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9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爲新型儲能發展劃定明確方向與目標。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需達到180GW以上,這一目標將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同時從市場參與和機制完善兩方面給出具體路徑,既鼓勵新型儲能全面參與電能量市場,推動“新能源+儲能”一體化參與交易,也有序引導其進入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並支持各地區因地制宜探索爬坡、轉動慣量等輔助服務品種,此外還明確要推動完善新型儲能等調節資源容量電價機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補償機制,加快電力中長期、現貨市場建設。
從全球市場來看,新型儲能需求均表現亮眼。歐洲、中東等新興市場大儲需求迎來爆發,美國在《通脹削減法案》(“大美麗法案”)支持下,今明兩年的增長前景樂觀;國內市場則在136號文等政策推動下,發展勢頭超出預期。根據《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5)》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總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佔全球累計裝機的40%以上。另外,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髮表《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01.3GW,同比增長110%,首次突破100GW,累計裝機規模是“十三五”時期末的32倍。
而基於現有基礎與2027年目標,若按儲能充放電時長3小時計算,2025—2027年每年需完成35.4GW/106.2GWh的裝機量,對此多家機構均認爲目標完成難度不高。中信證券認爲政策託底下,目標達成具備充分保障,實際裝機規模甚至可能超出預期。交銀國際表示,即使按照最保守估計2025-27年新增裝機和2024年持平,2027年累計裝機也將超200GW,該機構預計實際裝機有望超250GW,遠超該目標下限。
儲能需求之所以能保持強勁增長,核心原因在於市場機制完善推動盈利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強制配儲”政策,主要是在電力市場體系不完善、新能源削峯填谷壓力較大背景下的過渡選擇。儘管136號文取消了強配儲能,但在限電率提高和峯谷電價差擴大的情況下,新能源主動配儲仍可明顯提高項目收益率,同時部分省份容量電價、容量補償政策的推出,也提高了獨立儲能項目收益率。
正因如此,2025年5月新能源搶裝潮結束後,儲能需求並未如此前悲觀預期般大幅下跌,反而繼續保持強勁勢頭,據行業機構尋熵研究院統計,2025年8月,國內儲能市場共計完成25.8GW/69.4GWh儲能系統和含設備的EPC總承包招標工作,同比分別增長522%/517%。
中信證券表示,展望容量補償機制,短期內或以自上而下的容量電價爲主初步對火電、抽蓄、新型儲能等可靠電源或電力系統“必需品”的裝機成本進行有效回收;中長期建立電力容量市場,除上述主體外,爲風電光伏等更多的電源側主體,以及電網通道或虛擬電廠等電網、負荷側主體提供必要的長效裝機保障。該機構預期容量市場機制或在山東、山西、廣東等電改進程領先的省份先行先試,後續可關注跨省跨區域容量補償機制的建立,以及全國統一容量市場框架的構建。
而對於儲能行業未來的盈利機制與增長動力,多家機構展望樂觀。
東莞證券表示,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有利於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建議關注受益於新型儲能發展,技術和規模領先的逆變器頭部企業。
交銀國際表示,根據方案,未來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電價/補償,都將成爲儲能盈利來源,有利於提升儲能收益率,該機構預計在經濟性推動下中國內地儲能新增裝機將快速增長。
華泰證券表示,需求方面,國內儲能盈利模式逐步完善,各地出臺“136號文”承接政策,儲能需求邏輯逐步理順,且歐美大儲工商儲裝機保持較高增長,新興市場呈現多點開花狀態。價格方面,國內產業鏈競爭接近尾聲,市場化推動中遠期行業優勝劣汰,後續產業鏈各環節價格有望穩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