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香港,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CEO李一帆(右)在儀式上敲鑼。圖源:視覺中國
文丨胡世鑫編輯丨葉錦言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9月16日,被譽爲“激光雷達第一股”的禾賽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在美上市31個月後,中國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成功迴歸香港市場。
上市首日,禾賽科技股價盤中一度衝高至244港元,較發行價212.80港元上漲超過14%。截至收盤,股價報234港元,漲幅達9.96%,公司總市值突破350億港元。此次上市也使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李一帆、孫愷和向少卿的身價均超過23億港元。
9月初,禾賽科技正式對外宣佈已通過港交所聆訊,啓動全球發售1700萬股B類股份。公司還與高瓴、泰康人壽、WT資產管理、Grab、宏達集團及Commando Global Fund等投資機構簽署了基石投資協議,獲得總計1.48億美元(約11.54億港元)的認購支持。
作爲激光雷達研發與製造企業,禾賽科技的產品應用於乘用車和商用車的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以及自動駕駛汽車、配送機器人和各類移動機器人。公司客戶羣涵蓋理想、小米、零跑等車企。
業績拐點:第二季度實現扭虧爲盈
禾賽科技的故事,要從三位85後的博士講起。
1986年出生的“學霸”李一帆曾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後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攻讀機器人碩士並留校獲博士學位。結識了斯坦福機械工程系博士向少卿、孫愷後,三人於2013年在硅谷聖何塞一拍即合,立志打造“billion dollar company”,禾賽科技由此誕生。
當時,還在美國西部數據集團工作的李一帆兼職了CEO,向少卿任CTO,孫愷任首席科學家。次年,他們帶着硅谷視野回國創業,理由是“國內的社會環境對創業者友好而包容”。
回國初期,禾賽科技靠激光氣體遙測系統拿下國內最大民營燃氣集團訂單,但三人很快意識到氣體檢測撐不起“billion dollar”的野心。於是,他們將目光瞄向一個萬億級市場——自動駕駛激光雷達。
2016年10月,公司發佈了首款32線激光雷達;2017年4月推出了40線Pandar40,打破國外壟斷;2019年發佈搭載自研高速振鏡與激光器的PandarGT 3.0。技術的突破也爲其拉開了資本盛宴的序幕。
2018年起,光速中國連續5輪參與禾賽科技融資,累計投資超過1億美元。而小米、百度、美團、高瓴資本等重要投資方相繼入局,總融資額超過了5億美元。
融資的成功助推了公司的資本化進程。2021年1月,禾賽科技向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估值超100億元,擬計劃募資20億元,不過還未進入證監會的首輪問詢環節,公司便撤回IPO申請文件。直至2023年2月,禾賽科技登陸納斯達克,募資1.9億美元,成爲“中國激光雷達美股第一股”。
據灼識諮詢數據,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按收入計算,禾賽科技均爲全球第一大激光雷達供貨商。2024年12月,禾賽科技成爲全球首家單月出貨量突破10萬臺的激光雷達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禾賽科技僅分別銷售了2900臺、4200臺和1.4萬臺激光雷達,顯示出近幾年業務的增長。
不過,禾賽科技的營收增長卻不如銷量那般迅猛。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禾賽科技淨收入分別爲12.03億元、18.77億元、20.77億元及5.25億元,均保持增長勢頭;但淨虧損分別爲3.01億元、4.76億元、1.02億元和1754.9萬元。
(圖源:禾賽科技)
易觀分析研究總監廖旭華曾指出,虧損是激光雷達行業目前的普遍情況,研發投入大、量產成本高,並且不排除有虧損換市場份額的可能。
李一帆曾介紹,禾賽科技核心器件的自研比例超過90%。通過自研,做到產品性能更好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讓供應鏈更安全。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分別達到5.552億元、7.905億元、8.556億元和1.833億元,分別佔同期淨收入的46.2%、42.1%、41.2%和34.9%。
直到今年第二季度,公司才實現淨利潤4410萬元,扭虧爲盈;實現淨收入7.064億元,同比增長超50%。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拉動禾賽業績增長的主力是理想汽車和小米汽車;2025年,比亞迪也將成爲重要客戶。”李一帆也曾透露,比亞迪會在2025年躋身禾賽的前幾大客戶之列。
赴港上市:地緣政治下的戰略選擇
禾賽科技方面表示,公司自發展初期便專注於激光雷達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2017年,公司在激光雷達行業率先成立專門的芯片研發團隊。截至2023年,其自研芯片整合率已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
灼識諮詢數據顯示,禾賽科技是業內唯一一家自主研發所有七個關鍵部件的激光雷達企業,也是首家成功爲發射模塊和接收模塊實現專用集成電路(ASIC)芯片化的公司。據悉,此次港股IPO所募集資金將用於優化及升級ASIC路徑與其他關鍵技術,推進產品開發及商業化,並擴大產能以確保持續交付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產品。
