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青
來源 | 投資家
當Z世代開始買黃金,一個千億級市場正在重新洗牌。
踩中年輕消費羣體的風口,奶茶、美妝、潮玩、零食企業紛紛奔赴港股,賣珠寶的也坐不住了。投資家網獲悉,2025年9月,中國時尚珠寶巨頭潮宏基(002345.SZ)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啓動第二次上市進程。這意味着,繼2010年登陸深交所後,這家市值超百億的珠寶企業將開啓"A+H"雙資本平臺時代。若成功上市,港股將迎來名副其實的“時尚珠寶第一股”。
曾經,黃金飾品可以說是長輩們壓箱底的“傳家寶”,承載着家庭財富和歲月安穩的使命,更像是一種保值增值的“財富符號”。如今,它搖身一變,成爲年輕人手中的“魔法棒”,用來展示認同、個性,建立屬於自己的時尚人設,買的不僅僅是金屬,而是情感寄託和社交貨幣與身份象徵。
黃金品牌五花八門的產品形態和革新也恰到好處的迎合了這種消費風潮,不僅設計輕巧,還增加了很多文化聯名,大大符合年輕人的個性化時尚需求。衆多品牌各顯神通,比如周大福x黑神話的聯名,而潮宏基無疑是其中最爲耀眼的弄潮兒之一。
光聽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潮宏基這家珠寶企業已經深耕黃金珠寶界三十載,和行業內“上陣父子兵”的常見戲碼一樣,潮宏基也是父子搭班、子承父業,攜手打造出橫跨黃金珠寶與時尚產業的大型商業版圖。
創始人廖氏父子來自汕頭潮陽,彼時,當地黃金加工氛圍濃郁,周圍幾乎父子倆早年靠黃金回收加工賺取微薄收入。後來,隨着港資臺資黃金加工廠進駐廣東,本地加工作坊競爭力慢慢減弱,廖木枝便承包車間、提升技術以應對競爭。兒子廖創賓早早輟學接替父業,1996 年便創立潮宏基,成爲國內較早的珠寶品牌之一。
早期,這個品牌以年輕時尚爲特色,產品搭配豐富,超85%的目標消費羣體都是80後到00後,而且父子倆還挺前沿,採用最新工藝,引領行業推出了一些新設計,還在東北和江浙設品牌專櫃。早期因爲自營模式導致門店數量不足,自從2018 年藉助加盟商力量一舉擴充門店,才逐漸趕上了同行。不僅做珠寶,這對父子還跨界收購女包、美容等品牌,可以說涉足很廣。
2024年,潮宏基營收65.18億元,歸母淨利潤1.94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中國時尚珠寶市場佔有率榜首。近年來,潮宏基一直追求產品設計、抓住 IP 聯名,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在這一波新潮流中,它沒有落後,甚至還開啓了港股IPO的大門。若闖關順利,這對父子將締造新一波財富神話。
一
“時尚珠寶第一股”要再次上市了。
提起潮宏基,相信關注黃金珠寶消費的年輕人應該不會陌生。這個品牌憑藉“創意時尚”的差異化定位和一系列國潮設計,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珠寶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
最有說服力的數據是,它們已經連續多年保持中國時尚珠寶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位置。這個成績來之不易——要知道,中國整個珠寶行業規模超過8000億元,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珠寶零售企業數量已超過8萬家,品牌數量超過600個。
可想而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潮宏基能夠保持一個相對領先的地位,靠的就是差異化定位和不斷創新的意識。用當下比較流行的話說,“潮宏基是一家在傳統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企業”,這個特點可以概括爲四個字“守正出奇”。
