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個萬科需要多少年?

億翰智庫
09/18

前30多年,萬科一直都被奉爲行業偶像,被很多人崇拜,被很多人追捧,“招保萬金”、“恆萬碧”的羣體裏都有它,行業更迭了幾代,它還在頭部。

截止目前,行業排名超過它的,結局都不是很美滿:

綠地控股2014年銷售規模超了萬科,現在是暴雷房企裏,它是少數暴雷的國企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國企;

恒大最慘,直接清盤退市,港股市場再也無它一席之地,A股市場最終沒有接受它的進入,但後勁十足,恒大成了一種現象,各行各業估計還會繼續出現無數的“恒大”,行業裏已經傳出汽車領域的“恒大”;

碧桂園還在經營轉段的階段,匍匐攀爬,忙着重組,利潤慘不忍睹,好幾年的虧損量都在行業裏排第一……

時也運也命也!

萬科的名聲轉向可能開始於2016年的寶萬之爭。那時候,很多人就已經對萬科不滿,認爲萬科沒有責任心,就任由股價下跌,置股東和投資人的利益於不顧,但最終萬科挺過來了。

2017年,創始人王石卸任了萬科董事長之位,鬱亮的時代開始。

2018年,行業的這一輪調整剛剛開始,萬科在這個時候,看似博眼球的提出“活下去”,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爲這是在傳遞焦慮,矯情。

現在回過頭來看,萬科能在危機始點率先提出“活下去”,是真的有前瞻性。

但萬科卻沒有實際行動,沒有把步伐縮一縮,沒有做好風險應對的準備。

2024年,煙臺合作方的幾封公開信,將很多“不爲人知”的內容公之於衆,將萬科及鬱亮、祝九勝等一衆管理層送上了公開審判席,一場傷筋動骨的大危機就此開啓。業績極速下挫,管理層動盪,債務壓頂,投身深鐵集團求生。

萬科或許不會想到,7年後的今天,曾經說出口的話得以印證,真的在想方設法“活下去”。

如果萬科7年前能說到做到,現在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現在的萬科真的很難!

銷售業績像坐火箭一樣往下衝。

2023年銷售額3761.2億,行業排名第二位;

2024年,萬科來到不惑之年,銷售額2460.2億,業績降幅35%,排名掉出行業前三,下滑到第五位;

2025年1-8月的業績沒過千億,只有911.1億,降幅高達44%,行業排名來到第六位;

2026年,能不能再出發,往回走?未完待續……

銷售代表着回款,銷售情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業的現金流情況。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38億,連續16年爲正,2025年逆轉,上半年經營性活動性現金流淨額是-30.39億。

萬科仍在努力的改善企業現金流情況:

一方面,加速銷售回款、動態管控開發節奏、合理平衡收支,力爭經營性現金流爲正,同時進一步發揮好經營服務類業務的造血功能;

另一方面,落實收斂聚焦,根據市場條件靈活採用市場化轉讓、資產證券化、戰略引戰、擴大合作等策略,充分實現資產價值,適時補充流動性。

虧損嚴重!

2024年,是萬科經營的轉折年,這一年萬科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虧損,實實在在的演繹了不虧則已,一虧驚人,全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鉅虧494.8億,同比大幅下滑506.8%,是虧損最多的A股上市房企。

2025年3/4的時間過去了,萬科依舊沒有擺脫虧損的命運,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053.2億,同比分別下降2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19.5億。

虧損的原因無外乎幾個:

(一)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的規模顯著下降,毛利潤率也處在低位上;

(二)結合行業、市場和經營環境變化,考慮到業務風險敞口升高,新增計提了資產減值;

(三)部分大宗資產交易和股權交易價格低於賬面值。

還想“活下去”,也在努力“活下去”

收縮到腳踝,沒怎麼拿地!

從2024年的風波開始,萬科就開啓了資產負債表的收縮。把一些資產和業務甩出去。上半年完成13個項目的大宗交易,涵蓋辦公、商業、公寓、教育等業態,合計簽約金額64.3億。

2025年也是以去化庫存爲主,專門針對現房、尾盤、車位、商辦實行銷售品類專項管理。上半年,年初現房實現銷售176億,準現房銷售183億,車商辦銷售81億,實現69個尾盤項目清尾。

真的怕了,不敢再大手筆拿地。2024年已經開始收縮,2024年全年只新增了13個項目,總規劃計容建築面積137萬㎡,權益計容規劃建築面積83.3萬㎡,權益地價總額約是55.6億,不及2023年的零頭(2023年權益地價總額是463.2億),同比降幅高達88%,即一年時間,權益投資額斬到了腳面,只剩下一成。

2025年以來,更加謹小慎微,1-8月只拿了10塊地,規劃計容建築面積85萬㎡,權益規劃計容建築面積50.8萬㎡,這樣的土地補充量,很難維持住規模。

圖表:2025年1-8月新增土地投資情況(萬㎡)

資料來源:企業年報,億翰智庫

土地投資的收縮可以節省開支,減輕企業壓力,但同時,投資上已經連續收縮兩年,貨值短缺的壓力必然是與日俱增的。如果說2025年經營上再沒有什麼明顯的改善,業績下滑,站位後移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有些機會錯過了,可能就很難再有了。

截止2025年6月30日,萬科擁有在建項目總計容建築面積約3227.2萬㎡,權益計容建築面積約2116.6 萬㎡;規劃中項目總計容建築面積約3007.4萬㎡,權益計容建築面積約1926.5萬㎡,合計是擁有6234.6萬㎡的土地儲備,能給予企業一定的業績支撐,但庫存的問題還是不容易解決。