不過提及IPO,不禁令人回想起2021年1月,禾賽科技曾向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計劃募資20億元。然而僅兩個月後,公司主動撤回了申請,上交所隨之終止其發行審覈。
有業內人士分析,此次撤回可能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證監會出臺了更嚴格的監管規定,加強了對股東穿透覈查的要求,尤其關注是否存在影子股東、突擊入股或違規入股等情形;其次,禾賽科技與Velodyne之間的專利訴訟仍存不確定性,帶來潛在法律風險;再者,公司尚未實現盈利,財務狀況或難以滿足A股嚴格的審覈標準;此外,聯合創始人孫愷的一些個人爭議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兩年後,禾賽科技轉向美股上市,這一選擇或許也帶有一定被動性。
一位業內專家分析稱,公司自成立以來雖已完成多輪融資,但仍亟須資金支持產線擴張與研發投入,以提升產能和技術創新能力。當時市場觀認爲,赴美上市可使禾賽科技進入更廣闊的二級市場,吸引國際資本,爲未來發展計劃提供資金保障,同時也爲早期股東提供退出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多方訴求。
此外,美股市場國際化程度高、流動性強,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尤其是激光雷達這類高技術壁壘行業——仍具備較強吸引力。
然而,海外上市也伴隨地緣政治風險。2024年初,禾賽科技被美國國防部列入“涉軍企業”名單,導致其股價一度下跌近50%。儘管同年8月美方將其從該名單中移除,但北美市場前景仍籠罩於不確定的政治氛圍中。
此外,禾賽科技還成爲美國總統特朗普任期內可能面臨退市風險的近300家中概股企業之一。今年3月,美國做空機構Blue Orca發佈針對該公司的做空報告,進一步衝擊其估值穩定性。禾賽科技也在招股書中坦言:“若我們的美國存託憑證從納斯達克退市,持有人可能會蒙受損失或無法繼續交易。”
正因如此,禾賽科技此次回港上市,並非簡單的資本擴張。中信證券分析認爲,符合赴港二次上市條件的中概股企業通常現金充裕,一級市場壓力較小。也有觀點指出,雙重主要上市既可維持國際資本市場能見度,又能引入內地資金,成爲應對地緣政治波動和市場風險的一種戰略性佈局。
潛在風險:客戶集中度與行業競爭壓力
禾賽科技的發展,與國內高階智能駕駛領域的進展有密切關聯。
根據多家券商的預測,今年國內高階智能駕駛將進入較快發展階段,未來兩年相關功能有望在10萬-20萬元價位的車型中普及。與此同時,“車路雲一體化”作爲國家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重要路徑,也面臨新的發展機會。
自2017年以來,禾賽科技已推出四代自研芯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包括Pandar、XT、AT、FT、JT和ET等多個系列的產品線,覆蓋機械式到純固態激光雷達技術,產品應用於自動駕駛、ADAS和機器人領域。
(圖源:禾賽科技)
今年3月末,小米SU7燃爆事故引發公衆對純視覺智能駕駛方案安全性的質疑,使激光雷達作爲安全冗餘的必要性被市場重新評估,帶動了激光雷達概念股的集體上漲。事故消息發酵後隔日,禾賽科技暴漲逾17%。
更關鍵的是,禾賽科技實際出貨量在事故後也持續攀升。從交付數據來看,今年第二季度,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爲35.21萬臺,同比增長306.9%;其中ADAS產品交付量超過30萬臺,同比增長275.8%。上半年總交付量爲54.79萬臺,同比增長276.2%,超過2024年全年的總量。
禾賽的客戶範圍近年來也有所擴大。2021年初,公司開始與理想汽車合作,並獲得小米集團投資。之後,高合、路特斯、長安、上汽、一汽、零跑等車企也陸續成爲其客戶。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禾賽已取得全球22家主機廠、總計120款車型的定點合作。
不過,依賴定點合作的模式也帶來一定風險。例如,主要競爭對手速騰聚創今年上半年用於ADAS的激光雷達銷量約爲22.05萬臺,同比下降6.0%,部分原因包括客戶改用自研激光雷達或取消相關配置。
禾賽也面臨類似壓力,其重要客戶理想汽車今年增長放緩,7月交付量同比下降約40%,預計第三季度交付量也將出現下滑。
爲降低對單一客戶的依賴,禾賽正在拓展更多客戶。今年3月,公司宣佈獲得一家歐洲主機廠的多年獨家訂單,爲其下一代車型平臺供應激光雷達,合作將持續至2030年後,據稱爲海外前裝領域目前規模最大的激光雷達訂單。此外,禾賽還新獲豐田系合資品牌的定點,預計2026年量產。
除汽車領域外,機器人也成爲禾賽關注的方向。隨着AI技術發展,激光雷達作爲機器人傳感系統的組成部分,市場空間逐漸擴大。
據灼識諮詢數據,機器人用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2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29.4%,預計到2029年可能達到51億美元。
(圖源:網絡)
禾賽較早佈局了機器人領域,目前已與維他動力、星動紀元、追覓科技、宇樹科技等企業開展合作。今年第二季度,其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達48,531臺,同比增長743.6%。
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禾賽科技感知業務副總裁劉興偉表示,專爲機器人及工業市場設計的JT系列激光雷達,在上半年出貨量已超過10萬臺。該公司推測,到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達的機器人數量可能達到500萬臺。如果按每臺激光雷達成本2000元計算,相應市場規模可達百億元級別。
未來,如果機器人市場能夠持續發展,激光雷達行業或有望迎來新的需求增長。
小滿工作室 | 騰訊新聞出品
本文版權歸“騰訊新聞”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後留言,經允許後方可轉載。
第1367期
運營排版:文文
你“在看”我嗎?