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錢飛 通訊員 劉穎 馬吉
9月18日下午,在句容經濟開發區(黃梅街道)赤崗社區水畔新居小區二期東側的水畔菜園,60歲的孔阿姨從10多米遠的水渠裏提來一桶水,用水瓢給自家菜地澆水。60餘平方米大小的菜地裏,綠油油的菠菜、韭菜長勢正好,新栽不久的茼蒿、生菜已經冒出綠芽,黑色塑料膜覆蓋下的大蒜、香菜即將長出地面。
“我是最早承包菜地的一批居民,種了有一個月了,平時看到有什麼合適的種子就買了種下去,現在地裏有近10種蔬菜,很快家裏就不用買菜了。”孔阿姨告訴記者,自己是連雲港人,兒子在南京上班並在位於赤崗社區的江南世家小區買了房。平時在家裏就侍弄田地的她,聽說社區推出了水畔菜園項目,第一時間報了名。
像孔阿姨這樣在水畔菜園承包菜地的居民,目前有267戶,每戶一分菜地,現場抽籤確定菜地位置。“原赤崗社區搬遷安置居民,每戶每年收取30元管理費,在我們社區範圍內購買商品房的非本地居民,每戶則是50元,所收的費用交由第三方保潔公司,用於菜地日常保潔。”赤崗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徐雄飛解釋說,收費有差異,也是考慮到菜園用地是原先村裏的土地。
隨着城鎮化發展,毗鄰主城區的原赤崗村轄區內土地被徵收,當地村民住進了樓房。“村改社區後,小區內部綠地和周邊綠地毀壞情況嚴重,甚至道路兩側寬一點的綠化帶都種上了菜。”徐雄飛說,每次集中清理後沒多久,小菜地就捲土重來,既不美觀,也很危險,施用的農家肥更是引發鄰里矛盾。
堵不如疏,年輕時也曾種過田的徐雄飛想到了社區空地。“水畔菜園這塊地原先規劃是項目用地,後來發現不適合項目建設,就交由社區代爲管理運營。社區復墾後也曾承包給大戶種植大豆和小麥,但是因用水不便,收成不高。”徐雄飛說,這片土地共70畝,距離人口密集的水畔新居、紫悅府、江南世家等小區只有幾百米路程。
在徵求了居民代表意見後,徐雄飛向街道提出了打造水畔菜園的想法。“街道很支持,將我們的這個項目納入了今年的民生實事項目,撥了70餘萬元經費。”徐雄飛說,地面平整後,他們運來水泥預製板將土地圈成一個個四分地大小的長方形,在地塊北側挖了一條2米深、平均5米寬的水渠用於蓄水澆灌,並安裝了監控攝像頭。一期30畝267個小菜園於今年8月向社區居民開放後,很快便被申請一空。
50歲的丁秀麗不是赤崗社區居民,聽說這裏有小菜園,趕緊請住在赤崗社區的叔叔申請了一個。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用鋤頭將大的土塊敲碎,一旁的姐姐用鐵鍬挖出壟溝。“我沒種過地,承包菜園主要是因爲睡眠不太好,想在地裏勞作改善睡眠。”丁秀麗笑着說,現在睡眠質量很好,對未來的菜地收成更期待了。
考慮到丁秀麗這樣的情況,水畔菜園二期300餘個小菜園也將對周邊社區居民開放。“都是一個街道的,哪裏要分那麼清。”徐雄飛說,社區將正陽汽配城對面河畔的20餘畝空地平整後,打造了規模較小的菜園項目,200個小菜園中,有一半面向隔壁楊塘崗社區商業小區居民開放。
“方寸小菜園,民生大舞臺。”句容市委常委、句容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黃梅街道黨工委書記閔佳說,全區正在梳理各社區閒置地塊資源,兼顧考慮城鄉環境治理和居民需求滿足,對暫不開發且符合土地管理要求的閒置地塊,疏堵結合、因地制宜推廣小菜園項目,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