“守正出奇”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既要堅守本質,又要突破常規”。早在國潮文化爆發之前,潮宏基便已經開始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珠寶設計的融合,甚至總被業內人認爲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怪咖。
潮宏基的成功,要歸功於廖氏兩代創業者。
創始人廖木枝與潮宏基的故事,要從中國珠寶業的草莽時代說起。1958年,廖木枝出生在廣東汕頭的一個普通家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商業氛圍濃厚,廖木枝受此影響,很早就展現出了經商天賦。
在他的老家汕頭潮陽,早年幾乎全村都從事黃金加工業務。1989年,廖木枝的兒子廖創賓,17歲便輟學,加入到父親的黃金代工生意中。父子倆遊走於黃金原料供應商、代工廠和黃金首飾商家間,賺取原料和加工的中間成本。
然而,隨着市場競爭加劇,潮汕地區的加工作坊逐漸失去競爭力。
1995年底,廖氏父子承包了汕頭工藝集團的黃金首飾加工車間,還到廈門招收工人,力求以更好的工藝保住市場。在持續的市場競爭中,廖創賓發現,當時主流珠寶店全是黃金首飾“一統天下”,大部分都處在爲品牌代工階段,只能賺取微薄加工費。
眼光獨到的廖創賓意識到,想要出頭冒尖,必須擁有自己的設計和開發能力,還得掌握銷售渠道。
80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南粵大地,廖氏父子也抓住了這個機會。1996年,倆人正式創立了潮宏基品牌,取名“潮宏基”寓意“潮汕明珠,宏圖大展,基業長青”,並用更富“時尚”“流行”屬性的 K 金珠寶首飾打天下。
廖創賓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展現出強烈的品牌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僅重視產品設計和研發,還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創立之初,他首先想到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專櫃”。這在當時中國珠寶市場還是老牌港資品牌天下、內地品牌多以代工和仿製爲主的情況下,頗爲冒險,因爲設計研發投入大、週期長,遠不如直接仿製容易。
但廖木枝和廖創賓堅持了下來。2000年,潮宏基確立了以設計爲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這在當時中國珠寶業內獨樹一幟。2003年,潮宏基又孵化了新銳設計師品牌“VENTI 梵迪”,可以說更加增強了設計優勢。
潮宏基的成功,離不來廖氏父子的獨到眼光,真可謂是上陣父子兵,這對父子深耕行業幾十年,終於在2010年1月28日,潮宏基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爲國內 A 股首家時尚珠寶上市公司。財富增長的廖木枝沒有停止腳步,他要求公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潮宏基成長爲中國珠寶行業少數能夠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的本土企業。
二
在珠寶江湖裏,潮宏基曾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特殊是因爲,它是靠着K金賽道殺出重圍的。
憑着對K金的極致鑽研,2010年深交所上市時市場佔有率超25%,是第二名的三倍,直接坐穩“K金之王”的寶座。
這背後,藏着它對K金“可塑性”的瘋狂挖掘:黃金裏摻點其他金屬,硬度一提升,設計空間立馬打開。當同行還在賣生肖、醒獅這些傳統款時,潮宏基直接整出螃蟹、錦鯉、算盤等“腦洞款”串珠。
龐大的設計空間,給品牌產品線騰出無限想象力,試想年輕姑娘們逛店時眼睛都亮了——誰不想戴個“招財錦鯉”當護身符呢?
