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牛刀財經 吳玥
在A股家電板塊,海信集團的 「雙雄業務」 堪稱獨特樣本:一邊是海信視像(600060.SH)在全球電視市場的意氣風發,持續夯實高端賽道優勢。
另一邊卻是海信家電(000921.SZ)的步履維艱,區間跌幅6.62%、市值蒸發近25億元——這是海信家電中報發佈後的五個交易日內,資本市場給出的直觀反饋。
若將時間跨度拉長至「80後」新掌門高玉玲上任至今的近9個月,海信家電A股股價累計跌幅已擴大至約14.5%,公司市值較其上任前蒸發近60億元。
2025年上半年營收、淨利潤增速雙雙跌至近五年低位,與家電行業整體回暖的態勢格格不入。這種「同門不同命」的反差,並非偶然。
當海信視像憑藉技術迭代與全球化佈局構建起堅固護城河時,海信家電卻在「規模擴張、高端突破、治理優化」的三重關卡前屢屢遇阻。
在美的、海爾、格力等巨頭加速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海信家電的困局,既是企業戰略選擇的結果,也是家電行業存量競爭時代的典型縮影。
空調 「壓艙石」 失速,增長跑輸行業大盤
對家電製造業而言,規模是生存的基石。
它決定了企業在供應鏈議價、渠道滲透、成本控制上的話語權,更是對抗行業週期的 「緩衝墊」。而海信家電的規模困境,恰恰始於其核心業務 「空調」 的增長失速。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電實現營收493.4 億元,同比僅微增1.44%,這一增速不僅是2020年以來中報的最低值,更大幅跑輸行業大盤。
(圖源:企業公告)
據奧維雲網(AVC)數據,同期國內家電市場(不含3C)零售額同比增長 9.2%,其中家用空調零售量、零售額分別增長 15.6%、12.4%,洗衣機、冰箱市場增速也分別達 11.5%、3.5%。
作為海信家電營收佔比近50% 的 「壓艙石」,暖通空調業務上半年營收增速僅4.07%,較2024年同期的7.59%下滑超3個百分點,產品毛利率更是同比下降1.56個百分點,直接拖累了整體盈利水平。
橫向對比頭部企業,海信家電的差距更為明顯。
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營收同比增長15.58%,歸母淨利潤增長25.04%;海爾智家營收、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0.22%、15.59%;即便是此前深陷渠道變革陣痛的格力電器,淨利潤也實現1.95%的正增長。
反觀海信家電,3.01%的淨利潤增速不僅是近三年中報最低,更不足美的的1/8、海爾的1/5,規模擴張的 「動能不足」 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深究背後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產業紅利捕捉能力不足。
2025 年國內 「以舊換新」 政策持續發力,空調、冰箱等大家電換新需求佔比超 40%,但海信家電在政策落地的渠道覆蓋、補貼申報效率上未能跟上節奏,導致錯失部分增量市場。
據渠道調研數據,上半年海信空調在換新渠道的份額僅為8.7%,遠低於美的的26.3%和海爾的18.5%。
二是市場份額被擠壓。在高端市場被卡薩帝、COLMO分流的同時,海信家電在中低端市場又面臨小米、奧克斯等品牌的價格衝擊,形成 「兩頭承壓」 的局面。
2025年上半年,海信空調國內零售份額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至11.2%,冰箱、洗衣機份額也分別下滑0.5、0.3個百分點。
規模增速的放緩,正在引發連鎖反應。
一方面,成本控制難度加大,家電行業的規模效應顯著,當產量增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時,單位固定成本(如生產線折舊、研發攤銷)會隨之上升,這也是海信家電空調業務毛利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渠道話語權減弱,經銷商更傾向於代理增長快、利潤高的品牌,上半年已有部分三四線城市經銷商減少海信家電產品的備貨比例,轉而增加美的、海爾的庫存。
對海信家電而言,若不能儘快扭轉空調業務的增長頹勢,規模關將成為其突破發展瓶頸的第一道「生死線」。
亮點初顯卻難破重圍,在 「追隨者」 與 「破局者」 間徘徊
