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央行擬縮減量化緊縮規模,維持利率穩定

環球市場播報
09/15

  受債券市場波動性加劇影響,英國央行本週預計將放緩其每年 1000 億英鎊的國債減持步伐,同時維持主要利率不變。

  儘管英國央行認爲量化緊縮(QT)的步伐對整體經濟影響甚微,但此舉仍受到金融市場的密切關注 —— 部分市場人士認爲,量化緊縮是推高英國政府借貸成本的原因之一。

  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數年裏,各國主要央行爲刺激經濟均購入了大量國債。而在這些央行中,英國央行是唯一一家通過直接出售所持國債(而非僅等待債券到期)來縮減持倉的央行。

  自 2022 年以來,英國央行已將其持有的英國國債規模從 8750 億英鎊(約合 1.2 萬億美元)縮減至 5580 億英鎊。過去兩年間,其國債減持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年 1000 億英鎊。

  英國央行此前幾乎未透露過其相關想法。本月早些時候,該行行長安德魯・貝利向議員表示,相關決策仍 “尚未確定”。

  但路透社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們預計,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本週將把減持步伐放緩至中位數 675 億英鎊 —— 這一降幅大於英國央行 8 月自身調查中預計的 720 億英鎊。

  “如果他們不縮減減持規模,市場將會出現大幅拋售,” 資產管理公司普信集團(T. Rowe Price)的首席歐洲經濟學家托馬什・維拉德克表示。

  9 月 3 日,英國 30 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價格走勢相反)觸及 1998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新發行的 10 年期國債發行收益率也創下 2008 年以來新高。這給將於 11 月 26 日公佈預算案的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裏夫斯帶來了壓力。

  不過,英國央行上月估算,截至目前,量化緊縮僅使英國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了 0.15 至 0.25 個百分點。

  維拉德克表示,他認爲英國央行可能只會將量化緊縮步伐縮減至每年 800 億英鎊,同時會停止出售過去一年價格跌幅最大的長期國債。

  英國央行實施量化緊縮的目的,是爲了清除因量化寬鬆(QE)而在英國金融體系內累積的過剩流動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流動性的 “中性水平” 究竟是多少。英國央行對各銀行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中性水平區間爲 3850 億至 5400 億英鎊,而當前流動性規模約爲 6500 億英鎊。

  上週,各銀行對英國央行短期流動性工具的使用量達到了多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一現象表明,流動性中性水平可能比看起來更接近當前實際規模。

  若要完全停止主動出售國債、僅通過債券到期來實現量化緊縮,英國央行需將每年的量化緊縮步伐縮減至 490 億英鎊。

  但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 CIB)的首席英國利率策略師亞當・登特指出,若採取上述做法,可能會讓外界認爲英國央行在預算案公佈前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

  他表示:“因此,繼續推進量化緊縮將是證明央行獨立性的有效方式。通過強化對抗高通脹所需的公信力,此舉最終將對英國整體產生積極影響。”

  通脹即將升至 4%

  7 月份,英國通脹率爲 3.8%,在七國集團(G7)發達經濟體中位居首位。

  上月,英國央行在一年多時間裏第五次下調利率,但此次投票結果十分接近,支持降息與反對降息的比例爲 5:4。

  由於英國央行預計本月通脹率將升至 4%,在路透社調查的 67 位經濟學家中,無人預計該行會在週四(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再次降息。

  相比之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預計將在週三降息,且年內還將再降息一次;而歐洲央行則被認爲已結束本週期的降息行動。

  9 月 3 日,英國央行行長度利向議員表示,投資者已理解他傳遞的信號:目前對於英國央行 “何時以及以何種速度進一步降息,存在的不確定性已顯著增加”。

  度利極少就市場對利率的預期發表評論。在他發表上述言論時,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數據顯示,市場對英國央行年內再次降息的概率定價僅爲三分之一,且直到 2026 年 4 月,市場才完全消化了(英國央行)降息 25 個基點的預期。

  與之相反,儘管部分經濟學家已推遲了對英國央行降息時間的預期,但在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中,多數人仍認爲該行將在 11 月或 12 月再次降息。

  隆奧迪耶銀行(Lombard Odier)的策略師比爾・帕帕達基斯表示,經濟增長疲軟、就業市場放緩以及增稅預期,都將很快抑制通脹,並預測利率將 “大幅下降”。

  他補充稱,市場當前對英國央行僅會再降息一至兩次的定價,“是基於對英國經濟需求前景的預期遠好於我們的判斷”。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郭明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