不停借錢!未來2年沒有境外公開債到期

上半年合併報表範圍內新增融資和再融資249億(不含股東借款);順利完成243.9億元公開債務償還,2027年之前已經沒有境外公開債到期。

2025年已向深鐵集團十次求援,合計(擬)借款金額278.04億,2025年1月以來,已經獲得了大股東深鐵集團的股東借款累計238.77億(不加9.16最新一期),最好的資產萬物雲派上了用場。

2月10日,28億借款,提供不超過價值40億元的資產進行質押,質押率設定爲70%。初始是以公司持有的萬物雲市值爲40億的股票提供質押擔保,

2月21日,借款42億,以不超過60億元萬物雲股票作爲原借款合同質押物;

3月20日,8.9億借款;

4月29日,借款33億;

5月14日,借款15.51億,以萬物雲股票爲質押物;

6月6日,借款30億;

7月3日,借款62.49億,已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意;

7月30日,不超過8.69億借款,擬提供的抵質押資產價值爲不超過12.98億元;

8月5日,不超過16.81億借款,最終借款金額是11.89億;

9月16日,深鐵集團提供不超過20.64億借款……

2024年6月27日萬科2024年度股東大會以來,深鐵確實給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分批次提供的款項及安排如下:

新增借款62.49億元、展期借款8.9億元、新增借款8.69 億元並提供資產抵質押、新增借款11.89億元(2025年8月5日董事會審議通過的借款金額是不超過16.81億元),以及就已有的15.51億元借款提供萬物雲股權質押作爲擔保。其中 62.49億元借款和8.9億元借款已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意 在確認關聯交易是否達到需提交公司股東會審議金額時,豁免累計計算。

盤活資產!

2025年繼續多措並舉推動存量資產盤活:

第一、商辦佔比較高的地塊,結合城市需要,進行“收儲、調規、再出讓”;9月把閒置了12年之久福州高新區150畝地塊簽訂收儲協議,還給了政府;

第二、資源置換,通過整售商辦資產,置換住宅項目,例如成都3.8萬㎡商業資產置換成了住宅項目,這個項目已經開盤銷售;

第三、利用專項債收購存量土地與存量商品房,目前已向政府申報36個,15個已經納入市級清單;

另外,通過項目股權退出,自轉銷售等方式,盤活自願,回收資金,杭州一自持住宅被杭州安居收購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

上半年通過存量盤活優化和新增產能95.2億,通過存量盤活回款57.5億,2023年以來已累計盤活項目64個,涉及可售貨值約785億,通過盤活項目新增銷售約226億。

史上最大力度架構調整!

2024年開始,萬科已經經歷過多次的組織架構調整。2024年3月,合併南方區域公司,原有的區域公司由12個變爲7個;2024年7月,區域公司再縮減,東北區域、西北區域降爲總公司,只設置管理職能;同時把優勢明顯、貨值大、重大項目多的上海公司和廣佛公司調整爲開發經營本部直管。

2025年7月,又進行了力度最大一輪架構調整,撤銷所有的區域公司(華東、南方、北京、西南、華中,共計五個區域公司),由集團直接強管控城市公司。同時,上海的開發經營本部也將遷回深圳,總部對一線業務實行直接管控。減少了管理層級,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溝通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實現降本增效的效果。

官網已經更新了最新的組織架構:13箇中心+16個地區公司+8個事業部,組織架構的調整有種重頭再來的意思,從調架構入手,統一思想再出發。

還有網紅盤撐着。

2025萬科也有紅盤,是上海靜安的中興傲舍,2025年7月第三期開盤,產品的戶型從100+~355㎡,既能滿足高端改善人羣的住房需求,也是瞄準了千萬級預算的城市新貴羣體,核心1000萬的豪宅不是夢。2024年開盤至今,累計銷售額超過百億,是繼融創外灘壹號院後的第二個百億樓盤。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項目取得了理想的銷售業績,溫州璞拾雲洲、成都都會甲第、成都錦上揚華、天津東廬等多個存量盤活項目首開去化率達到9成及以上。

再造一個萬科有多難?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曾經的萬科做得確實不錯,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現在也確實很難,如果能熬過2025,或許2026年會好過一些,很多人還很期待萬科緩過來去跟“保中華”爭第一。

也沒有人能否認,現在行業不一樣了:

即使“保中華招”取代了“恆萬碧融”,但也很難複製過往的行業榮光;

即使我們看到浙江台州的“汽車模具大王”跑到上海拿下全國單價地王(徐匯衡復風貌地塊),外界猜測這是要在上海灘搞塊地做“自建房”,連誰來操盤都猜到了;

看到內蒙古的千億煤老闆伊泰集團勇闖上海灘,接手恒大的盤,要做豪宅;

看到浙江“紐扣大王”豪賭地產,去杭州、合肥玩高端;

看到世界級辦公與文具巨頭得力在地產行業跑馬圈地20年,被稱爲“隱形的地主”;

看到“紡織大王”江蘇南通亞倫殺伐果決,以一己之力逼退保利、華潤等國家隊選手,搶下土地;

看到很多地方型的中小民企(企業)開始蠢蠢欲動,有四川的聯投、北京的懋源、杭州的金帝、江西的佳新、四川的潤達豐濱江、嘉禾興……

但如果萬科倒下,也很難再造另一個萬科。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