公司“春風畫面”就曾推出過首部豎屏短劇《生活對我下手了》。然而,公司未能持續投入與佈局,直至傳統主業出現斷崖式下滑,才被迫重返短劇戰場。此時的市場早已強者林立、競爭白熱化,其投入更像是一種彌補主業頹勢的“焦慮型投資”,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
歡瑞世紀也面臨類似問題。儘管自2021年就傳出關注短劇賽道的消息,但公司直到去年纔開始真正佈局短劇業務。戰略節奏的滯後,導致其今年雖然實現了一定的收入增長,卻難逃“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由此可見,短劇這場盛宴,並非對所有參與者都慷慨相待,最終回報的還是那些戰略清晰、願意長期投入的務實派。
結語
當下,傳統影視公司在短劇賽道的戰局,僅僅意味着第一階段“跑馬圈地”的結束。隨着產能過剩、監管趨嚴與用戶審美的提升,下半場的競爭註定更加激烈。
要知道,傳統影視公司進軍短劇賽道的真正優勢不在於產能,而在於將多年積累的敘事功底、製片水準和資源整合能力,與短劇的傳播特性深度融合,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降維打擊”。
而對於衆多仍在摸索中的公司而言,更迫切的或許是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底牌:是以IP見長,還是擅長類型創新?是強於本土運營,還是具備海外視野?唯有跳出“掙快錢”的邏輯,真正把短劇視爲長期戰略的一部分,才能在這場行業大洗牌中守住自己的位置。
未來的較量,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