爲撐起這些設計,潮宏基砸重金養了支“設計隊伍”,研發費用佔比遠超行業平均,3D/5D硬金工藝一上,K金飾品不僅造型更精緻,還解決了褪色、變形的老毛病,專利數量在K金圈地位可謂是“斷層領先”。
更絕的是,它把“老傳統”玩出了新花樣——別人嫌花絲鑲嵌麻煩又費錢,它卻專門成立工作室傳承這門手藝,還把花絲和簡約設計融合,甚至聯動哆啦A夢、皮卡丘做IP款,讓覺得黃金“土”的年輕人搶着買。
自從2005年創始人廖木枝赴歐考察以後,就確定了潮宏基的“創意時尚珠寶”的定位。也就是借鑑卡地亞、蒂芙尼的設計理念,同時,強化東方美學,用“國潮”思路打造品牌溢價。
除了產品設計,它還在商場搞了珠寶文化體驗館,能看珠寶、聽故事、動手做DIY,年輕人直呼新鮮感十足;營銷上也不走尋常路,別人打折代言,它和國家地理這類文化IP合作,靠童年回憶殺的聯名款引爆銷量。
但成也K金,困也K金。
2013-2019年黃金市場突然“爆單”,消費量從不到1000噸躥到1500噸,周大福、老鳳祥靠加盟擴張、促銷活動狂擴地盤,營收噌噌漲;潮宏基卻因太專注K金,沒及時調頭,營收卡在50億到70億動不了,和頭部品牌差距越拉越大。
主業沒跟上,創始人卻玩起了投資收購。2014年公司花13.78億收購女包品牌“菲安妮”,想搞多元化,結果因行業屬性差異、運營經驗不足,業績直接“擺爛”,2018-2022年計提4.41億商譽減值,至今還有7.25億商譽懸着,股價、業績雙雙承壓。
渠道策略保守,更拖了後腿。別的品牌靠加盟瘋狂開店,它偏愛自營專櫃還愛“砸裝修”,品牌是立住了,但錢燒得快,渠道拓展慢得像蝸牛。
截至2025年6月底,潮宏基門店達1542家,周大福都7000家了,老鳳祥也5000家開外。創始人後來反省:光顧着搞產品,忘了規模和渠道也得抓!
三
跌了跟頭總得爬起來。
從2018年起,潮宏基開始調整:關部分自營店,借力加盟商加速擴張,2023年淨開246家店,加盟店佔比達85%,未來兩年計劃每年再開300家,重點攻二三線。
這招確實管用,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漲33%,全年預計超58億,珠寶業務佔九成以上,妥妥的“50億俱樂部”新貴。但擴張也有代價——毛利率從27%掉到23.1%,因爲加盟渠道毛利低,擴張和賺錢有時“不可兼得”。
業務上也沒閒着,廖創賓聚焦“珠寶+皮具”,賣了思妍麗股權,把FION女包往年輕化調,2023年上半年女包收入2億,同比漲10%。以東南亞市場作爲海外佈局首站,潮宏基已在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開設門店,海外門店經營情況良好
珠寶主賽道更敢“嚐鮮”,2022年花1100萬和人造鑽石商“力量鑽石”搞合資公司,押注培育鑽石風口,雖然現在市場還在起步,但這種“敢試錯”的勁頭,倒是符合潮宏基一貫的“創新基因”。
潮宏基的這一段轉型破局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快變化的市場裏,專注核心優勢是立身之本,但靈活應對趨勢、平衡產品與規模,纔是長久之道。畢竟,珠寶江湖,從來都是“適者生存”。
但真要破局,還得靠資本。潮宏基把目光投向港股,上市目標很明確:募集資金中40%將用於門店擴張,未來三年內新增300家門店,其中一半佈局在二三線城市;20%資金投入研發與供應鏈升級,重點突破K金生產工藝,畢竟“設計+技術”纔是其核心護城河。
更深層是想“國際化”:港股上市能提升國際知名度,先從東南亞華人市場切入,積累出海經驗,未來往全球市場衝。還有治理結構優化,港股對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嚴,倒逼潮宏基完善管理、提高透明度,引入國際投資者改善股東結構,爲長期發展“打地基”。
不過,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雙胞胎”。國潮崛起讓潮宏基的“花絲糖果”系列2024年銷售額翻倍,成了爆款,但傳統黃金品牌也在搶K金蛋糕,周大福的“SOINLOVE”、老鳳祥的“EMPHASIS”都在分食市場。
消費者偏好也在變,“古法金”火了,金價漲了,更多人把黃金當投資品,K金“裝飾屬性”被削弱。數字化轉型更是個坎——珠寶是高客單價商品,線上轉化難,潮宏基線上渠道佔比還低於行業平均,這就使其不得不加把勁搞“線上線下融合”。
未來,潮宏基得在“守K金”和“拓黃金”之間找平衡,線下擴張和線上轉型得同步走,國內深耕和海外探索也不能落下。
港股上市不是終點,而是二次創業的起點。畢竟,在珠寶這個“捲到飛起”的行業,只有不斷進化,才能不被淘汰。
那麼,你看好潮宏基的港股IPO之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