在規模增長遇阻的同時,海信家電的高端化轉型也進展緩慢。
家電行業的競爭早已從 「價格戰」 轉向 「價值戰」,高端市場不僅是利潤的主要來源,更是品牌技術實力的象徵。
但海信家電在這一賽道上,始終未能複製海信視像在高端電視領域的成功,反而陷入 「大而不強、跟跑難領跑」 的困境。
從短期數據看,海信家電的高端化並非毫無亮點。
2025年上半年,其子品牌容聲的高端平嵌冰箱毛利率提升2.12個百分點至18.74%。
定位高端的「璀璨套系」自2020年推出以來,已從1個套系5個SKU擴展至3大套系120+SKU,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52%,帶動公司高端家電滲透率提升至15%。但將這些數據置於行業座標系中,差距便一目瞭然。
首先是毛利水平的差距。海爾旗下高端品牌卡薩帝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高達30%,是容聲高端產品的1.6倍;在1.5萬元以上的線下高端冰箱市場,卡薩帝以59.2%的份額佔據絕對主導,而海信容聲的份額不足8%。
空調領域,卡薩帝在2萬元以上高端市場的份額達49.2%,海信空調的高端產品份額僅為5.3%。
即便是在海信相對強勢的洗衣機市場,卡薩帝在1萬元以上線下市場的份額也高達90.4%,海信幾乎難以涉足。
其次是研發投入的斷層。高端化的核心是技術壁壘,而技術壁壘的構建依賴持續的研發投入。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電研發投入為16.75億元,同比僅增長1.88%;同期海爾智家研發投入57.9億元,同比增長11.73%;美的集團研發增速更是超過14%,研發費用規模是海信家電的4倍以上。
研發投入的不足,直接導致海信家電在高端技術領域缺乏突破性成果。
卡薩帝已推出 「AI 全場景控溫」「無水洗」 等創新技術,美的COLMO也在 「AI家居互聯」上形成差異化優勢,而海信家電的高端產品仍以「平嵌」「養鮮」等常規功能為主,未能形成獨特的技術標籤。
最後是品牌價值的弱勢。高端市場的競爭,本質是品牌認知的競爭。
根據Brand Finance發佈的《2024全球電子和家電品牌價值50強排行榜》,海信家電所屬的「海信」品牌排名第44位,品牌價值僅為卡薩帝的1/5、美的的1/8。
這種品牌弱勢不僅體現在終端售價上。同配置的海信高端冰箱比卡薩帝低20%-30%,更體現在消費者心智佔領上:調研顯示,提及 「高端家電」 時,72%的消費者首先想到卡薩帝、COLMO,僅有 9% 的消費者提及海信璀璨套系。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海信家電的高端化仍停留在「產品層面」,未能形成「技術- 產品 - 品牌 - 生態」 的完整閉環。
卡薩帝的成功,不僅在於產品本身,更在於其圍繞 「高端生活方式」 構建的生態體系,從家電互聯到定製化服務,再到與高端家裝品牌的合作,形成了全方位的品牌溢價支撐。
而海信家電的高端產品,更多是 「單點突破」,缺乏生態協同,難以讓消費者形成持續的品牌認同。
在AI技術重構家電行業的當下,高端賽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若海信家電不能在研發投入、品牌建設上實現突破,其高端化轉型可能淪為 「口號式努力」,難以真正擺脫 「追隨者」 的定位。
財務掌門的 「理財偏好」 與高負債隱憂
如果說規模和高端是海信家電的「外部挑戰」,那麼公司治理層面的問題,則是其「內生隱憂」。
2024年9月,「80 後」財務背景出身的高玉玲出任海信家電董事長,成為集團幹部年輕化的標杆。
這位擅長資本運作的新掌門,上任後並未聚焦主業升級,反而將大量資金投向信託理財,引發市場對其 「重資本、輕實業」 的質疑。
數據顯示,2025年6月末,海信家電信託理財規模已達124億元,較2023年末的68億元增長82.35%,成為家電行業名副其實的「理財大戶」。
大規模理財確實為公司帶來了短期收益。
(圖源:企業公告)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電投資收益達5.11億元,同比增長21.9%,其中定期存款利息1.33億元,處置交易性金孖展產收益1.19億元,佔公司淨利潤的比例達24.6%。但這種 「財務收益依賴症」,正在埋下多重風險。
