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聯合發佈第一批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寧某等人包裝“職業揹債人”實施貸款詐騙、信用卡詐騙案被排在首位。
同在近日,成都舉行由新希望金融科技主辦的“未來銀行大會2025”上發佈了《職業揹債人3年趨勢洞察與對策分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國超200家銀行的600餘位高管參會。
《白皮書》中描述了揹債人的客羣特徵高風險客羣畫像,從年齡層看,依據新希望金融科技從2022年開始的跟蹤研究發現,“職業揹債人”集中在30歲-50歲。但是,50-60歲客羣的佔比在持續增加,大齡化趨勢明顯。這一羣體普遍社會經驗不足,經濟壓力較大,缺乏金融常識或金融認知不足。
《白皮書》中稱,從職業背景來看,職業揹債人大多是沒有穩定工作的自由職業者、農民工、失業人員甚至部分大學生,他們往往缺乏正規收入來源,但對快速獲取資金的慾望強烈。除此之外,製造業、商貿零售服務業,“職業揹債人”佔比更明顯。反之發現,除軍事機關外,金融業“職業揹債人”佔比最低,這也反映了金融常識和知識普及的重要性。
從風控模型評分情況看,可以發現,職業揹債人的評分並不低,甚至爲中高分數段。正是因爲“職業揹債人”往往都經過包裝,所以在普通模型面前,很容易取得不錯的評分。如果沒有強大的反欺詐能力,銀行容易上當。
揹債人可分爲兩類:一類是“被動揹債人”,即因被欺騙或脅迫而揹負債務,如部分求職者被黑中介誘導簽訂虛假貸款合同,以辦工資卡名義辦理貸款等。此類案例一般呈現分散、小範圍、涉案金額不高,隨着各銀行和金融機構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此類欺詐影響面已逐步減少。
另一類是“主動揹債人”,即明知違法仍自願參與,通常抱有僥倖心理,認爲即便被追債,也可以通過更換聯繫方式、異地躲藏等方式逃避責任。此類案例普遍具有團伙性、高涉案金額、手法隱匿等特徵。
另據新希望金融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呂文勇在大會首個演講中分享觀察到的銀行數據,在貸款平均定價方面,已經從2020年的9%下降到2025年的6.8%,息差在收窄。實際的原因,我們發現大部分銀行選擇了把過去數字化貸款產品的平均定價從18%下降到12%,他們寧願放棄12%以上的這部分客羣,所以這會帶來整個大盤平均利率的下降。
另外,最近發佈的一些監管政策,高頻聽到一個關鍵詞,數字化轉型。10月1日的助貸新規的落地以後,大型平臺一定會溢出一部分的C端客戶,各家區域性銀行有沒有能力接得住這溢出的客戶?有沒有能力經營好這些客戶?都是值得思考的。
截至目前,新希望金融科技已服務數百家商業銀行,覆蓋超二分之一的城商行、超三分之一的中國百強銀行以及超四分之一的省級農信聯社,助力合作銀行累計創設近1600多款數字化信貸產品,覆蓋4000餘個普惠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