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跳票 iPhone Air何時能到國人手

經濟觀察報視頻
昨天

iPhone Air國行無緣首發。

9月12日,蘋果官網將iPhone Air的發售狀態改爲“發售信息後續更新”,並用紅字提示“所有機型在獲得批准後發售”。

對此,蘋果公司發佈聲明稱,“我們迫不及待希望用戶能夠體驗iPhone Air。我們正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力爭儘快在中國推出”。

在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舉行的秋季新品發佈會上,蘋果正式推出iPhone 17系列,並首次新增iPhone Air,取代此前的Plus版本。

作爲蘋果史上最輕薄的手機,iPhone Air厚度僅5.6毫米,重量165克,屏幕爲6.5英寸,搭載A19 Pro處理器。蘋果CEO蒂姆·庫克稱其爲“顛覆性創新”。

不過,輕薄背後也意味着取捨:蘋果在電池續航和相機性能上做出了妥協。與此同時,由於機身過薄無法容納實體SIM卡槽,該機型採用eSIM卡這一特殊設計,而這使得其在國內未能與今年的另外三款iPhone同步發售。

新品發佈會後,不少果粉已迫不及待想搶先入手這款“顛覆性創新”產品。不過目前蘋果官網未給出具體的發售時間,何時能入手成是他們迫切想知道的。有消息稱,預計最早今年年底iPhone Air纔會上線。

爲何延期發售

iPhone Air延期發售與eSIM卡這一特殊設計有直接關係。

據南方+消息,蘋果公司客服表示,iPhone Air延期原因與運營商合作有關。蘋果方面表示,一直與運營商合作伙伴及監管機構保持緊密合作,目前正等待可以在中國推出iPhone Air的最終批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在等待監管機構批准其eSIM智能手機相關許可,從而面向用戶提供iPhone Air。

這意味着,三大運營商均將爲iPhone Air提供eSIM支持。

所謂eSIM(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即嵌入式SIM卡,由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制定的新一代標準。與傳統插拔式SIM卡不同,eSIM卡直接嵌入芯片中,用戶信息寫入後即可實現通話、短信等服務,並可在全球快速接入當地網絡。相比實體卡,eSIM卡在靈活性、安全性和體驗上更具優勢。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是目前唯一受支持的iPhone SIM運營商。9月9日,蘋果公司召開發佈會前夕,中國聯通旗下的微信公衆號“我的eSIM”名稱變更爲“聯通eSIM”。

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中國移動方面表示,已經支持eSIM手機業務,稍後開放服務將另行告知。中國電信方面則表示,eSIM手機業務已全面準備就緒,預計近期獲得工信部商用試驗正式批覆後,將很快向用戶開放包括iPhone 17在內的eSIM手機業務辦理服務,具體開放時間敬請關注。

何時發售

蘋果官網並未給出iPhone Air發售的具體時間。

蘋果中國官網發佈的iPhone Air介紹通稿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原定開售時間與澳大利亞、美國、日韓等國家和地區一致。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iPhone Air重啓發售或許指日可待。不過,據華爾街見聞此前發佈的文章稱,iPhone Air今年恐缺席中國市場。儘管蘋果仍在積極推進其在華落地,但目前預計的上線時間最早也要到今年年底。

文章表示,在中國市場,eSIM的推廣和普及程度遠不及歐美,主流用戶仍高度依賴實體SIM卡。如果蘋果無法爲國行版iPhone 17 Air提供支持實體卡的版本,無疑將極大限制其市場接受度,甚至可能使其錯失最佳銷售窗口。

除了eSIM的特殊設計,iPhone Air延遲發售或許與中國的實名制、反電詐等問題相關聯。

據21財經消息,從業者分析,國內未普及的關鍵原因在運營商和監管環節。實體卡“一卡一號”變成eSIM“一卡多號”,加上可以遠程寫號、快速換號,更容易被詐騙分子鑽漏洞。eSIM如何兼容嚴格實名制和防範電信詐騙等監管框架,還需要探索。

據瞭解,蘋果爲eSIM做了不少本土化安全適配。例如,蘋果中國官網的指南《在中國大陸將eSIM與iPhone搭配使用》明確要求,用戶必須到聯通營業廳線下激活,排除了遠程OTA寫卡。並且只有國行iPhone Air能在國內使用eSIM,出境後才能配置海外運營商服務。

今年7月,中國聯通發佈的《中國聯通5GAI終端白皮書》中也更新了eSIM手機技術規範,包括禁止跨境寫卡、禁止境外遠程激活、引入地理位置精準校驗等要求,以確保eSIM操作在監管可控範圍內進行。

由此來看,在解決了上述問題後,iPhone Air國行版纔會正式發售。至於具體發售的時間,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 王俊勇)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