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報道稱,美國科技巨頭微軟斥巨資支持的ChatGPT開發者OpenAI最新一波的人員招聘浪潮顯示,這家估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似乎在尋求利用其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以及生成式AI應用軟件專長,進一步推進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實際投入應用以及社會滲透規模,並且力爭成爲全球具身AI大趨勢的領軍者。
知情人士透露,由 Sam Altman掌舵的AI領域領軍者OpenAI已招募了一批專注於開發用於控制具身AI端的最頂級AI應用研究人員。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這家人工智能獨角獸尤其聚焦於人形態或者絕大部分類似人形態的機器人最核心大模型開發或者整套機器人系統開發。該公司尤其聚焦於訓練出能夠爲力爭在物理世界中應對極度複雜情況的人形機器人提供驅動力的機器人AI大模型。
所謂的“具身AI”,指的是以“AI人形機器人”爲核心代表的具身AI這一最前沿科技領域,這也是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以及特斯拉創始人兼CEO馬斯克最爲看好的未來科技賽道。英偉達正以GR00T+Jetson Thor+Isaac 搭建人形機器人“軟硬算一體”標準,馬斯克豪言Optimus (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將成爲特斯拉長期價值的主引擎,他多次稱Optimus終將貢獻特斯拉大約80%價值。
知情人士表示,OpenAI還發布了多條招聘信息,尋找專注於機器人的高級工程師。最近一位新入職者是Chengshu Li,他於今年夏天從斯坦福大學加入 OpenAI。他的研究涉及開發出能夠完成多項家務的專業人形機器人。
不久之前,OpenAI在今年的更早些時候首次發佈了聚焦硬件系統的人形機器人資深工程師崗位,包括一名EE高級傳感工程師、一名機器人機械工程設計工程師以及一名TPM專業經理。
Altman曾經在六月的一篇博文中闡述了他對人形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以及人類社會的終極願景。
OpenAI掌舵者Altman表示:“如果我們必須用傳統方式製造最初的一百萬臺人形機器人,但隨後它們可以運營整條無比龐大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包括開採和精煉礦物、駕駛卡車、運行工廠等——以製造更多的機器人,而這些機器人又能建造更大規模的芯片製造設施、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等,那麼人類社會進步的速度顯然會截然不同。”
人形機器人——馬斯克與黃仁勳持續加碼押注的科技領域
隨着全球發達經濟體進入“從缺崗位到嚴重缺勞力的時代”,老齡化與服務業人力短缺迫使自動化從產線走向更通用的“人形機器人形態”、此外,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加速更新迭代,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兼具模仿人類行爲、深度學習與思考以及與人類進行自然且高效率溝通等諸多強大能的具身AI或將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最大規模承載體。
9月7日,全球電動汽車領軍者特斯拉(Tesla)正式開通名爲“Tesla AI”的微博賬號,併發布首條內容:“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配圖爲新版Optimus人形機器人。
從已公開的諸多圖像來看,Optimus 2.5版本在外觀上更接近人體形態,關節設計更爲流暢,尤其是手部形態無限接近人類靈活度,金屬外殼更加光滑,外部線纜和執行器數量明顯減少,整體結構顯著優化。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已在美國旗艦工廠試點生產線上開始生產Optimus 2.5人形機器人,推進速度可謂超市場預期。
就在特斯拉的“偉大宏圖4.0”發佈之際,馬斯克重申了機器人業務在特斯拉的戰略地位。他表示,FSD和Optimus的規模化將是最爲重要的事項,因爲未來特斯拉大約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
華爾街金融巨頭摩根士丹利表示,如果特斯拉能夠完美攻克“完全無人的自動駕駛技術”(即FSD技術),人形機器人全面普及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交流的大多數汽車和機器人專家都認爲,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遠大於當前全球汽車總市場(TAM)。”摩根士丹利分析團隊在一份近期發佈的研究報告中寫道。
關於擎天柱的產能規劃上,馬斯克也給出了具體目標: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生產數千臺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初期這些機器人將在特斯拉工廠內進行生產工作測試。“如果一切順利,我們明年(2026年)計劃將產量提高至2025年的10倍,也就是大約5萬-10萬臺;後年將進一步提高至10倍,也就是50萬臺起。”簡而言之,若馬斯克“畫的新餅”能順利落地,則2027年擎天柱的產量將是2025年的100倍。
與特斯拉截然不同的是,近年來持續加碼佈局人形機器人的英偉達聚焦於做“具身AI的算力與平臺型供應商”,即所謂的“鏟子+操作系統”,在雲端訓練、邊緣推理與物理仿真工具三線協同:即大規模出售機器人訓練/推理系統所需的大規模AI GPU集羣 + 邊緣計算模組 + Isaac仿真與工具鏈,服務全行業的人形機器人玩家。
黃仁勳預言:繼AI之後,機器人將成爲英偉達最強勁增長引擎
黃仁勳自今年以來不止一次表示,繼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後,機器人技術尤其是人形機器人,將是這家人工智能芯片超級巨頭的最大規模潛在增長市場。
“我們在全公司範圍內擁有許多重大增長機遇,AI 與機器人技術是其中最大規模的兩項,總體市場規模可達數萬億美元。”黃仁勳在英偉達年度股東大會上回答股東提問時表示。
如上所述,英偉達聚焦於雲端訓練、邊緣推理與仿真工具三線協同,因此對於英偉達業績前景來說,人形機器人時代將帶來雲端訓練與推理集羣需求持續放大:人形需要海量模態數據與“感知—控制”聯合訓練,帶動Blackwell以及更加先進架構級別的AI GPU集羣需求持續上行;邊緣算力出貨擴張也將是一大趨勢:Jetson AGX Thor 面向人形的本體推理(VLA/本體平衡/抓取/多傳感融合),成爲“機器人上的GPU算力設備”,配合GR00T等模型形成端到端的英偉達生態解決方案。
英偉達致力於將基於物理世界進行3D全方位動態化模擬與現實世界仿真的全新NVIDIA機器人技術融入科技企業的機器人模型開發與訓練進程,因此英偉達旗下Isaac/Isaac Sim/Omniverse平臺則有望成爲“仿真+數據生成+機器人策略驗證”的機器人工業標配,平臺訂閱與開發者生態有望帶來高粘性經常性營收數據與基於軟硬件一體的愈發強勁護城河。
“我們正在邁向這樣的時代:全球不久後將擁有數十億臺機器人、數以億計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數以萬計可由英偉達軟硬件生態技術驅動的超級機器人工廠。”黃仁勳表示。
Markets And Markets近日公佈的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僅僅約20億美元,到2029年有望迅速擴張至152.6億美元規模,複合年增長率有望超過39%。該研究機構表示,2024年開始,人形機器人將廣泛滲透至家庭護理、教育,以及醫療保健護理與手術輔助、汽車製造以及危險程度較高的製造業等多個行業,有望大幅提升各行業經營效率。
國際大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一份研報中表示,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十年內迎來大規模機器人生產和廣泛應用;德銀分析團隊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50億美元,以及到205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美元,全球銷量可能突破7000萬臺。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報告,2024年將是人形機器人在工廠及倉庫應用測試蓬勃發展的開端,而2025至2026年將是人形機器人生產加速的關鍵時期。特斯拉、Figure AI以及Agility等聚焦於人形機器人的科技公司已經設定了積極的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