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網能源轉讓新能源公司51%股權
近日,南網能源轉讓了賀州綜合能源公司51%股權。該公司由南方電網綜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1%,華潤電力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9%。
國家能源集團再轉讓新能源公司51%股權
9月2日,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山東國華魯港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權。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由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00%持股。
無獨有偶,東方電氣轉讓的曲靖新能源公司85%股權、三峽集團持有的廣西民海雲投49%股權,都在低調尋找“接盤俠”。根據世紀新能源的不完全統計,近兩月以來,包括國家能源集團、中能建、中廣核等央國企轉讓超25家光伏項目公司股權。詳情如下:
這一連串的轉讓消息,讓人不禁好奇,曾經在光伏行業砸下重金、積極佈局的央國企,到底爲啥要紛紛 “退場”?
光伏資產“不香了”
收益下滑是主因?
曾經備受追捧的光伏資產,如今卻被央國企急於轉讓,收益下滑是關鍵因素。此前,在政策紅利下光伏行業飛速發展,吸引衆多央國企佈局。但後來行業競爭加劇,狀況急轉直下:一方面,光伏組件等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跌,光伏項目回本週期變得更久,與央國企追求穩健回報的需求不符;另一方面,產業產能擴張過快,供需失衡,企業爲搶佔市場不斷壓價,利潤被大幅壓縮,部分央國企的光伏電站甚至出現發電收入難抵運營成本的情況,像一些早期的小型分佈式光伏電站,因裝機容量小、發電效率低,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難以盈利,最終只能被轉讓。
除了收益問題,央國企轉讓光伏公司股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略調整,迴歸核心主業。央國企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承擔着重要使命,需要聚焦自身核心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
此外,政策因素也是央國企轉讓光伏公司股權的一個重要考量。近年來,國家對光伏行業的政策導向逐漸發生變化。以前,爲了鼓勵光伏產業發展,政府出臺了大量補貼政策,吸引了衆多企業進入這個行業。但隨着光伏產業逐漸成熟,補貼政策開始逐步退坡。沒有了補貼的 “加持”,光伏項目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受到挑戰。同時,各地對光伏項目的審批、併網等政策也在不斷調整。爲了規避風險,選擇轉讓光伏公司股權,也就不難理解了。清退不是撤退
光伏行業在 “換賽道”
需明確的是,央國企轉讓光伏資產並非“撤離”光伏行業,而是通過資產優化實現“騰籠換鳥”。從具體案例看,國家電投雖轉讓7家新能源公司股權,但在青海、新疆等地的風光大基地項目投資已超千億元;三峽集團一邊轉讓小型項目,一邊在金沙江流域佈局GW級光伏電站;東方電氣在清退低效項目的同時,持續加大光伏逆變器、儲能設備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
這種選擇性清退,本質是光伏行業從“跑馬圈地”向“精耕細作”轉型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低效資產通過產權交易市場轉移至專業運營機構後,可藉助精細化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央國企將回籠資金與資源集中投向技術先進、收益穩定的項目,推動行業資源向頭部企業、優質項目集中,緩解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競爭問題。光伏資產的集中轉讓,本質上是行業從“量增”到“質升”的必經之路。202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整治“內卷式競爭”,2025年工信部更是直接給光伏行業劃紅線:嚴禁硅料低於成本銷售,組件效率不達標者不得參與採購。這套 “組合拳” 下來,落後產能只能加速離場。這場看似 “甩賣” 的背後,其實是新能源產業升級的開始。
編輯:崔琬麟
責編:劉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