第一是主業資源被分流。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主業深耕,而124億元的理財資金,若投入研發可使研發規模擴大7倍,若投向渠道建設可覆蓋近200個三四線城市的換新網點,若用於產能升級可提升空調高端產品的產能30%。
但海信家電卻選擇將資金投向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領域,反映出公司對主業增長的信心不足,也可能導致主業在關鍵轉型期錯失發展機遇。
第二是高負債下的財務風險。與大規模理財形成反差的是,海信家電的負債水平居高不下。
2025年6月末,公司總負債達552.9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3.91%,遠高於家用電器行業45.88%的中位值,甚至超過以高負債著稱的格力電器(60.12%)。
在利率波動的背景下,高負債意味着高額的財務費用,上半年海信家電財務費用達3.27億元,同比增長15.3%,若未來利率上行,公司財務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理財 + 高負債」 的組合模式本身就存在邏輯矛盾:公司一邊通過借款(負債)獲取資金,一邊將資金投向低收益的理財,形成 「存貸雙高」 的局面。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電短期借款達128.6億元,同比增長22.5%,而理財收益僅5.11億元,若扣除財務費用,實際淨收益不足2億元,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操作,不僅未能提升公司價值,反而可能加劇財務風險。
資本市場對這種治理模式的擔憂,已直接反映在股價上。
2025年上半年,在大盤上漲超10%、家電板塊上漲8.5%的背景下,海信家電股價下跌12.3%,市值蒸發近25億元;截至2025年6月末,高玉玲上任近9個月來,公司股價累計跌幅達14%,市值縮水近60億元。
投資者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對公司戰略方向的擔憂。當一家製造業企業將更多精力放在資本運作而非主業升級上時,其長期投資價值必然會受到質疑。
歷史經驗表明,過度依賴理財收益的製造業企業,往往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前某家電企業因沉迷房地產投資導致主業衰退,某機械企業因理財踩雷引發流動性危機,這些案例都警示:製造業的根基在實業,脫離主業的資本運作,最終可能反噬企業自身。
對海信家電而言,如何平衡資本運作與主業發展,如何降低負債水平、聚焦核心能力建設,將是新掌門高玉玲必須解決的治理難題。
結語:海信破局,需迴歸實業本質
海信家電的困局,並非個例。
在國內家電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海外市場面臨貿易壁壘、技術變革加速迭代的當下,不少家電企業都面臨 「規模增長見頂、高端突破乏力、治理結構待優化」 的挑戰。
但海信家電的特殊性在於,它有一個 「珠玉在前」 的同門海信視像,後者通過聚焦電視主業、深耕Mini LED等高端技術、優化全球化治理,實現了從「中國品牌」到「全球領導者」的跨越。
這意味着,海信家電並非沒有破局的路徑,關鍵在於是否能迴歸實業本質,找準戰略方向。
對海信家電而言,破局需要三步:
第一步,重塑規模動能,聚焦空調主業,加大換新渠道佈局,通過差異化產品(如針對南方市場的除溼空調、針對北方市場的低溫熱泵空調)奪回丟失的份額。
第二步,攻堅高端技術,將理財資金向研發傾斜,圍繞 AI 互聯、低碳節能等核心領域突破,構建 「技術 - 產品 - 生態」 的高端閉環。
第三步,優化治理結構,降低負債水平,減少非主業投資,將管理層精力聚焦於主業升級,重建資本市場信心。
家電行業的競爭,最終是 「長期主義」 的競爭。海信視像的成功,源於其十年如一日對電視技術的深耕;卡薩帝的崛起,得益於海爾對高端品牌的持續投入。
對海信家電而言,若能擺脫短期利益的誘惑,沉下心來夯實主業,或許能在規模、高端、治理中找到破局之道,真正實現與海信視像的 「雙輪驅動」,而非如今的 「一強一弱」。
2025年是家電行業 「以舊換新」 政策的關鍵之年,也是AI技術重構行業格局的窗口期。
海信家電能否抓住機遇,交出一份 「價值創造」 的答卷,不僅關乎自身的未來,更將成為家電行業轉型的重要觀察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