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證券香港孫公司西證國際證券將於月底摘牌退市,十年虧超10億港元

藍鯨財經
09/16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9月16日訊(記者 陳曉娟)停牌逾一年後,西南證券(600369.SH)境外孫公司的上市之路正式畫上句號。

西南證券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西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西證國際投資」)之控股子公司西證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西證國際證券」)因未能在2025年9月3日復牌截止日前達成復牌指引,將於9月29日也就是本月底摘牌。

作為西南證券推進國際戰略佈局的關鍵一步,西證國際證券表現始終未能達至預期。回溯近十年發展歷程,後者已累計虧損超10億港元,一度資不抵債,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針對本次退市事宜,西南證券表示,西證國際證券經營規模較小、在公司整體業務中佔比較低,退市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公司已提前做好相關預案,積極謀劃境外業務轉型發展,將以現有的西證國際投資為平臺,服務境內外企業跨境資本運作。記者就後續規劃向西南證券發出採訪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西證國際證券十年累計虧損超10億港元

西證國際證券的退市結局,早在兩年前便埋下伏筆。2023年9月,西南證券公告稱,西證國際證券因未能維持足夠營運水平及擁有相當價值的資產保證其股份繼續上市,被港交所停牌。後續,西證國際證券向港交所申請複覈均以失敗告終。2024年3月,港交所上市複覈委員會決定維持暫停西證國際證券股份買賣的決定。

在停牌一年多的時間裏,西南證券也曾嘗試通過股權轉讓方式為西證國際證券尋找買家。2024年6月22日,西南證券公告稱,西證國際投資於6月21日與黃文軒簽訂協議,西證國際投資擬向黃文軒轉讓其持有的西證國際證券全部股份(合計27.13億股,持股比例約為74.1%)及5.8億港元永續證券。此次交易中,西證國際證券股權的轉讓價格確定為8966.2744萬港元,永續證券轉讓對價確定為1港元,合計8966.2745萬港元。

儘管與初始投入相比,不足1億港元的轉讓價屬於虧本生意,但由於買方未按時促成孖展,買賣協議失效,最終事與願違,買方2700萬港元誠意金被沒收。

在2014年收購西證國際證券之初,西南證券曾明確表態,進軍香港市場、打造海外平臺是國內券商提升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而通過西證國際收購香港上市券商(即西證國際證券前身敦沛金融)的方式,是西南證券快速建立香港業務平臺,延伸業務鏈條,構建跨境服務業務體系的較好選擇。

從後續實踐看,這一出海佈局的回報並未達到預期。西證國際證券不僅未能成為業績增長引擎,反而長期虧損最終退市,也是一場較為失敗的海外擴張案例。

記者梳理發現,業績層面,作為西南證券境外業務的重要承載主體,西證國際證券僅在收購當年的2015年和2017年實現盈利,淨利潤分別為0.14億港元、0.01億港元,其餘年份均深陷虧損泥潭,十年累計虧損規模已突破10億港元。

2020年至2024年,西證國際證券分別虧損1.38億港元、0.59億港元、2.41億港元、0.16億港元、0.11億港元。今年上半年,西證國際證券再虧0.11億港元。不佳的業績表現,也一定程度影響到西南證券。

從業務層面看,西證國際證券近年亦進入收縮通道。2021年12月,西證國際證券停止期貨期權的直接經營業務;2022年5月,暫停直接經營證券經紀及孖展業務板塊的經紀業務;同年7月,終止保險經紀以及相關財富管理業務;2023年4月,受監管對旗下持牌實體的保薦限制影響,其停止IPO保薦,企業孖展業務收入顯著下滑。

截至2025年6月30日,西證國際證券總資產為0.83億元,僅佔西南證券總資產的0.09%;淨資產為-0.55億元,資不抵債。西南證券在摘牌公告中表示,西證國際證券「經營規模較小、在公司整體業務中佔比較低」,也側面反映出國際業務佈局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圖片來源:西南證券公告)

將以西證國際投資為平臺服務跨境資本運作

隨着西證國際證券退市落定,西南證券下階段國際業務如何開展?

西南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提前做好相關預案,積極謀劃境外業務轉型發展,「將以現有的西證國際投資為平臺,通過境內境外協同,更好地服務境內外企業跨境資本運作,努力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並對外表示,西證國際證券摘牌「有利於公司境外業務輕裝上陣,更聚焦、更高效」。

記者注意到,西南證券在2025年半年報中提及,西證國際證券持續壓縮運營成本,西證國際投資積極推進股權轉讓及後續相關工作。為此,不排除後續會有股權轉讓動作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西南證券2025年半年報)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濤在接受藍鯨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對西南證券而言,出售西證國際證券是必要且務實的決策,「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當前西證國際的風險漏洞尚在可控、可補救範圍內,此時及時抽身止損,無疑是破局良策。」

實際上,中資券商出海並非易事,部分券商出海業務以草率退場結尾,如海通國際因激進擴張導致鉅虧退市。

龔濤分析認為,中資券商在港公司虧損甚至摘牌,反映出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水土不服,兩地營商環境、監管規則、市場生態等方面差異較大,部分在港子公司未適配境外市場特性,仍沿用國內經營理念、業務模式與風控邏輯,難應對境外市場需求與風險;二是海外競爭硬實力不足,境外市場競爭激烈,立足者多為大型跨國投行,而部分公司資本金有限、抗風險能力弱,遇市場波動或業務挫折便難持續運營,最終退出。

「券商佈局海外市場須以自身實力為根本支撐,可充分借鑑國際頭部投行的成熟經驗及部分國內企業出海的實踐路徑,採取‘小步快跑’策略,從聚焦單一業務合作切入,逐步搭建本土化海外團隊,找到細分領域的生存之道,穩步拓展海外業務版圖。」其建議道。(藍鯨新聞 陳曉娟 chenxiaojuan@lanjinger.com)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